周 虎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十九大报告时提出了三个“意味着”的著名论断。其中,第三个“意味着”就是关于“中国方案”的重要论述。于是,“中国方案”再一次吸引着全中国和全世界的眼球,并引发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与持续热议,中国社会的制度文明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伴随着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备受世界关注和媒体聚焦。日益开放的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的同时,问题诸多的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一些地区的热点问题以及全球治理的进一步完善,都迫切需要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推动。于是,“中国方案”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中国方案”在理论内涵上的不断丰富和实践层面上的不断完善,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那么,“中国方案”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提出“中国方案”的因素和依据都有哪些?“中国方案”的世界性意义到底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面对并作出相应回答的关键性问题。
“中国方案”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二者所包含的范围有所不同。
狭义上的“中国方案”,特指社会制度意义上的“中国方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和正式明确的一个概念。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所作出的一种正面回应,其中的制度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广义上的“中国方案”,不仅涉及到了社会制度层面,而且更多更主要地还延伸到了全球治理和国家外交领域。
首先,社会制度上的“中国方案”,简称“制度方案”,它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这一制度,则是当代中国人民实现改革开放富起来和走进新时代强起来的重要依托与保障。与此同时,它还拓宽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并在充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努力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这一方案的提出,充分表明:全球化并非只是西方化,现代化也并不完全是西方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可以根据具体实际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与符合自身特点的政治发展道路。并且,这样的政治发展道路还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彼此之间还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其次,全球治理上的“中国方案”,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核安全问题上,“中国方案”强调“要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把核安全进程纳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2]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中国方案”提出了“四项原则”,即“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3]在反恐问题上,“中国方案”认为反恐绝对不能采取“双重标准”,而要分清是非、对错、正邪、黑白,必须以确凿证据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不断推动国际社会以雷霆之势打击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方案”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应该妨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要照顾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4]在各国发展问题上,“中国方案”果断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游戏,始终主张和平发展与合作发展,积极倡导共赢发展和共享发展,并且强调发展要以消除贫困与改善民生为重中之重,发展必须具有均衡、普惠、协调、共赢、可持续的秉性。在世界经济问题上,“中国方案”主张三点:一是发展创新,“中国方案”认为这是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二是增长联动,“中国方案”认为这是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赢发展的客观要求;三是利益融合,“中国方案”认为这是促使世界各国赢得发展契合点、扩大团结合作面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全球化问题上,“中国方案”主张世界各国通过锤炼、打造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然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美好梦想相连通和对接,从而架起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相处、通力合作的友谊之桥,等等。
最后,国家外交上的“中国方案”,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国际关系问题上,“中国方案”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5]。在欧亚合作以及中国和东盟的合作问题上,“中国方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该倡议秉持共同商讨、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的原则,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实施战略对接、实现互联互通的重要举措。并且,“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精神、理念、原则以及内容、形式和目标,不仅具备中国印记,同时也兼具世界意义,因而早已远远超出了区域治理与合作的意义范畴,是一次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而国际社会某些国家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意图和做法,那种你输我赢、并且赢者通吃的惯性思维,那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与零和博弈的游戏规则,都与“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所格格不入的。此外,“中国方案”还涉及到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以及多边外交。首先,在大国外交上,中国始终坚持“大国是关键”,切实运筹务实好中俄、中美和中欧关系,努力保证大国关系积极稳定向前发展;其次,在周边外交上,中国始终坚持“周边是首要”,强调“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主张“睦邻、安邻、富邻”,凸显“亲、诚、惠、容”,妥善处理好与朝鲜、韩国、日本以及西亚、中亚、东盟各国的外交关系,努力保证家门口不生乱生战;再次,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上,中国始终坚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切实加强与非洲、拉美、加勒比和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合作,努力打造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责任、价值、情感和命运五大共同体;最后,在多边外交上,中国始终坚持“多边是重要舞台”,主张“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6]等等。
纵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方案”的系列重要论述,我们认为,“中国方案”应该是广义上的“中国方案”,其中社会制度上的“中国方案”是吸引国际社会和舆论眼球的一大亮点,并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明显的制度优势和高效的秩序运行。
“中国方案”的形成和提出,离不开中国的具体实践。而中国的具体实践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方案”,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的“中国主张”和“治理药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7]由此一一对应,在实践中分别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高度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后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推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普及,又在实践中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即“文化自信”。于是,“三个自信”发展到了“四个自信”。从“四个自信”的维度来探索“中国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以看出“中国方案”不仅有道路指引和理论指导,而且还有制度支撑和文化涵养。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与坚持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面貌,也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面貌,并使这种面貌焕然一新,重新赢得了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近走了四十年,这四十年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十年。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大踏步前进,中国GDP于2005年年底超过意大利、于2006年超过英国、于2007年超过德国、于2010年超过日本,排名现居世界第二。如今,中国正朝着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美国大跨步前进,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实现迎头赶超,进一步加快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迈进步伐。而“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我们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经过几十年改革与建设的实践证明,我们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始至终都是一条正确的、成功的人间正道,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是由历史得出的必然结论,同时也是由人民进行的自然选择。基于这样的正确评判,我们便有了“道路自信”。在这样的道路上,既有生动活泼的新鲜实践,又有殷实丰厚的宝贵经验,还有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从实践体验到经验总结再到理论升华,都为“中国方案”的设计与制定提供了实践参考、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因而也就赋予了“中国方案”契合实际的可行性。
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只有抓住本质的东西,才能站得住脚,才能以理服人。“中国方案”的彻底性就在于它的针对性,即针对不同的现实问题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因而是对症下药的专门药方,并且极具深邃的辩证思维。“中国方案”讲求辩证施医,并致力于标本兼治,不仅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更有鲜明的问题导向。这种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使得针对不同领域治理的“中国方案”增添了实效性,因而可以用“一个萝卜挖一个坑”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来生动形象地说明“中国方案”的彻底性。另一方面,理论上是否成熟将直接关系到政治上是否清醒,并且理论上的成熟程度直接决定了政治上的清醒程度,继而直接关系到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对头、是否高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设计与制定“中国方案”的根本指导思想,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中国方案”提供了科学指导。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而能在经济全球化日新月异的变化条件下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相应地,“中国方案”也能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以补充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制定出的一些路线、方针和政策陆续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因而在总体上保持了社会运行有序和基本稳定,进一步维护并巩固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国内的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这些经过实践检验并且行之有效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方案”的设计与制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总之,“中国方案”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且始终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土壤之中。
制度奠定根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向往与探索,不仅早已有之,而且源远流长,古今中外,概莫如是。比如,古代中国对“大同社会”和“世外桃源”的描述与推崇,当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遐想,古希腊对“理想国”、“理想城邦”的构想与憧憬,还有一些早期的和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对“乌托邦”、“千载太平天国”、“太阳城”、“平等共和国”、“新和谐公社”等虚幻社会进行了蓝图规划与美好设计,等等。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撰写的《乌托邦》,其全名叫《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也就是说,他把“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定义为“乌托邦”,虽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虚幻社会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他仍然相信未来社会会发展为理想中的模样。虽然“乌托邦”社会带有空想性质,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不切实际,但却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制度孜孜不倦的向往和追求。在当今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的“中国方案”。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和制度,三者却是紧密相结合的。首先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即对来自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结果予以解剖,科学总结成功的经验,及时汲取失败的教训,并把这种经验和教训加以系统化和规范化,最后升华和深化为正确的理论。其次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操作,即以先前总结出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检验既有理论的科学性,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种理论,并将这种理论再次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如此循环,如此往复,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最后是实践检验下的制度生成,即把那些经得起实践检验,也切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并最终取得良好预期的方针、办法、政策、策略及时地上升为一种宏观层面的制度,或者一种具体的体制机制。最终,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基于这种实践自觉和发展逻辑所带来的制度自信,则使得社会制度上的“中国方案”更具吸引力、感召力和亲和力。
文化彰显底蕴。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底蕴深厚,主要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与此同时,还体现在对世界各国文化始终秉持正确的原则,即文化是多姿多彩的、文化是平等交流的、文化是包容互鉴的。在人类文明上,“中国方案”主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9]这就是说,在文明发展上,我们既不能人为抬高某一种文明,也不能刻意贬损某一种文明,而应该以一种平等交流的立场和心态了解不同文明的婀娜多姿。“中国方案”还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这是事物发展的天然秉性和客观规律。因此,事物的发展并不是“齐物论”所主张的那样“整齐划一”。同样,在对待人类文明和各国文化的立场和态度上,不应唯我独尊,而应秉持一种多元共存、平等互鉴、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愿意以一种平等交流、谦虚互鉴的态度去欣赏和接纳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这本身就是当代中国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的深刻体现。“中国方案”之所以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华文明是一种开放的文明。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尊重和珍惜世界其他文明。这是因为无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其他文明,它们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共同创造成果。只有在文化上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才能以文化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海纳百川、温润华夏的磅礴大气,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讲求求同存异和聚同化异。因此,在这种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中国方案”不会居高临下、自我独尊,不会制定和执行“双重标准”,更不会制造出所谓的“文明冲突”。“中国方案”不仅有比海洋更宽广的胸怀,而且还有比天空更开阔的视野,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古老的东方智慧,而且还具备深邃的国际视野和长远的世界眼光。“中国方案”之所以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赞赏,就是因为它既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不仅能以大国担当说明中国主张,而且还始终秉持“共商”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友好协商,不仅造福了中国人民,而且也造福了各国人民。
“中国方案”立足中国发展实践的同时也积极回应各国发展的现实需求,不仅以东方智慧放眼全球,而且服务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因此,“中国方案”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不但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还更具有广泛的世界性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都紧密相连,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可以脱离“地球村”,然后实现独自发展。一方面,社会制度层面的“中国方案”不但有效解决了中国的发展进步问题,而且还一并提供了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智慧”,这是中华文明对整个人类文明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全球治理和国家外交领域的“中国方案”旨在有效规避“三种陷阱”,一是有效规避“塔西佗陷阱”带来的公信力危机和统治的合法性质疑问题,二是“修昔底德陷阱”带来的“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三是有效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现代化困境。“中国方案”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应是和平发展、合作发展、携手发展,更应是共同发展、共赢发展、共享发展。“中国方案”深深地着眼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通过打造利益共同体来进一步凝聚世界各国的共同认知,以利益融合的方式来明确各方所应承担的义务,继而生成责任共同体,从而以共同的责任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共同的利益,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皆损的示范效应,并在共同发展中不断增强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最终把世界各国人民的未来前途与命运紧紧地拴在一起。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还十分欢迎“朋友圈”里的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红利。无论是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还是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或者是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我们都表示欢迎。
梦想是在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欢快淋漓的畅想,它往往承载着人们内心深处太多的美好期盼和殷切希望。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而当代中国也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美好梦想。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是息息相通、紧密相联的。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必然会在中国梦的具体实现过程中得到很好的满足。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必然就是实现世界人民美好梦想的过程。二者的实现过程是互联的,也是相通的。中国的现实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未来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好,世界才会好;同样地,世界好,中国才会更好。二者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继而到205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意味着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将集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现代化困境”。这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美好制度的探索所做出的示范性建构,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因而必将进一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由低潮走向复兴、继而实现辉煌。总之,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实践探索与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止。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人类美好社会制度进行不懈探索所得出的中国经验,是“中国方案”在社会制度的实践层面所贡献出的“中国智慧”,它必将为世界各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一种可资借鉴和可供选择的有益经验。因此,“中国方案”的各种倡议来自中国,但实际成效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经济全球化在给世界人民带来利益与实惠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问题的集聚、拖滞与恶性循环。诸如海洋污染、生态破坏、能源资源枯竭、粮食供应紧张、网络黑客攻击、恐怖主义泛滥、民族宗教冲突多发易发、世界各国腐败丑闻愈演愈烈、核试验加剧地区对立紧张和冲突、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欧洲的难民潮凸显全球治理出现危机、高危传染性疾病防控失措甚至防不胜防、“人权高于主权”的陈词滥调危急人权保障,等等,这些都是不争的现实。在事务如此繁多、治理如此艰难的现实状况面前,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国际组织可以独自掌握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大权。国际事务和各种带有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来办,因此要遵循共同协商、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一是要注意尊重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关注,二是要正面回应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期待,三是要积极反映新兴市场国家的各种利益诉求。而在全球治理问题上,“中国方案”正引领着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正确方向上变革发展。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以“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守原则、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方案”的提出与实践,深刻地表明处于发展进步状态的中国愿意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积极心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加强经济合作、推动政治协商、促进文化交流等方式增进彼此的共同认知,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发出“中国声音”、做出“中国贡献”。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10]这是1956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九十周年诞辰所写的一篇文章中所强调的。如今,我们的改革开放快要接近四十年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条件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中国方案”一经习近平正式提出,便一举横扫了这种历史上的“羞愧感”。可以这样说,“中国方案”来源于当代中国的自信,同时也极大地彰显了中国自信。“中国方案”的相继完善和不断实践,也是中国自信的精神状态在世界舞台的集中展现。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越是向纵深发展,“中国方案”就越要增添包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当今世界,全球治理正在面临普遍性危机。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需要“中国智慧”并且一定能够挖掘出“中国智慧”的伟大时代,也是一个需要“中国方案”并且一定能够制定出“中国方案”的伟大时代。为此,我们绝不能辜负了这样的伟大时代,我们必须在这样的伟大时代中有所作为。所谓作为,就是设计“中国方案”,就是发喊“中国声音”,就是贡献“中国智慧”,就是增添“中国因素”,就是胸怀祖国的同时放眼全球,就是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兼具世界意义!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习近平.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5.
[3]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
[4]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N].人民日报,2015-12-01.
[5]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7]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8]习近平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4-07-15.
[9]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10]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J].历史教学,19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