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石油工业发展述略

2018-02-10 07:27霍思瑶
关键词:石油资源石油工业伊拉克

霍思瑶

(西北大学 中东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1 石油工业的萌芽期(1888—1951年)

1.1 帝国主义全面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

伊拉克的石油开发最早可以追溯到1888年,当时正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的两河流域就发现了丰富的原油,并且引起了西方殖民者的关注。1903年,奥斯曼苏丹宣布其皇室为伊拉克石油资源的唯一所有者。[1]101904年,德意志银行获得了在伊拉克境内的石油开采权。随后英国接踵而至,德英双方开始了在此地区的激烈角逐。

一战结束后,由于德国战败,失去了在伊拉克争夺石油资源的实力。除英国之外,美国、法国等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也加入到了对于伊拉克石油资源的争夺之中。1925年,伊拉克政府与土耳其石油公司就巴格达、摩苏尔两省的石油开采达成协议;1926年,英波石油公司就哈纳金以南地区的石油开采达成协议。此后,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美、英、法、荷等国一同控制了伊拉克的全部石油资源。1929年,英国将原来由其垄断的土耳其石油公司改组为伊拉克石油公司,上述各国的代表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近东开登公司和法国石油公司分别占股23.75%,其余股份由葡萄牙占有。公司全部股权中,除英国石油公司为英国运营外,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基本上为英国掌握,使得伊拉克石油公司的控制权实际上操纵在英国人的手里。[2]27凭借伊拉克石油公司的优势,英国在1929年获得了伊拉克整个东北部地区的石油开发权,1932年又获得了伊拉克西北部的石油开发权。西方各国对伊拉克石油的垄断持续了47年,使得作为储油大国的伊拉克不但不能享受自己的资源,反而被迫以高价进口石油和石油制品。

1.2 石油产量的起伏

从1927年基尔库克打出第一口油井并开始生产到1934年,伊拉克石油年产量没有超过11万吨。1934年,伊拉克石油正式投入商业性生产,但生产规模小、产量低。到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和对伊拉克石油资源分布情况的进一步了解,伊拉克石油年平均产量增至390万吨,这种产量的增长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二战爆发后,受战争影响,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开始下降,特别是1941年,年产量仅140万吨。

2 石油工业国有化(1951—1978年)

2.1 石油工业国有化的漫长历程

1951年,伊拉克掀起石油国有化运动。以伊拉克共产党为首的各反对党举行联席会议,决定要求政府废除1930年签订的《英伊条约》,这样的抗议迫使西方石油公司与伊政府达成“石油利润对半分制”的协议,协议规定伊拉克政府可以获得一半的石油利润和八分之一的原油。不过这一结果并没有使国内各反对党满意,1952年2月,伊拉克反对党再次发表联合公报,谴责政府和伊拉克石油公司缔结的平分利润的协定,主张在没有国有化前,平分生产而不是平分利润,并要求解散议会,实现石油国有化。

1958年卡塞姆通过七月革命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国,为了巩固新政权,他决定着手进行大规模的变革,“石油政策便成了卡塞姆政府展现其民族主义雄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希望以此掌握国家的资源主权,并巩固自身的合法性”[3]236。卡塞姆政府颁布的第80号法令,是其收回伊拉克石油公司未开采租让地斗争的开端。

20世纪60年代,伊拉克政权频繁更迭,各届政府都颁布了有利于石油国有化的法令。1960年,身处中东地区石油国有化浪潮之中的伊拉克与其他四国一起,牵头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提高石油收入。1963年,阿里夫兄弟执政后成立了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并赋予该公司以开发被收回租借地的广泛权力,禁止由英方控制的伊拉克石油公司开采鲁迈拉油田,将国家石油公司直接置于总统的管辖之下,逐步削弱英国对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控制。1967年,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推动下,伊拉克政府相继颁布了第97号法令和第123号法令,宣布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为伊拉克领土范围内唯一有权开采石油的公司,并且根据法令重新改组了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1]181968年,政府开始实行国家自行开采统一管理的方针。

1972年,政府颁布将伊拉克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的法令。1975年,对伊拉克石油公司旗下的两个子公司完成了国有化。这一时期的成就也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有密切关系,这期间欧佩克成员国联合实行石油禁运,石油价格上涨,使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中东国家的石油产业进入了繁荣时期。

2.2 石油产量的急剧增长

国有化结束时,伊拉克油田分布情况如下:石油分布分为北区和南区,两区产量相近。北部油田位于扎格罗斯山前,最大的油田是基尔库克油田,至1977年底,该油田已探明储量达12.89亿吨。南部油田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带,以鲁迈拉油田为中心,至1977年底,该油田已探明储量达14.97亿吨。[注]数据来源:据《1978年国际石油百科全书》资料整理。

设原多目标优化问题存在n个目标函数,即f1,f2,f3,…,fn,变量x∈Rm。单独优化目标i时,原问题最优解记作,并将相对应的最优解集记作X*。

在伊拉克政府将石油产业国有化的漫长过程中,石油实际储量和产量都发生着急剧增长:1950年的产量为681万吨,1960年产量增加到4 800万吨;1975年产量突破亿吨,首次达1.12亿吨,1976年1.21亿吨;1977年1.17亿吨;1978年1.28亿吨;1979年增加到1.72亿吨。伊拉克成为当时中东第二、世界第四,仅次于苏联、美国、沙特阿拉伯的产油国,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奇迹”。

3 石油工业的挫折期(两伊战争期间:1980—1988年)

3.1 战争使伊拉克经济陷入全面困境

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急剧增长的伊拉克石油工业进入了第一次受挫期。据1980年统计,伊拉克境内已探明石油储量达42亿吨,政府当时宣布,这一储量可开采50年左右。然而两伊战争爆发,对伊拉克石油的生产和出口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石油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60%下降至1981年的33%。

运输方面,伊拉克通往波斯湾的港口关闭,不得不采取陆路运输,通过科威特、约旦和土耳其,从而增加了运输成本。此外,叙利亚政府在1982年决定关闭伊拉克通过叙利亚境内的石油管道,迫使伊拉克关闭了一个日生产能力5.7万吨的出口口岸,只留下通过土耳其的一个日生产能力10.7万吨的口岸,出口能力仅占战前的四分之一。

战争还耗尽了外汇储备,使伊拉克更加依赖于国外贷款,产生长期国外债务。面对经济上的压力,伊拉克政府开始向邻国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寻求援助。这两个国家答应帮助伊拉克每日生产和销售5万吨石油。这一时期,伊拉克经济之所以没有完全崩溃主要是凭借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慷慨解囊和苏联的贷款。

3.2 石油产量断崖式下降

在两伊战争前的1979年,伊拉克的原油产量为1.72亿吨,占欧佩克成员国产量的10%。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拉克石油产量短时间内直线下降。1980年8月初日产48.6万吨,10月下降至日产9.15万吨。1981年全年产量仅为4 800万吨,1982年为4 400万吨,1983年为4 600万吨,仅占欧佩克年产量的3%~5%。

1979年,伊拉克石油工业总价值占欧佩克成员国的17%,1980年上升到30%,1981年上升到31%,而1982年下降到9%,1983年下降到2%。

4 石油工业的缓慢恢复期(海湾战争和战后:1990—2002年)

4.1 严重制裁的后果及制裁的取消

从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到战后十年间,伊拉克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受到严重制裁到逐步摆脱制裁的缓慢恢复期。1990年8月2日,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当日,联合国通过第660号决议,谴责伊拉克,并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美国、英国、法国当天决定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的资产,与伊拉克断绝贸易往来。伊拉克经波斯湾到霍尔木兹海峡的出口通道也被美国封锁。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关闭了其境内向伊拉克输送石油的输油管道。战前,伊拉克通过这两国输油管道出口的石油占其石油出口总量的2/3以上。

这种制裁政策的一再变化反映出美国在伊拉克的经济利益与政治考虑之间存在矛盾。经济上,允许伊拉克自由进入世界石油市场,有利于保证美国能源供应,美国的公司也可从在伊拉克经营石油开采中获益。但是政治上,为了自己在中东的地位,美国不得不遏制伊拉克在中东的扩张,因而不能在短时间内停止对于伊拉克的制裁。逐步放宽对伊拉克石油工业的制裁这一举措,后来被人们称之为“聪明制裁”。[4]15

海湾战争之后,伊拉克除了强烈要求联合国解除对其的经济封锁,使其能够继续开展对外合作、恢复经济建设,也以优惠的合同条款吸引外国石油公司到伊拉克投资,换取这些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对伊政府的支持。合同形式的变化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0—1999年。海湾战争以后,政府为恢复和维持油田生产需要引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从1990年开始开展油气对外合作,具体的合作模式采用产品分成合同(石油分成),即本国政府和国外开采者将开采出的石油按照一定比例分成。

第二阶段是1999—2003年。在此阶段,伊政府为了加快油田开发步伐,对外油气合作采用回购合同(利润分成)。回购合同规定:合作者要为项目的开发建设提供从油田设计开始包括资金、设备等全方位服务,直至油田按合同要求建成后交由资源国政府管理。合作者可以在合同期内从原油销售收入中回收全部投资和生产成本,并获得一定的报酬。[5]28

4.2 产量的急剧变化

由于战争的破坏,伊拉克1991年石油年产量降为428万吨。1992—1996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贸易制裁,使伊拉克石油年产量长时期内低于514万吨水平。联合国通过“石油换食品”协议后,1999年伊拉克的石油产量恢复到1.3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4.1%和欧佩克总产量的10%,在欧佩克中仅低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居第三位。储量方面,截至2000年l月l日,伊拉克石油探明储量为153亿吨,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11.1%,占欧佩克总探明储量的14.1%,两项比重均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第二位。

5 再次停滞的石油工业(伊拉克战争期间:2003—2011年)

5.1 海湾战争后,伊拉克石油工业再次遭到破坏

2003年,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战争爆发,虽然战争期间对国内石油设施破坏不大,但随后几年叛乱分子的抢劫和对石油设施的损坏,对石油生产能力仍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伊拉克石油工业发展进入第二次受挫期。叛乱分子持续以石油设施为攻击目标,对包括从基尔库克通往土耳其杰伊汉的主要石油出口管道进行攻击,导致伊拉克石油产量的恢复极其不稳定,2003—2006年期间石油产量增长极为缓慢。

2007年,伊拉克总统重启原政府与中国石油集团签订的艾哈代布油田合同谈判。此后经过多轮谈判,最终中伊双方于2008年底正式签署了合同。2008年6月30日,伊石油部长宣布,将国内的六个巨型油田和两个气田对外国石油公司公开招标,这是自五年前美军进入伊拉克以来,伊拉克首次公开对外进行油田开发招标。

5.2 艰难恢复的石油产量

伊拉克战争期间,伊拉克石油勘探开发程度较低,已发现和经过评价的油田有74个,而投入开发的只有15个,能够维持生产的只有7个,分别是北部地区的基尔库克油田、巴伊哈桑油田和南部地区的南北鲁迈拉油田、祖贝尔油田、米桑油田和西库尔纳油田。[6]17

2003年,伊拉克虽然拥有位居世界第二的石油储量即160亿吨,但是,由于受连年战争和国际制裁的限制,维持生产所必须的设备和零部件严重缺乏,导致原油产量严重下滑,当年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仅为6 570万吨。

虽然至2010年伊拉克已有12座炼油厂,但是总炼油能力不足8.5万吨/日。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座,其余8座加工能力都不足0.4万吨/日。到2010年为止,仅有2家石油化工厂,分别是位于巴士拉附近豪尔祖贝尔的PC1大型石化厂和阿拉伯洗涤剂化工厂。伊拉克的油气管道总长度约7 000千米,共有4条国际原油管道,战后只有伊拉克—土耳其输油管道在运营,其他3条已停用。

显而易见,持续近三十年的战争、国际制裁、经营管理不善和腐败,抑制了伊拉克的石油生产,伊拉克石油经济遭受重创。

6 伊拉克石油工业的现状与展望

6.1 石油工业的复苏

2011年美国宣布从伊拉克撤军后,伊拉克国内政治局势仍然存在一定风险,但总体来说,形势正在逐渐趋于稳定。无论是当前还是将来的伊拉克政府,开发其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都是优先考虑的重中之重。唯有油气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才能使得政府获得足够的资金来重建遭到破坏的基础设施,支付社会福利开支,而这对于争取民心支持、稳定局势至关重要。当前的伊拉克政府已经表示,支持外国公司公平参与开发伊拉克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2010—2012年间,伊拉克石油产量增长了13%。2012年,伊拉克石油产量超过了43万吨/日,这一数据超过了伊朗,成为欧佩克成员国中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产油国。《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为1.60亿吨,2013年为1.57亿吨,2014年为1.69亿吨,2015年为2.08亿吨,2016年为2.31亿吨,2017年为2.36亿吨,产量增长迅速。IEA《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强调伊拉克石油对世界石油市场稳定和国际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根据IEA《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2020年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将分别增长到87万吨/日和63万吨/日。《2012 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认为,随着石油产量和供应量的增长,伊拉克将成为全球石油出口增长的最大贡献国。

6.2 石油工业面临的问题

伊拉克战后石油发展问题上仍然面临许多重大问题的挑战。首先,目前伊拉克大幅度增长的原油缺乏出口销路,不论是炼油还是出口设施,伊拉克都存在瓶颈限制,需要尽快升级其炼油设施以加工更多的原油。其次,伊拉克石油资源并未按宗派人口平均分布,大多数已知石油资源集中在南部什叶派地区和少数库尔德人北方地区,逊尼派少数控制的石油资源较少。[7]22最重要的是,伊拉克必须在石油财富积累的基础上,使其经济结构不断多元化。目前的伊拉克不仅是阿拉伯世界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之一,也是阿拉伯国家中经济最单一化的国家之一。

所以,伊拉克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石油工业的加速发展问题,而是如何延长石油产业链,利用石油财富创造更加多元化的经济,以及如何把石油财富的增长转化成为伊拉克人民的福祉的问题。只有实现永续发展,才能永葆经济的活力。

7 结 语

伊拉克的石油资源禀赋优异,有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储量极为丰富,这是其石油工业发展的物质条件。然而其石油工业的发展却经历多次大起大落,丰富的石油资源不仅没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幸福安宁的生活,反而造成至今仍持续不断的战争,其内在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纵观伊拉克石油工业发展史,能看出其与战争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伊拉克独立建国以后,逐步实施石油国有化政策,将石油的收益权最终完全收归国家所有,这是积极的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石油工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峰值时期,石油产量达到1.72亿吨。但丰厚的石油收入也使伊拉克统治者萨达姆野心急剧膨胀,他先后发动对伊朗的战争和对科威特的侵略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伊拉克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牺牲和苦难,石油工业也遭受了两次断崖式下降。海湾战争之后,在联合国逐步解除制裁的过程中,伊拉克的石油工业很快得到恢复,但萨达姆政府没有在武器核查方面予以联合国充分的配合,这为美国提供了借口。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推翻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战争,受战争的影响,石油产量再次急剧下降。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其内部历经动荡,现在已渐趋稳定,石油产量迅速恢复,2017年达到2.36亿吨,远超过历史最高产量,足见其石油资源禀赋的雄厚力量。

伊拉克石油工业跌宕起伏的历史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不是人民生活幸福的唯一条件,更重要的是政治家的政策取向。一旦当政者利令智昏,野心恶性膨胀,借助雄厚的财力,公然践踏国际法,侵略弱小的邻国,那么,丰厚的资源条件就是负面的因素,而且还会激发起美国这样的大国的控制野心,对伊拉克人民和经济发展就是一种灾难。历经劫难的伊拉克人民最终能否创造出理性文明的政治体制,选择理性文明的领导人,是未来伊拉克石油工业能否延续当前良好势头、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我们当保持密切的关注。

猜你喜欢
石油资源石油工业伊拉克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石油资源开发的水土保持补偿对策研究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激战正酣
伊拉克战争关键人物今何在
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石油定价模型研究
中国在安哥拉投资开发石油资源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现代石油钻井技术50年进展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