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和创新

2018-02-10 13:01
江西社会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产力共同富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适应并引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谱写了破解时代难题的新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公理。一是超越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以人民为中心公理,二是超越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共同富裕公理,三是超越政府—市场二元对立的二元协同公理,四是超越霸权主义的合作共赢公理。四大公理对西方经济学原理的超越,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坚持和继承;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新和发展。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征及创新的内在张力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必然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创新的要求。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理论创新的内生张力,不仅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方法指导,而且奠定了与时俱进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论的基础。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曾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现象预测、现象描述当做社会主义的本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教条、僵化认识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建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担当,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沉着和智慧,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特征鲜明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而不是主观抽象的理论设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没有,在列宁、斯大林那里没有,在毛泽东那里也没有,他们更多的是讲社会主义的特征。”[1]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从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维护和坚守这些特征。更有甚者,“四人帮”叫嚷要搞“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胡说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2](P10)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渐成熟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基于主观设计的方案按图施工,不是采取拿来主义、效仿他国经验,而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群众追求自我发展、追求美好生活的诉求在实践中摸索前行的。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不断克服社会本质的教条、僵化认识的影响,从排除社会主义不应该有的特征与要求和增加社会主义应该具有的特征与要求两个方面同时着力,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总结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P37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要通过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表现出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定和描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归宿的明确。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全过程,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3]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目的”三位一体,只有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地完整表述,才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其他社会的根本区别。由此可见,是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的是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而不仅仅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社会主义是人类最终迈向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过渡阶段,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的是这个过渡阶段的社会本质。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概括提炼出社会主义本质之后,学界就社会主义本质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也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如社会主义本质论讲的是“我们现在所坚持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是指我国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不是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4]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调整,都要指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深刻揭示了从剥削制度消灭到“自由人联合体”这段历史进程的特征。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三位一体”的结构性特征是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和关键。孤立地谈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是谈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生产力发展为前提,就算是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也仅仅只能是共同贫穷;没有生产力发展,就不可能有富裕;而不管生产力如何发展,只要存在剥削和两极分化,不可能有共同富裕。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性在不同社会的特征比较中得以凸显。社会主义社会与原始社会虽然有财富占有平等的相同,但前者远远高于后者的生产力发展,使前者的财富平等占有表现为“共同富裕”、表现为共同发展,而后者则是“共同蒙昧”和“共同落后”。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有比封建社会发达的生产力,而且有迥异于封建社会财富不公平、不平等占有的社会生产关系。仅仅依据生产力,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开;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社会格局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资本主义生产力高于社会主义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则是要实现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和出卖劳动力的财富创造者——工人之间的两极分化。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创新的内在张力

创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实质在于,及时总结提炼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的实践经验,以丰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具体内容。社会主义实践迥异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继承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生产力的设想;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激烈竞争,资本主义不停地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推销和实施霸权主义以遏制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下,创新社会主义本质论,既要抵御资本主义的思想侵袭,更要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表现和释放出比资本主义更强劲的生机和活力。基于改革开放实践而不是主观设想,在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中形成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创新发展的内在张力。

剥削现象存续与消灭剥削制度的张力推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创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制度与允许剥削现象存在的辩证统一。剥削的本质是对他人劳动的无偿占有。如果这种占有是制度使然,是社会运行的必然,这是一种剥削制度安排;如果这种占有是社会运行的组织方式,是刺激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手段,且劳动者能够通过其他制度化的途径和方式去分享、获取其在劳动过程中被占有的劳动剩余,这仅只是剥削的表象。生产资料私有的剥削制度可以通过社会革命而加以消灭,而剥削现象难以根除。只要劳动者不是使用自己的生产资料,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不能实现直接的统一,剥削现象就无法根除。就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难以完全地实现直接的统一,具体的、部分甚至是个别劳动者使用属于全体劳动者的生产资料,依然存在集体的劳动者对个别的具体劳动者劳动剩余的暂时占有。剥削使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存在矛盾对立的张力,适度的“劳-资”张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而过度的“劳-资”张力由于引发社会冲突、社会革命而破坏甚至摧毁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既要消灭剥削制度,又要利用剥削现象促进生产力发展;邓小平“三位一体”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消灭剥削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和导致两极分化的剥削现象。

契合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的张力推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创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的辩证统一。生产资料私有,导致劳动剩余掌握在占社会人口极少数的生产资料私有者手中,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没有制度化的渠道占有劳动剩余;生产资料公有,劳动剩余由劳动者集体占有,每一个劳动者都能通过制度化的集体成果分配方式占有劳动剩余。从两极分化的成因看,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权利依据不同,前者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后者凭借劳动力商品使用权的转让,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两极分化的制度性成因;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的角色身份统一,劳动者不仅能够依据劳动力商品使用权转让获得劳动力商品价值,还能够凭借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角色身份分享劳动剩余,实现共同富裕有着制度性的保障。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覆盖全部地理空间,实现长时期的共同富裕,这与剥削制度下,主要依靠掠夺、接受援助、生产资料所有者大发善心做慈善,特定时空条件下暂时实现的共同富裕有着根本的区别。邓小平“三位一体”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实现共同富裕既要有生产力发展的物质保障,又要有消灭剥削的制度保障,而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又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的过程性张力推动其创新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过程性描述体现其现实具体化的创新要求。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有发展生产力的现实要求,生产力发展永无止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的“解放”和“发展”,描述生产力水平从低到高的动态过程,体现出生产力无止境发展的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但如何解放生产力,如何发展生产力,却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具体化的问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经验理论总结为社会主义本质论创新注入不竭动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和“消除”同样描述动态过程,体现生产关系的运动变化性特征和要求。

如何依据生产力动态发展适时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在消灭剥削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剥削现象发展生产力,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具体化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理论总结也为社会主义本质论创新奠定基础。共同富裕也有水平和程度的考量,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共同富裕有着不同的量的规定,有着不同的现实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最终”实则强调现实的“共同富裕”总是具体的、存在缺陷和不足的“共同富裕”;“达到”突出了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性,与无止境发展的生产力和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不断调整的生产关系之间保持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一致。共同富裕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民群众公平分享社会财富的结果和归宿,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转而有效激发财富创造者的创造活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使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才能“达到共同富裕”,怎样实现更完善更优质的“共同富裕”,同样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现实具体化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理论总结同样奠定社会主义本质论创新性发展的基础。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坚持和继承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新发展理念包含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发展在继续强调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不同类型的创新并举,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齐头并进等既有内涵的基础上,突破“精英创新”、“创新人才才能创新”等思维局限,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载体,增添了创新主体的大众性、创新活力广泛性、创新形式和方法的关联性等内容。协调发展在坚持传统的城乡区域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等内涵的基础上,在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大视野中,增添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军事建设协调、军民融合发展等内容。绿色发展坚守了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内涵,增添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系统思考、顶层设计等内容。开放发展增添以开放促全球经济治理,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内容。共享发展增添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节奏把控等内容。新发展理念突出强调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之间紧密联系并互为践行前提和保障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突出强调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任何一个理念的践行都需要落实其他理念以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践行任何一个理念所引发、所伴生的社会问题都可以且只能在践行其他理念的过程中加以化解。[5]没有创新发展,脱离制度创新根本不可能实现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脱离技术创新的绿色发展实则是无源之水。践行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了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现实要求,不可避免地伴生和引发产能过剩、传统行业就业人员下岗转岗再就业等问题,这些问题既需要在践行开放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国际产业合作中得到缓解,也需要在践行共享理念,不断改善民生中加以克服和化解。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七个坚持”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涵。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6]“七个坚持”是对新时代经济建设经验的总结,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七个坚持”中,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最为核心和根本,其他六个坚持都是这个坚持的展开,都以这个坚持为前提和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了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政府—市场二元协同和合作共赢四大公理;这四大公理是总结提炼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范畴,是对西方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利润最大化原则等西方经济学原理的扬弃和超越,充分体现了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坚持和继承。

以人民为中心的公理坚持和继承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理性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是西方市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条原理为生产资料私有化条件下的劳资对立、两极分化披上一层合理的外衣,资本主义制度因而必然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制度,不管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多么精美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外包装,市场竞争、资本运动自然驱使以资本为中心表现为以少数资本家为中心。西方市场经济的公理借道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曾在我国大显威力:权钱交易、权力资本化、资本权力化等不良现象滋生,制假售假、坑蒙拐骗、恶意炒作、市场投机等体现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则的丑恶现象一度成为社会潮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把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作为治国理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成为超越西方理想经济人假设,扬弃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公理。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生产力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人民群众展现其发展能力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另一方面是要围绕人民群众发展水平、发展能力,提升完善社会产品分配。以人民为中心的公理体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目的”有机统一的结构性特征,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新时代的继承。

共同富裕公理坚持和继承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旨归,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公理。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者凭借其对“物”的所有而占有和掌控“人—物”结合的劳动过程、劳动成果以及劳动创造价值的分配。生产资料所有者作为一个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具有尽可能压低劳动力商品价值以最大可能地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在社会财富占有上的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占领华尔街运动“反对0.1%的人占有社会99.9%的财富”的口号,就是对这种两极分化的直观体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保障劳动者凭借劳动力商品使用权转让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同时,还保障劳动者能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参与社会财富分配,进而避免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在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上的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这奠定了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又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释放生产力发展的多元动力,积极为提高共同富裕的程度和水平创造条件。新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指向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等现实问题,直接导向共同富裕。党集中统一领导经济工作,不仅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单独释放发展活力,还使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更多地体现公有制保障共同富裕的制度性功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多重保障。

政府—市场二元协同公理坚持和继承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和市场分别代表两种机制、两类主体。西方经济学从亚当·斯密的“市场万能论”和“守夜人论”扬市场、抑政府,到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论的扬政府、抑市场,再到新自由主义放松政府管制论的扬市场、抑政府,西方主流经济学总是将政府和市场看作两类不能兼容、此消彼长的机制和主体。改革开放进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时空条件下我国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功能的认识虽然存在差异,但在实践中始终坚持政府和市场协调的辩证思维,这也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实践性特征的生动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中辩证对待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两类主体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新时代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协同以实现两种机制、两类主体各展所长、优势叠加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对坚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党集中统一领导经济工作,既为政府—市场二元协同提供了实践操作层面的运行保障,也使政府—市场二元协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合作共赢公理坚持和继承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经济全球化曾是美国为首的先发国家对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手段。用零和博弈思维审视全球化,先发国家利用其先发优势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获利,国际交流的范围越广,全球化程度越深,其获利空间、获利规模就越大。全球化的初始动力主要源自社会化大生产引发的国际分工,逐利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获利机会;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奉行零和博弈的先发国家依据其能在国际分工、资本跨国运动中获利的原则倡导和制定国际规则,促进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动力作用越来越凸显,既有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越来越难以适应先发国家的逐利追求;先发国家对国际规则采用的“合则用之、不合则弃之”的自私实用态度,自然会导致逆全球化潮流滋生泛滥。先发国家泛起的逆全球化潮流、全球化动力的演变没有改变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趋势,人类当今面临的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恐怖主义等共同问题也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合作共赢不仅成为新时代的经济公理,也是完善全球治理亟须奉行的行为准则。只有坚持合作共赢,才能夯实不同国家间经济交流的基石,迎击逆全球化潮流,这不仅拓展了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而且是在更为广阔的地理空间彰显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合作共赢公理也充分体现了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坚持和继承。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新和发展

理念源于实践,理念指引行动。“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7]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创新和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既表现为新发展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生产关系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的创新,也表现为四大公理指引社会主义本质彰显机制的运行。

新发展理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有具体物质形态的人的要素(劳动者)和物的要素(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以及没有物质形态的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所构成的生产力系统运行所释放出的物质产品生产和创造能力;生产力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和落实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创新发展促使生产力发展动力转换,一是在于科技创新不仅丰富生产力系统要素的形式和内容,而且改造提升既有物质性要素的功能,全面提高生产力系统要素质量;二是制度创新推动生产力系统要素优化配置;三是“万众”创新激发和汇聚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活力与动力。协调发展促使生产力系统稳定运行:生产力系统内部结构协调增强系统运行稳定性;生产力系统单元内外环境协调增强系统运行持续性;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构筑生产力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的保障。绿色发展致力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能力和效率提升,物质变换裂缝的修复和弥补;绿色发展突出强调生产力保护,不仅在于绿色发展构建生产力系统外在的生态保护屏,而且在于绿色发展充实生产力系统内在的保护机制。开放发展拓展丰富了生产力发展要素的供给,增大了生产力发展关键核心要素的选择空间,为生产力的发展营造安全环境。共享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成果公平分配,为生产力系统运行提供良性的目标激励,引导生产力安全发展。

新发展理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消灭剥削制度与允许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剥削现象并存,消除两极分化和允许一定程度的财富占有差异并存,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效率要求与满足共同富裕的目标诉求相统一。创新发展重在消解两极分化的制度性成因,不仅在于制度创新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于技术创新,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创新有助于促进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角色固化是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协调发展重在消除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间的角色固化,充实消除两极分化的条件。共享发展重在形成多元主体分享劳动剩余的合理机制,特别是“劳”—“资”共享改善劳动剩余形成机理,要素所有者共享合理分配劳动剩余。绿色发展既着力于生产关系的生态调控,又协同推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重在形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人际关系。开放发展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地理空间。

新发展理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共同富裕是作为两极分化的对立面而存在。两极分化描述的强者更强、富者更富,社会财富占有格局中,富裕者群体占有社会总体财富的比例不断攀升的现象;共同富裕是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走向共同富裕必然同时具备社会成员个体拥有的财富规模绝对增长、社会弱势群体的财富规模更快增长、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等三重特征。新发展理念的共同富裕意蕴主要表现四个方面:一是践行新理念保障生产力安全发展充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共享发展形成实现共同富裕的财富分享和发展机会分配机制,三是协调发展调节和控制实现共同富裕的节奏和程度,四是绿色发展提升共同富裕的品质。

四大公理指引社会主义本质彰显机制运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的四大公理,指引和保障新发展理念践行机制运行,把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内嵌于新发展理念践行之中。以人民为中心,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投入—产出核算原则;共同富裕,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成果分配原则;合作共赢,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组织原则;政府—市场二元协同,驱动新发展理念践行机制运行。践行新发展理念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必须通过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实现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更稳的经济发展,积累和创造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在生产力尚未发展到可以彻底消灭剥削的水平之前,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是规范和限制事实上存在的剥削现象的途径和手段;共享发展和生产力发展互动耦合,既在于民生改善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又在于生产力发展成果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在于人的发展能力提升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条件。

四、结 语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新发展理念直接丰富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所包含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关系理论、共同富裕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的四大公理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原则,内在地契合了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而就是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成果,新发展理念实质就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新时代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必然为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积累最终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的物质力量的伟大创举。

[参考文献]

[1]包心鉴.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研究述评[J].毛泽东邓小平研究,2003,(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贾建芳.60年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再认识[J].科学社会主义,2009,(5).

[4]吴敏,范俊彦.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讨[J].理论前沿,2003,(18).

[5]杜黎明.试论五大理念发展理论对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贡献[J].兰州学刊,2016,(7).

[6]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一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N].人民日报,2017-12-21.

[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富裕理念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