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理性审视

2018-02-10 03:11:26侯长林
职教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职能耦合应用型

□侯长林

社会服务是所有高校都关注的问题,就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社会服务本身就是应用的一种体现。但遗憾的是,在地方本科高校应用转型已经形成共识并大规模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研究的文献仍很难找到。理论研究已明显落后于实践逻辑的演进。随着地方本科高校应用转型的进一步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这一类型社会服务理论研究的需求将更为强烈。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基本问题进行理性审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论: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哲学考察

对高等教育进行哲学考察,源于美国。《高等教育哲学》一书是西方第一本直接以高等教育哲学命名的著作,其作者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S·布鲁贝克。他在该书中认为:20世纪美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以认识论为基础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强调学术的客观性和价值自由,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强调的则是政治目标和为国家服务[1]。

我国高等教育与美国高等教育虽然有国情方面的差异,但是也存在布鲁贝克所说的认识论哲学基础和政治论哲学基础,并且十分强调政治论哲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明确政治目标,强化为国家服务的功能,坚持“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观。”[3]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尤其是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服务。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高校的创新与发展“必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接国家战略、融入国家战略”[4],致力于影响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核心问题研究,承担起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责任和使命。东北大学校长赵继在全国政协小组发言时表示: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东北大学始终将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摆在首位,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5]作为国家首批“211工程”与“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以及经国务院批准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东北大学始终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摆在首位,是难能可贵的。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类型标签是“应用”二字,而应用就意味着广大师生不能蜗居在校园之内,将自己封闭起来,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要走出“象牙塔”,主动与社会对接,积极为社会服务。不与社会发生关系,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无所谓应用。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基础的选择中就更加偏向政治论。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有应用技术大学和教学服务型大学两大阵营。应用技术大学强调通过技术服务社会,而教学服务型大学则认为服务社会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技术服务,还包括人文艺术、经济管理等服务,并且其“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服务地方为宗旨。”[6]在这里,社会服务的地位已经上升到办学宗旨的高度,而不仅仅是一般的大学职能。因此,“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的应用型大学”[7]。其实,不仅仅是定位在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地方高校要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就是定位在应用技术大学等其它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应该将服务地方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按照《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所指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基本实行的都是省管或省市(州)共管。相对中央,省或市(州)都是地方。作为地方人民政府举办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应为地方服务。更何况,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只有扎根地方,才能从地方的土壤中吸取养料,办出高水平,走向卓越。不过,还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所服务的“地方”,对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有不同的指向,有的可能是指省,有的可能是指市(州),有的可能是指省或市(州)的某一个或几个行业,有的是指省或市(州)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美国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赠地学院在创办之初,其办学目标就是为州服务,尤其是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Charles R.Vanhise)在就职演讲中所阐释的“州立大学教师应运用其学识专长为州做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全州人民”[8]的理念,对我国设置在市(州)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有很大的启示。一所市(州)应用型本科高校有直接服务国家层面需求的理想固然很好,因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树有一个慢慢长大的过程。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政治论中“为国家服务”的哲学基础首先应该定位在为其所处的区域服务上,然后随着办学水平的提升,再逐步扩大或提升,直至达到“为国家服务”乃至“为世界服务”的水平。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的范围和层次不能凭主观意愿随意确定,服务地方半径的大小“决定于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服务能力和水平越高,所服务区域的半径越大。”[9]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范围和层次确定,不是小事,它关乎社会服务的逻辑起点,是开展社会服务的基础和前提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审视就是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哲学审视。

二、统摄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提升

当前,我国对大学职能的认识有一个误区,言必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有的还包括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教育等,似乎这些大学职能对每一所高校都是同等重要的,其实不然,这些大学职能只是就大学职能的普遍性而言的,就某一所高校来说,可以有所侧重,而且必须有所侧重,因为不同高校及同一所高校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情况是不一样的,各大学职能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偏重科学研究,有的偏重人才培养,有的偏重社会服务,有的偏重文化传承,有的偏重国际教育等职能,都是很正常的。如果每一所高校都把以上三大或四大或五大职能看得同等重要,那我们中国的高校也就千篇一律了。事实上,仅仅是偏重某一项大学职能还不够,成熟的特色鲜明的高校还应该将其上升到统摄性的地位。因为大学的统摄性与大学的特色紧密相连,学校如果没有统摄性概念,要想办成特色鲜明的大学,就会成为空谈。

大学的统摄性不是空中楼阁,只有大学哲学基础、大学定位和大学职能的统摄性形成了,大学的统摄性才算真正形成。大学哲学基础和大学定位的统摄性都将对大学特色的形成产生影响,但是大学职能的统摄性对大学特色的形成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和意义——“没有统摄性的大学职能,统摄性的大学特色就失去了源泉。”[10]即对大学特色形成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大学职能的统摄性,往前推才是大学定位的统摄性,再往前推才是大学哲学基础的统摄性。因为大学哲学基础、大学定位、大学职能和大学特色的内在逻辑链条是:大学哲学基础决定大学定位,大学定位决定大学职能,大学职能决定大学特色。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打造办学特色,在其统摄性哲学基础和统摄性办学定位确定的前提下,就需要努力推动其统摄性大学职能的形成。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职能也同一般大学的职能一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教育等。在这众多的大学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根本,但是不影响不同类型高校对其统摄性大学职能定位的不同选择。比如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统摄性职能一般应该确定在科学研究上,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统摄性职能则应该选择社会服务进行建设,只有教学型本科高校的统摄性职能才应该定位在人才培养上。

把大学统摄性职能确定在人才培养之外的职能上,与大学根本是人才培养的理念并不矛盾。传统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统摄性是建立在人才培养是大学根本基础之上的统摄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统摄性也是建立在人才培养是大学根本基础之上的统摄性,即无论是传统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应首先确立人才培养的根本地位,也就是说,重视人才培养是所有高校的不二选项。大学的统摄性和大学的根本,既是对大学现实情况的不同解读和阐释,也是对大学未来发展的不同定位和选择,可以对应,也可以不对应。如果所有大学的统摄性都与大学的根本相对应,即都将其统摄性定位在人才培养上,那我们高校的特色发展也就只能在人才培养的差异方面作出选择了。特色之花原本可以盛开在大学的山山水水,却人为地被限定在人才培养的狭小地带,这是违背大学特色发展规律的。

应用型本科高校选择社会服务作为其统摄性职能进行建设,不是主观臆断,是缘于其为地方服务的政治论哲学基础。笔者曾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教学服务型大学哲学基础进行过考察,发现“政治论统摄下的人本论、认识论和文化论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服务型大学哲学基础的最佳选择。”[11]既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统摄性哲学基础是政治论,那么,应用型本科高校哲学基础就主要体现在社会服务统摄性职能上。所以,我国正在进行应用转型的地方本科高校,就应该根据其以服务地方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论统摄性哲学基础,将社会服务职能上升到统摄性的地位,并进而明确其统摄性社会服务的目标,建构统摄性社会服务的体系,尤其要建立和完善统摄性社会服务的制度和机制,以确保统摄性社会服务职能尽快形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学术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特色指向

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职能的统摄性一般应该体现在社会服务方面,其学校总的办学特色自然也应该生长在社会服务方面。所以,理清了社会服务方面的特色生长规律也就把握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总的特色发展规律。

大学社会服务最明显的特色指向是学术性。这是大学社会服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相区别的本质所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大学中的一种类型,其社会服务的最大特点也是学术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学术共同体。雅思贝尔斯说:“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12]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名称上虽然绝大部分仍然是“学院”而不是“大学”,但是其本质属性是一致的,即都是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学术性是其根本属性。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要服务于社会,其最大的资源是学术资源。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认为大学服务社会的一条普遍性原则是:“大学凭常规的学术功能,通过教学项目、科学研究和技术援助等手段承担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职责。”[13]这些学术性社会服务是其他机构所不能或难以提供的。如果大学把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完全可以提供的服务项目纳入其社会服务的职能范围,就是本末倒置。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社会服务中强化学术性,是其应然之举。

其次,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本科层次的学术共同体。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在应用转型的过程中,有一种担忧,就是怕转到职业技能型高校即高职高专层次上去。这确实是应用转型的本科高校需要认真思考和处理的问题,不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要找准本科层次的生态位,社会服务同样需要找准本科层次的生态位。在同一个区域中,往往既有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做社会服务,也有高职高专院校在做社会服务,难免会有交集和冲突,但如果各自都找准了生态位,做自己应该做也能够做的事,交集和冲突就会少得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具体生态位的确定牵涉到很多因素,很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强化学术性是其共同的选择。《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是: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对职业技能型高校的定位是: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从教育部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职业技能型高校的定位看,两者除通过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服务社会外,其不同之处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强调的是“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是应用性学术;职业技能型高校强调的“技术服务”以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强化其社会服务的学术性,也是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的。

再次,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应用型的学术共同体。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传统研究型大学虽然都是学术共同体,但是更加强调应用学术性,即学术成果的转化或应用。纯粹学理层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历来是大学内部争论不休的问题。传统研究型大学更多地选择基础性和前沿性科学研究,强化学校知识创造者的角色,学校成为一个知识创造的机构,而对其创造的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重视不够。这就给应用型本科高校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即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点建设的应该是应用性学科,强化应用研究,但是也不能忽视基础研究,在给应用研究开一扇门的同时,也要给基础研究开一扇窗。因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划分都是人为的,“基础学科中有应用学科的因素,应用学科中也有基础学科的因素,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4]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术性如何与应用性结合应该是大学服务职能得以突破的关键所在”[15]。只有这样,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应用学术性特征才能彰显,也才能持久并保持在其恰当的生态位上。

四、耦合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模式选择

我国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在应用转型的过程中开始关注社会服务模式的建构问题,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理想的耦合型的社会服务模式还未形成。我们知道,社会服务不是学校开的独家餐馆,牵涉到学校与企业或行业双方或多方利益,只有双方或多方在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才能可持续发展,否则将会昙花一现或中途夭折。而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正好考虑了服务与被服务双方或多方的利益,强调双方或多方的紧密联系、深度融合与相互支持。所谓耦合是指两个或多个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合作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并通过相互作用彼此互通有无、传输能量。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耦合就是指服务与被服务的双方或多方紧密合作与相互支持。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的主要体现是校政企耦合型,具体包括应用型本科校政耦合社会服务模式、应用型本科校企耦合社会服务模式和应用型本科校政企耦合社会服务模式三种类型。每一种类型模式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比如应用型本科校政耦合社会服务模式可以划分为学校主导、政府参与的校政耦合社会服务模式和政府主导、学校参与的校政耦合社会服务模式两种类型;应用型本科校企耦合社会服务模式可以划分为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校企耦合社会服务模式和企业主导、学校参与的校企耦合社会服务模式两种类型;应用型本科校政企耦合社会服务模式可以划分为学校主导、政府和企业参与的校政企耦合社会服务模式和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参与的校政企耦合社会服务模式,以及企业主导、学校和政府参与的校政企耦合社会服务模式三种类型。

耦合只是一个大的原则,至于每一种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的机制如何建立、利益如何划分,没有统一的模板,需要服务与被服务的双方或多方参与讨论,求同存异,形成共识,方可具体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只是社会服务双方或多方中的一方,但作为社会服务的实施主体,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要主动为被服务方着想,在自己核心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要努力使被服务方的利益最大化,比如在服务时间安排上,有的社会服务项目在完成时间方面有特殊要求,学校就应该调整自己的时间以适应服务方的需求。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因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调整上课时间是十分正常的。不过,该补的课一定要补,不能因要进行社会服务而缺课。当然,如果能够把课堂与社会服务项目相结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那是再好不过的事。

五、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价值追求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要求。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离不开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高水平。因此,高水平也应该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价值追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坚持将高水平作为其社会服务的价值导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社会服务项目的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高水平首先体现在社会服务项目中科学研究项目的高比例,以及科学研究项目的高层次和高难度。能够代表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中科学研究项目的高水平成果越多,其社会服务的水平就越高。

第二,社会服务项目要充分发挥反哺作用。首先,社会服务要反哺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不能仅仅是为社会服务而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反哺人才培养。这就要求在社会服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使其得到更好的锻炼。同时,要积极跟踪和对社会服务工作进行总结,选编社会服务项目案例。铜仁学院在2017年已经选编了社会服务经典案例第一辑,并公开出版。其次,要反哺科学研究。在社会服务科学研究项目中要努力产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完成被服务方提出的科学研究任务。同时,社会服务所获得的项目经费,不能全部用于个人收入或其它公共事业开支,要划拨一部分用于新的科学研究工作,以推动学校科学研究的提升和发展。再次,社会服务要反哺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教育等工作。在社会服务过程中,要选择一定量的有关文化和国际服务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培育学校文化和国际服务方面的人才。每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都置身于一定的地域之中,其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而对其地域文化进行研究与开发所获得的成果本身就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和使命。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服务地方,但是不排除开放办学。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要立足地方,但不能囿于地方,要有一定量的国际服务项目。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在《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就倡导积极开展海外服务项目,他认为:“如果组织和管理得当,海外援助项目不仅应该为发展中国家作出特殊贡献,而且在帮助大学自身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方面也应该有所收益。”[16]

第三,社会服务要走向体系化。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初期没有体系化的意识,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但是如果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还不考虑体系建构的问题,就要影响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了。因为“一个事物能否实现体系化,是该事物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17]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体系化,也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体系化建设是一项十分繁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积淀。美国大学的社会服务走过了200多年的历史,才逐步实现社会服务的体系化,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才有几十年的发展,还未实现体系化,是很正常的。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体系化建设,也不能急躁冒进,要循序渐进,但是不能没有体系化的发展目标和导向。

第四,社会服务要建立适合的制度和机制。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学校的长处全在于制度,因为制度才是灵魂,“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18]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不仅涉及到学校的师生员工,而且要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打交道,制度和机制建设更为重要。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涉及到校内外,其制度和机制建设,不能只考虑如何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还要努力促使地方政府包括人大等相关机构出台有利于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各项制度和政策,优化社会服务的外部环境。

第五,社会服务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需要形成一定的理念、建立一定的制度,尤其需要培育能够支撑社会服务的精神,而理念、精神本身就是文化,制度执行一段时间后也有可能转变成文化。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管理者要有建设独特社会服务文化的意识,并转化为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结合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资源,做好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的规划,有序推进。只有这样,社会服务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才能逐步形成。没有成熟的文化,很难说这样的社会服务是高水平的。

猜你喜欢
职能耦合应用型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职能与功能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22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大型铸锻件(2015年5期)2015-12-16 11:43:20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现代企业(2015年9期)2015-02-28 18:57:56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
求解奇异摄动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