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进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地推进,阅读教学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深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相应的强化。但就整体而言,在外在的热闹与繁华之下,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整体的阅读意识、阅读层次、阅读能力都处于低位化,都亟待提升。基于对以上现状的认识与思考,我认为要改善阅读教学的现状需要高屋建瓴,着眼于高处、远处,但需要落实于细处。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解释:“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要能用理论指导实践,深刻地意识到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高瞻远瞩,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特性,进一步强化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就阅读教学本身特性而言,它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因为阅读是筛选关键信息,结合头脑中存储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教师应全力激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让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动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来,用个性阅读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学生智慧的迸发常常是在一定的情景感染下发生的。在阅读教学中入情入境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体味文本的魅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多读、多思考、多听、多说、多写,让学生学会阅读。
情境创设必须紧扣教学任务、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以情生情,努力达到情思结合。比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人心忧天下的广阔胸怀,在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如果你身在大风破屋、暴雨骤至、屋漏床湿、夜不成眠这样的环境,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听完问题几乎是脱口而出:“太痛苦了,生不如死啊……”有这样的蓄势,再来读文章最后一节,学生对杜甫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高尚情操感到由衷的佩服,深切体会到这种精神的难能可贵。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乐于阅读,从而真正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人。
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意识与阅读兴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践行课程标准,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积极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意性地解读文本,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学生读到一个情节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父亲老了,为什么‘我’不去爬月台,父亲却去爬月台啊?”学生再次读课文,小声地开始了讨论。教师顺势引导:“在家里我们能够做的事情,父母往往也会包办啊。”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这原是父母对子女不放心,这样才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啊。还有的同学对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背影》最为感人的是儿子在岁月的积淀中对父爱的解读,对父亲由隔阂到逐渐理解到深深感念的过程,也是朱自清感情成长的过程。我没有妄下定论,而是让学生再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蛛丝马迹。学生的兴趣高涨,很多同学寻到了依据,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我也频频点头。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文体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因为文体不同,解读的方法亦不同。以具体的课文《背影》为例,《背影》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就要以读散文的方式来进行解读。散文往往时空跨度比较大,比如要提示学生分清叙事过程中的“我”,这里有两个“我”,一个是人到中年现在的“我”,一个是青春年少过去的“我”,这有助于学生读通文本。散文选择材料貌似不相干,但却有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抓住文章意脉梳理情节。又如《背影》中“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有的同学就认为这件事可以删去。其实不然,紫毛大衣当时价值上百大洋,家里变卖典质还亏空、借钱办丧事的情况下都没有把它卖掉,想想这件事不也是朴实而饱含深情吗?
阅读教学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读为抓手,要“重精读、抓略读、促泛读”。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并以此辐射引领课外阅读,使阅读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理想状态。就课外阅读而言,努力采取种种措施,构建多元的阅读平台。充分拓展课外,阅读的时空,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我坚信,只要注重以人为本,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努力让课堂成为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课内和课外阅读兼容,必定能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呈现富有生命与活力的课堂,有效改善我们农村中学的阅读教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