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恒芬,张 阔,常 敏,谢 芳,赵赛男,徐倩倩
(1. 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2.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天津 300071;3.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全民焦虑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每个人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但是过度的、持续的焦虑则会导致注意力涣散,降低工作效率,长此以往不利于个体的发展。因此,如何合理地应对焦虑,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成为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保证人们及时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变化,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注意的指向性可以分为指向内部和指向外部,指向内部的注意也即自我关注。当个体更多地关注于自己的焦虑情绪状态,而不是关注工作任务时,这种自我关注会影响任务的完成效果。另外,对焦虑的自我关注会妨碍注意的转换[1]。
注意资源理论认为,注意加工资源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时要进行注意选择,需要注意控制,也就是利用某些认知策略,使个体以不同的加工方式,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任务上。注意控制的能力反映了注意中由期望和动机引导的随意控制,注意控制的差异体现了随意注意能力上的个体差异。注意控制还可用于指代一种应对策略,使个体能避免消极的想法、不良情绪和反应模式[2]。
关于焦虑和注意控制的关系,COOMBES等[3]的研究发现,特质焦虑打破注意控制系统的平衡,进而影响个体完成在目标导向的运动任务中的表现,高焦虑个体的反应更慢。一般情况下,高焦虑个体总是会将更多的注意资源放在自我关注上,也就是注意指向内部,而影响对当前工作任务的加工。由此可见,焦虑与注意、注意控制有密切联系。焦虑影响注意,损害注意控制,反之,注意控制又能够调节焦虑。本文将重点介绍焦虑的注意控制理论(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以及它的起源、发展和现阶段的研究重点。
1.1认知干扰理论注意控制理论的思想最早源于SARASON提出的认知干扰理论。该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研究焦虑,其核心内容是:焦虑会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对自身的消极认知会占用有限的注意资源,减少对当前任务的注意,进而损害认知表现[4]。其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自我关注(self-preoccupation)。自我关注是一种认知成分,其加工范围比较狭窄,只考虑自身。它会影响人们对有利刺激的反应程度和生理唤醒度,具有注意的性质。焦虑使人过度关心当前或潜在的危险、威胁,并怀疑自己的应对能力,这将会干扰他们对环境信息的真实感觉,做出错误的解释和决定,即焦虑影响认知表现效果。
1.2加工效能理论加工效能理论在认知干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相比于认知干扰理论有很大的进步。它指出工作记忆系统如何受到焦虑的影响,并对表现效果和加工效能进行了基本的区分。对于认知加工是否受到焦虑的影响建立了更加精细的理论框架[5]。
加工效能理论从两个方面发展了认知干扰理论:首先,加工效能理论认为焦虑有提高动机的作用;其次,该理论阐述了焦虑对工作记忆的影响[6]。加工效能理论把焦虑与BADDELEY的工作记忆系统联系在一起,认为与任务无关的过程会影响工作记忆系统功能的发挥,尤其是中央执行系统。因此,对于需要大量中央执行功能的认知任务而言,焦虑可能会更大程度地削弱任务表现[7]。
加工效能理论的中心论点是控制系统,它被用来调节焦虑对加工效能和表现效果的影响[5]。加工效能理论的贡献之一,就是区分了表现效果(操作成绩)和加工效能这两个概念。表现效果是指任务表现的质量,加工效能则是指表现效果与所使用的加工资源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加工效能=表现效果/加工资源[6]。焦虑对表现效果和加工资源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主要是受控制系统的调节。控制系统能够知觉并监督个体正在进行的认知过程,进而发现认知加工或表现效果上的问题。然后,系统将快速响应,使用补偿策略和额外的处理资源来解决发现的问题[5]。当控制系统认为任务表现不佳时,会刺激焦虑个体增加额外的认知资源,降低焦虑程度,减少焦虑并提高表现。可以看出,焦虑个体更有可能激活控制系统,进而调节焦虑对加工效能和任务表现效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完成任务的表现。
加工效能理论提出了应该在工作记忆的框架下,探讨焦虑对认知加工的影响。根据BADDELEY的工作记忆系统理论,工作记忆主要包含3个主要的成分:中央执行系统、语音环、视觉空间画板。后来BADDELEY又增加了情景缓冲器这个成分[7]。这些成分按照层级排列,中央执行系统位于最高的位置,主要包含在计划、策略选择和注意控制等认知过程中;语音环主要用于对语言材料的复述加工中;视觉空间画板主要用于对视觉和空间信息的短暂存储和加工。对于焦虑影响工作记忆的何种成分,EYSENCK等[8]通过双级任务范式的研究发现,当二级任务涉及到中央执行功能时,高焦虑组个体的主要任务比低焦虑组个体受到了更大的干扰,而当二级任务涉及到语音环和视觉空间画板时,却没有发现该效应,说明焦虑主要是占用中央执行系统的资源。
然而,早期的加工效能理论也是有局限性的,该理论没有具体说明焦虑如何影响中央执行系统的不同成分。原因可能是在90年代早期,研究者们对于中央执行系统的主要成分或者功能认知的不够清楚。MIYAKE等[9]通过进行大量的实验任务以及分析,提出中央执行系统包括抑制功能、转移功能和更新功能,并且这3种功能大体上是相互独立的,在一些需要共同加工资源的任务上,3个功能知觉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综上所述,加工效能理论在认知干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焦虑具有提高动机的效应并且对工作记忆产生影响,并且加工效能理论区分了表现效果和加工效能的关系,指出焦虑通过占用中央执行系统干扰任务加工。
1.3注意控制理论加工效能理论深入探讨了受焦虑影响的内部机制,认为焦虑主要影响中央执行系统。而焦虑主要影响中央执行系统的何种成分,对于这个问题,注意控制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中央执行系统的主要成分是抑制、转移和更新,而与注意控制相关的主要是抑制能力和转移能力[9]。注意控制理论认为焦虑主要影响中央执行系统的抑制和转移功能[6,9],这是注意控制理论的主要贡献。更新功能主要与信息的短暂存储相关,不受到焦虑的影响。
注意控制理论也关注焦虑的个体差异对效率和绩效的影响。个体在特质焦虑(焦虑作为人格维度)和状态焦虑(焦虑作为当前焦虑体验)上存在差异。现有证据表明,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都会损耗注意控制。然而,它们各自对注意控制的影响还不是十分清楚。原因有三:第一,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这使得我们难以区分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所产生的影响;第二,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特质焦虑,并产生了模棱两可的结果,因此组间差异可能反映了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差异;第三,很少有研究在实验室研究状态焦虑,而这又是可能区分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对行为影响的唯一办法。
2.1焦虑损害注意控制注意的加工包括控制加工和自动化加工。一般的注意活动都需要我们通过选择、计划和记忆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控制,以保证人们集中注意在当前活动上。只有经过反复练习,十分熟练,才能进行无意识地自动化加工。焦虑损害注意控制,不能有效地将注意资源分配给当前任务,而是更多地关注在威胁刺激上,使集中在任务目标上的注意资源降低。
焦虑损害中央执行系统,这是注意控制理论的第一重要的假设。中央执行系统包括抑制、转移和更新3种成分。而焦虑损害的是中央执行系统的抑制成分和转移成分。抑制功能是指根据注意需要,抑制占支配地位的反应或自动化反应的能力。该功能用来对抗分心干扰,抑制优势反应,使个体将注意维持在任务目标上[9]。也就是说,抑制功能采用注意控制的方式,防止注意资源被分配到无关刺激和反应上。转移功能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适时改变注意控制,合理分配注意资源,增强注意集中度,使个体将注意集中在任务目标上。更新功能则不同于以上两种功能,它是对信息的暂时存储、更新和监控,并不直接涉及注意控制。注意控制理论的提出正是基于MIYAKE 等的分类,认为焦虑主要影响中央执行系统的两个功能:抑制和转移[6,9]。
2.2焦虑损害抑制功能抑制功能是指抑制对与任务无关的刺激的反应。根据MIYAKE等[9]的观点,抑制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人在必要时有意地抑制显性、自动或优先的反应的能力”。FRIEDMAN和MIYAKE将抑制能力的范围扩展到抑制对任务无关刺激的注意[10]。需要注意的是,抑制能力也可以被区分为多种抑制能力。例如,NIGG认为有8种形式的抑制,包括干扰控制、认知抑制、行为抑制和对注意的自动抑制等[11]。
焦虑损害抑制功能,这是注意控制理论的第二大假设。焦虑对抑制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焦虑损害个体抑制优势反应的能力。对这方面的研究属于早期研究,大部分集中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运用配对联想学习法进行研究,此方法是要求焦虑被试和对照组被试学习配对联想列表,进行配对联结式学习,焦虑会显著地损害在竞争列表上的配对联结式学习,因为焦虑个体很难抑制优势反应[6]。对于焦虑损害抑制功能,近期的研究使用反眼跳范式以及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进行。例如,BISHOP[12]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相比于不相容条件,在相容条件下,高特质焦虑个体在左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有更大的激活。第二,焦虑损害个体对抗分心干扰的能力。这一影响主要通过注意过程起作用,焦虑个体注意到的分心刺激要多于非焦虑个体。对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采用双任务范式、探测任务范式、转换任务范式等多种范式,并且开始用远离当前任务的眼动作为评估指标[6]。
2.3焦虑损害转移功能注意控制理论的第三个重要假设是,焦虑损害转移功能。转移是一个基本控制过程,当注意需要在多个任务间灵活地转移以使注意维持在与任务最相关的刺激上时,转移功能至关重要。近年来,大部分应用视觉的任务转换范式。
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涉及转换分类,总共有3种分类,每种分类下均有4个特点,分别是:数字(1、2、3、4),颜色(红、绿、黄、蓝),形状(圆、十字、星、方形)。实验过程中,在屏幕中心呈现一些卡片,与此同时,在屏幕上方呈现含有每种分类中4个特点中的一个的卡片,然后让被试进行匹配。同时,系统自动做出回馈,告知被试所做的选择是否正确。通过这种方式,让被试找出分类标准。实验中,系统自动不定时地转换分类标准,记录被试在转换过程中的错误率,以及完成转换任务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发现,在转换过程中,高焦虑个体会比低焦虑个体产生更多的错误,并且完成任务所花费的时间也会更长[9]。
另外,转换功能也经常被用在前瞻记忆的研究中,通常包括2个任务:首要任务和前瞻记忆任务。首要任务几乎都会连续完成,然而,同时发生的前瞻记忆任务则只会零星地完成。前瞻记忆任务就是对一些类似听觉或视觉的信号做出反应。当线索出现时,如果被试不能将注意转换到任务上,此时,前瞻记忆任务就失败了。该任务上的错误反映了注意转换的失败。HARRIS和CUMMING[13]的一项研究让被试记住一个单词列表,然后以听觉的形式呈现单词,让被试写下与所听单词意义相关的词。例如:当被试听到“动物”,则可以写下“老虎”。在测验时,如若听到之前学过的单词,就要写下该单词,而不是意义相近的词。也就是说,在被试进行前瞻记忆任务时,要完成一项比较费力的首要任务。结果发现,高焦虑个体在写所学单词的任务表现上,显著差于低焦虑个体。即表明,高焦虑个体在前瞻记忆任务上的表现要显著差于低焦虑个体。
除此之外,DERAKSHAN等[14]在焦虑对转换功能影响的研究中,让高低焦虑被试分别在转换任务条件下和非转换任务条件下完成高复杂算数任务和低复杂算数任务。结果发现,与非转换任务条件相比,在转换任务条件下需要更多的注意控制。同样,高复杂任务比低复杂任务所需注意控制更多。因此,在转换任务上和高复杂任务上,焦虑会在更大程度上损害转换功能。
关于注意控制的研究范式有很多,本文主要选择了点探测任务、Stroop任务、反眼跳任务3种研究范式来详细陈述。
3.1点探测任务点探测任务用对视觉探测的速度来评估空间注意力。在与情绪信息有关的视觉点探测实验中,设计方法是在屏幕上分散的两个空间位置上呈现具有不同效价的词。大多数已有研究同时呈现中性词语和威胁词,呈现时间大约500 ms。当词对消失时,探测刺激例如“星号”,会出现在其中一个词所在的位置,实验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对探测刺激做出反应。如果被试对消极情绪词位置的探测刺激反应更慢,则说明消极刺激引起被试更多的注意,占用了更多的注意资源。
钱铭怡等[15]对社交焦虑个体的研究中,在每个试次中,黑色“十”字首先出现在白色屏幕上约500 ms,紧接着呈现成对角线分布的黑色词对,呈现时间仍然为500 ms,然后在威胁性词或中性词出现过的地方呈现探测刺激——黑色大写字母“E”或者“F”,要求受试者分别对探测刺激做出按键反应。结果发现,在威胁性情景中,个体表现出注意偏好,倾向于将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给威胁词语。而在非威胁情景下,则没有出现注意偏好。
邵秀巧[16]在特质焦虑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的第一部分,运用点探测任务,研究高低特质焦虑个体对高低威胁图片的同侧探测和异侧探测的注意偏向。该实验是在屏幕上以左右方式呈现图片对500 ms,然后在其中一张图片出现过的地方呈现白色圆形亮点,让受试者尽快地对探针的位置做出反应,并记录反应时。结果发现,无论高低特质焦虑被试,均随着刺激威胁值的增加而更加倾向注意威胁刺激。另外,高特质焦虑被试对低威胁刺激也会有注意偏好。
3.2情绪Stroop任务经典的Stroop实验要求实验参与者报告色词的颜色,如“红”这个字,可以呈现为红色,也可以呈现为绿色。该方面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参与者在命名和词义不一致的色词时会花更多的时间,表现出Stroop色词干扰效应。情绪Stroop任务是对传统Stroop任务的改进,在该任务中,不同效价的词以不同的颜色呈现,被试要尽力忽视语义信息,尽可能快地命名词的颜色。
RICHARDS和FRENCH[17]做了一项关于刺激呈现于视野中央或视野边缘位置的情绪Stroop任务的研究。刺激物分为4种,分别是20个焦虑词20个与焦虑词相匹配的中性词、20个愉快词和20个与愉快词相匹配的中性词。此研究是一个2×2×4的混合实验设计,被试组为组间变量,刺激呈现位置组和词的效价组为组内变量。其中,被试组分为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刺激呈现位置组分为视野中央和边缘两种;词的效价组分为焦虑词组、焦虑词和中性词配对组、愉快词组、愉快词和中性词配对组这4组。这4个效价组分为4个组块呈现,每个组块的所有试次均呈现2次,一次呈现在视野中央位置,另一次呈现在边缘位置。总共8个组块随机呈现,词的颜色也随机决定。每个组块的所有试次要么全呈现在视野中央,要么全呈现在视野边缘位置。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下被试命名词颜色的反应时。结果显示,受试者对焦虑词组、焦虑词和中性词配对组的反应时间更长。高焦虑组在焦虑词组和中性词配对组这两组的反应时上有显著差异,对焦虑词组的反应时更长。可以看出,焦虑并不是对所有情绪词都有不利影响,它只对与焦虑相关的词有损害作用。
对情绪Stroop任务结果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威胁词对颜色命名任务的干扰可能受到注意过程的影响,也可能是一种认知避免,并不能完全表明,是由于对注意控制的损害所导致的[18]。因此,使用该范式的研究结果的解释缺少精确性。情绪Stroop任务更是一种内隐的和间接的测量方法,难以对焦虑与注意控制的关系进行直接检验。而反眼跳任务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情绪Stroop任务的缺陷,能够更直接地测量注意过程,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3.3反眼跳任务反眼跳任务是研究心理行为执行控制的有力工具。在反眼跳任务中,首先呈现中央注视点然后呈现一个视觉刺激,此时要求被试主动抑制指向目标的朝向眼跳,把注意转向目标刺激的对侧。与反眼跳任务相对应的还存在一个控制任务——朝向眼跳任务,该任务要求被试注视视觉线索。反眼跳任务包括两个过程:抑制对干扰线索的反射性眼跳, 并产生指向对侧的随意性眼跳[19]。
EYSENCK等[18]在中性刺激和威胁刺激两种实验条件下,研究焦虑对抑制功能的损害。在实验一中,以椭圆形物体作为视觉线索,被试分为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并有反眼跳和朝向眼跳两个实验任务,用第一次正确眼跳的潜伏期来评估加工效能,用错误眼跳的百分数,即错误率,来评估表现效果。结果发现,在反眼跳任务中,高焦虑组第一次正确眼跳的潜伏期要显著长于低焦虑组。但是,在朝向眼跳任务中,两组的潜伏期没有显著差异。另外,焦虑不影响错误率。该结果表明:焦虑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加工的效能[18]。在实验二中,以生气、开心以及中性情绪的面部表情作为视觉线索,依然有反眼跳和朝向眼跳两种实验任务。结果发现,只有在反眼跳任务中,焦虑才会影响第一次正确眼跳的潜伏期。另外,只有当视觉线索为威胁刺激(生气表情)时,高焦虑组第一次正确眼跳的潜伏期才长于低焦虑组[20]。由此可见,高焦虑个体受威胁刺激的影响更大。
ANSARI和DERAKSHAN的研究也说明反眼跳任务可以作为焦虑影响抑制功能的研究范式[20]。ANSARI向高低焦虑被试组随机呈现反眼跳任务和朝向眼跳任务,由探测信号来指示进行。分为3种情况,第1种,从反眼跳任务转换到朝向眼跳任务;第2种,从一个反眼跳任务转换到另一个反眼跳任务;第3种,从一个朝向眼跳任务转换到另一个朝向眼跳任务。实验结果发现,在反眼跳任务间进行转换的情况下,高焦虑个体第1次正确眼跳的潜伏期最短。当在反眼跳任务和朝向眼跳任务之间进行转换时,高焦虑个体第一次正确眼跳的潜伏期最长。因为这种转换需要更多地注意资源灵活地适应任务要求的转变。因此,焦虑会损害个体根据任务要求有效地分配注意资源的能力。这些发现均表明,焦虑会损害转换功能[14]。
注意控制理论起源于认知干扰理论和加工效能理论,这两个理论均从指向内部的注意的角度,探讨焦虑对认知的影响。该理论的重点是将焦虑与注意控制联系起来,探讨焦虑对注意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的控制功能的影响,特别是对抑制功能和转换功能的影响。有关焦虑的注意控制理论研究,其经典研究范式是情绪Stroop任务,另外,点探测任务和反眼跳任务也是主要的研究范式[21]。
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该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焦虑所引起的脑电活动情况,这就为该理论提供了更为直观、精确的数据资料。在一些行为研究中,发现焦虑对认知表现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在神经成像学和脑成像技术方面的研究中,却发现焦虑对认知过程有显著的影响。显然,认知神经科学在比较高低焦虑个体间加工效能方面的研究上,是十分有效的。
然而,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关注意控制理论方面的信息,进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时,要满足一些要求。第一,在包含不同重要程度的转换功能或抑制功能的几种条件下,比较个体的脑电活动。第二,要观测高低焦虑个体脑电反应有差异的脑区,通常情况下,是与中央执行功能密切相关的前额皮层。第三,在完成任何一项给定任务时,都要保证高低焦虑个体使用同样的认知过程。在完成任务时,让所有被试使用相同的认知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就将很难解释两组之间在脑电活动上的差异[22]。
毕竟注意控制理论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丰富该理论:更多地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进一步探讨焦虑对注意控制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注意控制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性研究价值,例如注意控制理论在指导运动实践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这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我们应该从更多的领域来研究注意控制理论的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