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豪,姜昕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随着当今社会老年人群的不断增长,老年医学的研究近年来正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对这一庞大人群的健康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衰弱的提出为评价老年人身体机能及行为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方向,与以往的单凭年龄来预测老年人群疾病预后或死亡不同,衰弱这一概念可以更确切、更客观地反映老年人慢性健康问题和医疗需求[1]。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而动脉粥样硬化则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病理改变,衰弱与动脉粥样硬化两者的发生存在许多共同机制。本文对其目前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04 年美国老年学会将衰弱(Frailty)定义为:老年人因生理储备衰退而出现应激处理能力减退的非特异性状态,涉及多系统的生理学变化,包括神经肌肉系统、免疫系统及代谢改变[1,2]。衰弱使老年人在经历外界较小刺激后,亦可导致一系列的临床负性事件的发生[3]。依据不同的评估标准,65岁以上社区老人衰弱的患病率为4%-59.1%[4]。衰弱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金标准,其评估目前临床最多见的方法为Fried衰弱表型[5],其优势在于能够独立预测患者未来3年内跌倒、日常生活能力情况、行走能力情况、住院率及死亡的发生[6],为采取临床干预措施提供指导。其余衰弱评估方法还有衰弱指数(frailty index,FI)、Frail量表等[7,8],其各有优势,根据临床或科研的不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评估法。
2.1 炎症因子 炎症因子在衰弱与动脉粥样硬化两者的发病机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在衰弱患者中CRP、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VIII增高[9,10]。相关研究发现,CRP是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11]。此外据报道,CRP基因的多态性对炎症反应产生影响,使衰弱的风险增高[12]。IL-6是前炎症细胞因子,其增高也与肌肉强度减退和体积变小有关。Ferrucci等[13]研究显示IL-6的增高是老年妇女肌肉强度、功能丧失及生活能力下降的重要预测指标。炎症引发脂蛋白的氧化和斑块的不稳定,推动了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展[14]。其次炎症反应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这些慢性疾病可能进一步导致衰弱的发生[15]。
2.2 脂质代谢 脂质代谢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研究表明,在衰弱人群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全因死亡率呈现负性相关,这与其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抗凝、抗氧化及抗炎等作用密不可分[16],老年人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往往伴有认知功能的下降,进而与阿尔兹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加速衰弱程度的进展。
2.3 激素 许多研究表明男性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要高于女性。硫酸脱氢表雄酮的降低通过脂质代谢、血管内皮功能改变、凝血与纤溶功能及对动脉血管的不利影响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7]。Velissaris等[18]对254例社区老年人随访10年的调查研究发现,硫酸脱氢表雄酮水平降低的社区老年人患有衰弱的可能性大,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体内硫酸脱氢表雄酮与皮质醇两者的不平衡性加重。与此相反,雌激素可通过直接效应(改善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等)和间接效应(改善脂代谢、血流动力学和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等)改善血管功能[19]。但目前为止,雌激素对改善血管功能替代疗法的实验却不能给出确切的支持证据[20]。
衰弱可引起老年人群心血管病发生率增高[21],而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这一早期病变来说,两者之间的联系尚未完全阐明。通过研究其发生机制,对预防老年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改善其预后起到一定的作用。人们认为衰弱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关系将变得更加深入透彻,为多疾病老年人群的统一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