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荣 黎成芳 谭娜 黄佳佳 张建
在医学生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病理实验课是对理论知识的炎症,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对医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起到验证,同时培养他们科研方法、创新精神及实验技能能力。传统的病理学实验课,学生通过实验课反复的观察病理切片、大体标本来对理论知识的复习。然而,每次机械、氛围沉重的传统教学课程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学习状态不佳,不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使得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难以提高。因此,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现代医学教学需求,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已成为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传统的病理学实验课中,学生通过实验课观察病理切片大体标本并掌握观察大体、切片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组织的病变,画出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同时做出病理诊断。在本科教育中,病理学实验课课时较充裕,有12次,每次4学时,共48学时,每次课都如此周而复始的,不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在授课中因为每次课的内容、形式都一样,教龄长的教师会出现吃“老本”的现象。
传统教学模式是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制定教学策略、教学活动,之后收集教学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对以上环节进行修改和调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1]。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医学生和教师往往在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下进行学习和教学,这样课堂氛围沉重,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使得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思考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2]。此外,如果学生仅仅只是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探讨,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学以致用,临床实践能力差,对今后的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使学生在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抛锚式教学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行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抛锚式教学是一种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受西方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3]。抛锚式教学是对基础学科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学科的教学[4]。它是通过对真实的情景或实际病例的建立,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能亲身体验从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积极的解决问题,以致轻松的达到学习病理学的目的。抛锚式教学的真正核心是将学习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在某种模拟或实际情景中,使学生在真实、轻松而富有感染力的环境中学习,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锚”指的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模拟真实情景或真实病例,它具体包括两方面含义:(1)宏环境。通常是指一个能够包含所需主题,并且能提炼出与“锚”相似问题的情境;它具有概括性高、感染力强的特征;(2)技术。它就是教学中可以依靠的“锚”[5]。一方面,以基础理论为支撑,可以创设出仿真的病例情境;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断研究病例中某一特定的点,全方位地对问题加以探索,使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从而能延伸到其他疾病[6]。
抛锚式教学适用于病理学教学实验。“抛锚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典型的“学生本位”教学模式。它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创设与实际病例相关的真实情境,在相关病例中确定某一个真实病例或真实问题,在个人学习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协商,然后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教师起到“学生学习的教练和伙伴,对学生学习提供指引和搭建平台”的角色[7],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我学习和与他人的协作、交流,从而完成学习过程在教学中[8]。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教材进行自学与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相互讨论锻炼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9]。“抛锚式”教学重新定位了师生角色,增加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及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既是“抛锚式”教学的参与者,又是其受用者,学生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主题,使其主题意识、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发展。教师同时也从老模式的教书匠向高水平导师的转变,从而新型的师生关系由此产生[10]。
同时“抛锚式”教学对教师也有要求,因为此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定位截然不同,教师不光是学生的“引路人”和“学习伙伴”,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者。学生在运用已学知识对病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应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沟通才能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教师与学生各自角色定位也有要求。
2.2.1 教师角色 “抛锚式”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是,不光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路人”,更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做到以上两点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设定与教学相符合的病例,把新旧知识相互串联去协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感知学习的意义;(2)教师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去引导学生学习;(3)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在学生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其中引导的方法可以为给出学生适合本次理论教学的案例,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积极投入参与,教师认真聆听学生们的主张的建议,并切实际的把问题难度进一步推进,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临床有效的结合,对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反思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积极性。
2.2.2 学生角色 学生在“抛锚式”教学中的角色就是要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就要求要做到以下几点:(1)学生收集信息、查阅资料的行为必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运用所学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验证并总结完善;(2)学生对所学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并对这种关联进行认真思考、总结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3)学生需具有对知识保持饥渴,处于不断探索、学习的状态,从而去发现知识构建的意义,“思考”和“联系”就是知识构建的关键,只有这样把知识相关联起来,学生对构建的意义才能更进一步理解,学习效率会更高、更好[11]。
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有些相关问题需要师生注意,比如病例情景的设立要切实符合理论教学内容,且要根据所学知识的教学目的,创设不同的情景,由此帮助知识更有效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另外,还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目的及目前的理论水平,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面和较宽的视野,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员教师具备更多的技能,花费更多的精力。而在当前医疗和科研的压力下,部分教师显得力不从心[12]。在“抛锚式教学”中,授课教师得与时俱进,去适应、满足学生要求,教师需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计划要从传统的具体、单一转变为一种具有逻辑性的框架,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此外,教师需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要与学生多沟通、交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共同到达教学的目标。因此,“抛锚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课前、课后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达到轻松学习病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