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丽丽
【摘 要】 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中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让小学生受母语熏陶的第一课,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在小学语文中,写作是小學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表现。然而,写作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小学语文中,小学生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写作,他们对如何写作、该怎么写一无所知,更因为知识的匮乏,让他们在写作上面不像其他学习一样轻松。语文功底差、观察力不强、语言组织能力欠缺等等,导致小学生在写作上寸步难行。但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同于其他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就能掌握,这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细心引导,鼓励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断丰富自己心中的感悟,使学生写作起来能够言之有物。
【关键词】 小学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策略
一、让学生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
小学生由于还存留着爱玩的天性,在学习上没有自主性,所以他们不能意识到学习和写作的重要性,这就需要老师的细心引导。小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作文,在他们的心中可能会认为写作和我关系不大,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多次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只有学生懂得了写作的重要性,他们才会认真完成写作任务。老师可以给学生讲写作的重要性:写作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写作中大多数的例子都是来自于生活中,比如你们今天发生的事情,或者玩了什么游戏等等,都可以通过写作写下来,大到文章的写作,小到便条、通知的编写。写作还可以给生活带来乐趣。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着不同的想法,尽管你的内心再丰富,如果不通过写作表达出来的话,别人是没办法知道你的想法的,你也没办法和别人分享交流,而如果一个人把所想、所看、所听的东西都通过写作写下来,就能够和别人分享,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二、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因为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所以它也就成了一项难学的教学内容。在写作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写作都不感兴趣,其原因大多数都是学生对写作理解不当,产生了误解,不是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而是学生的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首先,老师要鼓励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为身边的事物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所以观察起来感悟也会比较多。虽然说从身边事情感悟来写,学生一开始肯定写得乱七八糟,很肤浅,但迈出了第一步就是成功。如果一开始让学生写作就提出一些十分高的要求,学生只会逃避写作。写作是要循序渐进的,要从一个轻松的开头开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创设情景。虽然小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的事情也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能够用来写作的东西有很多,但其实小学生在生活和写作之间还是有点隔阂。所以老师可以创设情境,为他们添加写作题材,从而增加写作乐趣。比如:老师组织老鹰抓小鸡游戏,在游戏结束后,老师让学生说出玩游戏后的感受,随后老师就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将感悟写成作文。这样一来,反反复复,学生就慢慢懂得了写作的重要性,写作怎么写,该写什么。
三、传授写作方法
1.积累好词好句
写作的文章都是由句子构成的,句子又是由字词构成的。所以,想要写好一篇文章,好的词句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的词句数不胜收。所以,老师要培养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要学会把积累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且灵活运用。同时,老师要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遇到好词好句都记下来,老师一个礼拜检查一次,并要求学生不断分享,让学生在写作时得心应手。
2.多读书,读好书
语文的写作和阅读是离不开的,读书就好比信息的积累,写作就好比信息的输出,只有在脑中不断地输入信息,写作时才能有足够的信息输出。所以,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书籍,只有通过不断读书,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语感,积累好词好句,学习书中的写作方法。为此,老师可以开设阅读课,让学生花上十至二十分钟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3.善于利用修辞手法
一个人只有通过打扮才能看出气质,一张纸只有画上漂亮的图片才能看出美丽。同样的,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春天到了,大地到处都是绿色的。运用修辞手法后变成了:春天来了,大地变成了绿毯。运用修辞手法后,更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大地的颜色,更能看出春天的美,在写作中如果出现这样的句子,无疑为文章增添了光彩。再比如:蜡烛上的火苗在跳动着。通过修辞手法后变成了:蜡烛上的火苗在跳舞。读前面句子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是一看而过,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就会去想象火苗的样子。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要用得恰到好处,并且要注意修辞手法的选用,所以老师要讲解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
总之,在小学培养好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小学生因为年纪小,可塑性极大,所以是积累和练习的重要时期,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更需要老师的细心引导。
【参考文献】
[1]李振凤.关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之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09).
[2]王再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B版,2014(07).
[3]关其凤.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初探[J].关爱明天,2015(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