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泉勇(厦门医学院体育教研部 福建 厦门 361021)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文明不断在被刷新记录,仍然需要所谓“高精尖”的人才在单一领域突破未知,但绝大多数职位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即便是“高精尖”人才想要突破某单一领域的未知,创新点也往往来自于交叉学科,因此,职业素质不应该是单一的知识或能力的体现,而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教育不应该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需要具有前瞻性,那么,就需要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课程从职业素质本位的视角下出发。所谓职业素质本位是指,以从事具体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等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基本目标或价值取向。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职业的需求。而医学院校相对其他综合类高校而言,有其显著的特殊性,对医学生的培养也更加应该具有明确的职业属性。体育课程的教学也不应该被排除在外,甚至更应该有职业素质本位的考量。
通过对南方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新乡医学院、遵义医学院、厦门医学院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学生意愿、师资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研,掌握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现实状况,从职业素质本位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虽然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单从实际选择结果来分析,便可以得知最真实的现状,进而利于分析其具体的影响因素,寻求解决办法。8所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详见表1),主要集中为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体操、健美操、武术等内容,个别院校的选择涵盖了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街舞、轮滑、瑜伽、养生功、游泳、跆拳道等内容,所有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几乎都不是针对医学专业定制的,与其他综合类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差异,只有天津医科大学和厦门医学院涵盖了养生功的内容,算是相对具有一定的职业特点。
表1 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然而,不同职业在工作中对体能的需求是不同的。虽然,有一部分流行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并没有结合医学专业的职业特点,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就业后对体能的需求。体育,是身体练习,但是具体哪部分的身体练习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需要更重要,还是应该根据具体专业而有所区分的。
学生体育课上的积极程度,各院校之间存在差异,但总体偏低,63%的学生表示对体育课的兴趣程度一般,11%的学生表示对体育课无感。与之鲜明对比的是,91%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重要。说明医学院校的学生自身锻炼意识还是很强的,但显然体育课并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形成了比较大的矛盾(详见表2)。
表2 医学院校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锻炼的意愿情况
通过对体育课兴趣程度一般和无感的学生进行调查,反映的问题是:(1)体育课的实际锻炼效果不佳;(2)体育课中的内容不感兴趣;(3)竞技性太强容易受伤;(4)不喜欢体育老师等。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对体育教学的效果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对8所院校体育教师的专项、学历及职称等情况的调研,发现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专项涵盖面较窄、学历层次较高、职称主要分布在讲师。具体分析(详见表3),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的专项与其所在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基本相符,虽然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高达85%,但职称普遍停留在讲师级别,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可以说明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略显不足,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是本职的实用研究,科研能力不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现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已经体现出不能满足医学职业需求的问题,而体育教师的专项涵盖面较窄和科研能力不足就变成了制约因素。
表3 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的师资能力
通过对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等医院的医务工作者进行调研,了解医务工作者实际的工作状态和日常的健身需求,从职业素质本位的视角下,结合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体育的本质是身体练习,因此,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医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医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是基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医学生就业后的职业所需的体能特点加以练习,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更高阶的要求,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再进行具体的细分,有的工作状态是站姿居多的,有的是坐姿居多的,所调动的肌肉群和力量、耐力等要求各不相同,长久工作状态下肌体容易产生的疲劳程度也有所差异。医务工作的繁忙程度众所周知,医务工作者自身的体能要求其实很高,先整体提高,再针对练习,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在身体素质方面的方向。身体素质,是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体育与医学之间其实是有很多的交叉点的,医学生又具有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对体育可以有更深的理解,这是其他专业学生不具备的优势,应该更好地得到发挥和利用,进而提高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的科学性。同时,自身获得了良好的运动体验后,也可以丰富其在医学方面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运动医学或康复治疗专业有很好的互补功能。另外,我国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与中医之间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了,其正是通过运用中医的经络和穴位等来达到健身效果的,而且,历史上很多的武术大家本就有行医,例如,中医接骨、跌打损伤等。因此,中医专业的体育教学内容应该得到更好的开发和设计,不仅仅要让中医学生练习我国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更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练。找到科学合理的体医结合点,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渠道。
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其是否可以给更多的人带来健康,通过体育保健来治未病,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很重要。然而,医务工作的繁忙首先影响的就是医务工作者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如果在校期间不能帮助其养成很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话,基本上其进入工作阶段后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就很低了,终身体育就无从谈起了。而良好的体育锻习惯养成首要因素是兴趣。因此,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尽可能的涵盖到更多的运动项目,以提高趣味性为手段,帮助医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从而获得良好的运动体验,逐渐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其次,是应该教会学生给自己开具运动处方,这样也有利于其进入工作阶段后体育锻炼习惯的保持。开发设计一系列科学、简便、有效的针对医务工作者常见职业病的工间操,例如,颈椎病、腰椎病或静脉曲张等,满足医务工作者的锻炼需求。终身体育,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医务工作者工作时长期处于繁忙和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敏感、强迫、抑郁等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情绪。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会刺激肌体自然释放多巴胺、内啡肽以及血清素,而这三种物质对减少急躁情绪、提高抗压力能力、调节心情、产生愉悦有感、缓解抑郁及扭转负面情绪有很好的效果。因此,体育锻炼对缓解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压力有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内容。
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的同时,又拥有很好的交叉学科优势,从职业素质本为视角下出发,对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充分研究,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有利于医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利于医学院校的差异化发展。在厘清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职业素质本位视角,建议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是,以身体素质为基础、体医结合是渠道、终身体育是目标、心理健康也重要,期望可以对医学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参考。
[1]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2]茹佳佳.高等医学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3]盛治进,常春,陈凯华等.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医体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3).
[4]王德慧,孙桥.“泰勒模式”下的教师定位——体育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