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本衔接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研究

2018-02-10 03:11□闫
职教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闫 娟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持续推进和互联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更加适应企业创新型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而高职院校各专业一系列以培养高技能专门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举措及改革,将成为促进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因此如何加强高职和本科阶段的有效衔接,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的专业类人才,并且如何在高本衔接框架下把企业纳入衔接过程,成为主要衔接主体之一,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更有力的培养,更好地把先进和完善的技术成果和管理标准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和服务力,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院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本衔接现状简述

近年来,国内对于高本衔接模式的研究虽逐渐呈现多样化,总体规模也在逐步扩大,衔接工作的实际操作也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1],但大多数衔接集中在课程衔接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方面,而忽视了实践体系衔接、师资队伍建设衔接、教育理念衔接、教学平台及学情分析系统等方面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较难与传统本科相对应[2]。

从衔接内容来看,高本衔接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如何进行衔接的层面,而没有再进行更深一步的延伸和扩展。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逐渐合理,但由于两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对接、知识系统和岗位技能点有重复甚至疏漏的现象,出现课程体系衔接深度不够,及双方未能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而是各自根据其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情况,使部分课程出现高度重叠或衔接断层的状况。

从衔接主体来看,在我国当前的高本衔接过程中,参与衔接的主体依然仅仅是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极少联合企业共同办学,未能把高本衔接与企业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充分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而且,本科阶段教育大多按照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未能将实训及实践环节充分融入到教学中去。因此,大部分学生完成本科教育之后,实训实操能力并未得到明显提升。

从衔接标准来看,我国当前高本衔接初步形成的教学体系在衔接目标、内容和考核方面尚未具有清晰的标准和界定。首先,衔接体系的人才目标未具有一致性。大部分专业在衔接过程中的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对应多个职业岗位,具有多种就业方向,如服务外包专业对应着客服话务员和国际服务外包高端管理人才,岗位技能体系要求相差较大,也使得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内容也不甚相同。因此,衔接过程需要界定专业方向,聚焦相同职业岗位的专业方向才能确定统一的课程目标。其次,一些专业之间的岗位要求界限模糊,如国际贸易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专业名称虽不同,但却对应了相似的职业岗位,例如营销人员、市场策划人员等。另外,高职、本科对应的职业岗位层次不同,所要求的岗位能力水平也有所差异;相应的,要求完成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课程衔接的节点和内容[3]。

从衔接效果来看,由于在高职和本科阶段招收的院校生源水平差异较大,课程教学难以达成个人关注而未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也参差不齐,高本衔接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直接影响[4]。而且,调查显示,高本衔接发展动力不足,下位学校积极而上位院校较被动。很多上位院校实施高本衔接是由于来自上级部门或政府的压力和要求,从而产生动力不足的现象,影响工作过程中双方的合作深度和最终的衔接效果[2]。在衔接实施过程中,约20%的衔接培养学生与非衔接培养学生混合编班学习,采用完全相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实训课程操作,并未能体现出衔接的优势,使衔接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高本衔接体制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双方合作程度不够深入,在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高本衔接工作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实施的必要性,导致衔接效果不够理想。而国外学术界在进行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把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定位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需求,在衔接过程中注重岗位技能知识点体系的对接,强调课程框架体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专业人才。相比国内研究现状而言,国外研究更加全面和完善,也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其优点和长处值得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借鉴。

二、高本衔接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

建立高本衔接视域下校企联合办学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选择适合自身特征的高职教育理念,认识和定制高本衔接课程及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相关的公司或企业携手办学,设立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办学平台、教育理念、学情分析、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大局观的形成等方面进行积极思考,进行改革创新,创立具有自身区域特色和办学特点的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一)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贯通人才培养通道

在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下,传统的高本衔接模式也应有改革和创新。在传统的三二分段模式下,高职院校完成招生工作后,学生利用3年时间在高职院校接受教育,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实操实践;然后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2年,在理论学习上进行进一步提升;同时,为提高专业技能训练水平,本科院校可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协同育人,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阶段,可建立企业冠名的订单班,使学生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实践。在企业完成实践后,学生可选择进入此企业工作,高质量完成就业。在三二分段高本衔接过程中纳入企业方的参与,使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的知识点和岗位技能点更加切合。学生将在毕业前一年便可进入企业进行实践,促进了专业实操能力的大幅提高,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对高技能专业类人才的需求。

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类专业为例,学生在3年的高职学习过程中,除了商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人才培养方案也设置了多种技能实操形式,如进出口业务操作、函电平台实操、商务实训及毕业顶岗实习等;学生通过转段考试后,进入本科院校进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以校企联合和协同育人为主导,在毕业实习阶段进入企业订单班,如名创优品订单班、头狼电商订单班等商务类订单班,为学生提供了集中实习的机会和空间,拓展了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二)拓宽衔接渠道,提升衔接质量

除了企业的参与,相关院校也可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国外院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如教材、案例、教具等)和宝贵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提升高本衔接工作的质量;也可以通过中外合作项目,使学生能够有机会进入国外进行高职和本科层次的学习和实践[5]。高本衔接主体的多样性可以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专业实践和实操能力,并在接受高本衔接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在院校选择方面和就业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例如,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物流管理专业高本衔接过程中,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科贝尔斯基尔技术学院开展“3+2”跨国分段培养,借鉴并引进了其先进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秀教学资源等,如国际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等教材和优秀案例,结合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动。同时,在中外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重构是关键因素。学院派专业教师前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科贝尔斯基尔技术学院进行培训进修,一方面学习先进的国际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如何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体验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传统扮演的角色,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三)加强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衔接意识

以实践为中心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近些年的职业教育改革中,“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情景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实践教学法是高本课程衔接实践中最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在上述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明确高本阶段各自的培养目标及衔接知识和技能点,制定以实践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完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把工作岗位技能点需求纳入教学体系,落实和完善实训课程体系,通过主要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实操来促进目标的实现。在高本衔接过程中,要建立以实践为中心任务的教学模式,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特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和量体裁衣,了解其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衔接后期持续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及各种应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专业核心、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及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和素养。

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其借鉴以实践为导向的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学生在高职院校接受与专业相关的专业理论教育和文化教育,同时又在旅游企业中接受相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包括初级旅游职业培训、旅游协会职业培训等,有效地把学校的职业教育训练与公司企业培训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正式工作前就能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建立高职学生学情分析系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观

为了更好地进行高本衔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学情分析。高职学生动作表征和肖像表征较强。动作表征意味着擅长通过动作来认识和再现外界事物,适合“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肖像表征则表示主要通过形象思维如视觉和其他感官来获取知识,进行学习,适宜采用图片、视频、虚拟场景、弹幕技术等多媒体、信息化等较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情分析有助于不断提升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兴趣和热情及可持续学习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全面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强实操、能创新且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以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基于对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在导游词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如果仅仅是文字化的材料,学生不会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辅助的教学工具便是必要的,比如建设一些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工具,如在实训室建立大型多通道环幕立体投影系统,利用3D投影融合技术,搭配虚拟现实旅游教学系统,在实训过程中配以VR虚拟现实眼镜,学生便对屏幕上呈现的旅游景点有身临其境的体感,即刻体验虚拟现实中的“真实”景区,景观跃然眼前,实现人机交互,学生的学习兴趣性和主动性被激发,学习效果也将会有一定的提升。

另外,高职院校学生也应同时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等综合素质,衔接双方应始终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优化素质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展身心素质教育活动[6]。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开拓一条“学校—社会—学校”的通道,构建学生终身发展的路径,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不受年龄和时空的限制,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类型特点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使学习者能够有一条持续、系统且可行的职业规划路径和明确的职业方向和定位,为其获取终身教育能力打下基础。

(五)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衔接和合作

师资队伍是各层次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是高本教育质量和有效衔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的衔接涵盖教学方法和手段、专业理论知识,实操技能水平、教师总体素质、学校教师教学过渡至企业师傅指导等方面的衔接,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层次性。在实现高本教育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双方应采取有效措施,在合作文化视角下,排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打破固步自封的保守状态,在自愿、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建立一支合作型和分享型的教师团队,使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能够参与到对方的专业教学团队活动中,甚至成为对方教学团队的成员,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对方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设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建立衔接考核评价体系等,从而使双方更了解彼此,共同学习、探讨,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各自阶段的专业教学中有的放矢,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衔接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制定符合学情特征和自身教育特点的培养目标和设计教学内容。

高本衔接教师团队的合作可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采用个体合作和团队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即同伴互助、以老带新和团队教学、集体备课及研讨等方式,对高职和本科阶段教师们的专业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在衔接过程遇到的不解和疑问,可获得更多的新观点和新理念,在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使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的高本衔接过程更加顺利和高效,更好地搭建专业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实现高本链接中高技能型人才的持续和贯通培养[7]。

(六)树立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协调发展的大局观

高本衔接教育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并互相依存,体现了社会特点和趋势。高本阶段的有机衔接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化工程,各区域需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实践有效的高本衔接,需要加强区域政府的总体部署和院校层面改革实践两方面的紧密配合和互相促进,探索具有创新性的高本衔接的工作方法和研究策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本衔接模式和范例,为国内其他区域提供经验指导和分享,从而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步伐[8]。高职院校专业体系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与区域经济中的热门行业和领域紧密结合,并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在社会竞争中的综合实力。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有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针对两者如何有效和成功衔接的研究可使现代教育体系更具完整性和系统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社会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9]。在现代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高本衔接如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衔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衔接、学生学情分析系统的建立、社会大局观的践行等方面进行细致而系统的研究,将能够更有效制定衔接构架和体系,并在高本衔接视域下对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职业教育理念方面进行积极思考和改革。

三、结语

对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施高本衔接的研究与实践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注重教育体系和框架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对学生来说,该模式将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体验,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技能和整体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在高职毕业后提供多一种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路径,树立持续发展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学校和企业来说,该模式的实行创新了学校和企业共同所需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高本衔接的“3+2”和“2+2”模式,实施“3+1+1”模式,联合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及对口企业三方携手联合办学,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有利于学校对优秀生源的选拔,也助于解决企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困境。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