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霄
所谓 “成长语文”就是指尊重学生的个体成长规律,通过合理的方法和途径,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唤醒学生的生命潜能和超越意识的语文教育观。“成长语文”更关注“生命成长”这一过程,重视“语文素养”的提升。教育界对“语文核心素养”内涵比较全面的解释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感、品德修养、思想感情、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个性品格、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的有机整合。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语文核心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语文能力方面,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和语感;二是语文思维方面,包括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和思维品质;三是人文情感方面,包括文化传承、思想情感和审美情感;四是品德修养,包括个性品格、民族精神等。基于 “成长语文”的教育观设计苏教版选读课文 《鉴赏家》,可把教学目标设为:(1)概括小说情节,理清人物关系;(2)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探究“鉴赏家”的丰富内涵;(3)通过分析小说的内容,了解汪曾祺小说中“错位”的艺术手法;(4)通过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汪曾祺的名士情结,唤醒诗意的人生态度。其中目标(1)(2)(3)是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目标(4)是培养人文情感和品德修养。当然,具体在课堂教学时,可精简目标,力求一课一得。
“成长语文”作为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以唤醒学生生命潜能和超越意识为宗旨的理想的语文教育观,其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有以下三个特点:
与其他生命的成长相比,人的成长除了具有自然性外,还具有自觉性和自主性。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当把立足点从让学生被动地应付功课与考试,转移到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来。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发现过程,就是挖掘自身生命潜力的过程。语文教育应摆正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学。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的“教”就不重要了,反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皈依于学的“教”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培养学生先学的习惯;二是教学起点要适度、有趣,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三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语文学习行为成为学生提升其语文能力和精神境界的自觉行为。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可设立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2)学习本文通过比照和映衬来写山水,寄遇自己情感的艺术手法;(3)思考当我们陷入困境时如何寻找人生新的出路。这三个目标,(1)(2)是能力的成长,(3)是人文与精神的成长。确立了这三个目标后,我们就要思考这些目标中哪些是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哪些是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探究的。比如,目标(1)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在课前自学完成;目标(2)(3)则需要在学情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习惯。为解决目标(2)(3),可布置三个预习任务:一是思考“本文题目能否改为‘西山宴游记’”;二是抛出现实生活中西山的照片,让学生思考现实中的西山和作者笔下的西山有何不同,作者为何这样写西山?三是反复阅读此文,提出你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
“成长语文”的课堂应当尊重学生自身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书中的场景,历自己的精神历程。从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观之,学生是以一个既有经验性生命投入到课堂之中的,其既有经验与课堂知识相遇,进而碰撞融合内化为生命能量。体验是内化发生的必要条件,体验的过程就是生命内化和成长的过程。
如学生读《背影》时,认为文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因此读不出感动来。这其中的原因是教学中没有调动学生相关的生命体验。其实,差不多每个人皆有过拒绝、排斥、嘲弄父亲或母亲行为的时候,有时认为父母处事不得体,有时认为他们说话不高明,与朱自清先生不同的是我们经历的具体细节可能不一样。当我们让学生联系他们自身曾有的对父母的不理解时,他们就会渐渐明白朱自清先生要写的不仅仅是父爱,而且是一种父子间有隔阂的、错位的爱,而文中父亲穿越铁路越是费劲,身形越是笨拙,姿势越是不雅,越是浑然不注意交通规则,不觉得自己的不雅,就越是写出了父亲的心中只有儿子没有自己,这样写出的爱就很诗意了,比写父亲潇洒、轻松地把橘子买来不知要高明多少。
错误是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状态,而正确的处理方式会使错误也发挥出促进生命成长的价值。正是因为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所以不可避免地学生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而“成长语文”教学观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语言、引导的策略、启发的方式,都应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要把语文课堂变成一个洋溢人文关怀,充满宽容与理解的所在。
《品质》一文中的格斯拉不打广告,不降低鞋的品质,最终饿死了。学生甲认为,格斯拉为人诚信,值得敬佩;学生乙认为,格斯拉不打广告,不与时俱进,不值得学习。学生的这两种观点都有值得认可的地方,教师的评价应当存有宽容性,不能照搬传统观点认为学生乙的观点是错的,应充分肯定学生乙的独立思考,让其谈谈理由,说说若他处在格斯拉的境地会怎么去做,或设想格斯拉在当代会是什么处境。在这个基础上,再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到高尔斯华绥写 《品质》是为了针砭时弊,告诉我们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我们都应当继承和发扬人性中最宝贵的品质。
“成长语文”不仅符合教育即生长的本义,也是笔者的语文教育观。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思维得到成长,更要让学生在语文中获得精神成长的养分。成绩的提升、知识的传播不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对人生的体验与审美的创造以及在此基础上获得的生命成长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