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海波(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通过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选择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达到一半,男生参与度比女生高,适合女生的项目较少,学校还需提供条件,增加适合于女生的项目;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功能的认知、必要性认识和兴趣较高,但实际行为滞后;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鲜明、多元化,绝大部分学生的首要动机是增强体质,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在体育活动得到快乐;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集中在跑步和篮球上,较多的学生选择球类运动和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技术性要求不高的项目,男生偏向于选择强度大、对抗性强、运动量大的项目,女生偏向强度小、对抗生弱、小运动量、凶险性小的项目;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时间长度、活动强度符合生理学特点的,情况较好;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外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校内、免费的场所,而较少到校外、收费场所;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上高度集中在“和朋友同学一起”,学校组织的活动和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相对较少,大学生消费能力有限而较少参与原校外组织机构的活动;电视网络对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影响最大,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大学生能从中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解决遇到的问题,体育理论课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习负担还是比较重,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紧张没时间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消极因素,学校场馆不足也是主要消极因素之一,反映了大多数学校室内场馆相对较少,使用中安排利用还不够合理。根据调查结果建议:高校要积极开展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普及体育与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体育比赛欣赏水平和体育文化修养,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提高大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加大校园体育的宣传力度,增强体育课和体育教师的影响力,通过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让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各高校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机制,增加校园体育比赛的组织;要充分利用场地设备,合理安排时间,挖掘现有硬件设备的潜力,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为学生创造锻炼条件;要结合学校和本地实际,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形式,使课外体育活动的向多样化发展,降低参与门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体育课教学应转变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内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的延伸,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互贯通。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有计划、有目的锻炼身体的活动,既包括学生在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体育活动,又包括学生自发参与的一切校内外体育活动。我国现行《体育法》第二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2012年10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要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要制订和实施体育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方案,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2014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在终身体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通过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从中可以舒缓紧张的学习压力,陶冶情操,充实自身的精神生活,使大学生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形成良好的生习惯,让校园生活更加生动充实。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及良好的交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发展学生的特长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接受到锻炼身体能力的培养与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教育,对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有巨大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网上查阅,目前已有一定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调查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高校课外体育的基本现状,并针对高校课外体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基本状况,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形式、动机、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提出开展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对高校体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也为高校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采用随机抽样,抽取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八所高校的800名在校非体育专业本科大学生,其中每所学校抽取学生各100名为研究对象。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对发放的问卷都做了详尽的说明。具体调查情况如表。
表1 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表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
(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数字资源。查阅了中国知网、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网等,在图书馆中文期刊文献资料库检索到关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论文,并通过互联网搜索了一些相关资料。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高校体育方面的论文和文章18篇,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理论支持。
(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按照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同类型的问卷设计进行参考,在多位高校体育专家指导下,拟定了《云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调查问卷》。
采用随机抽样,抽取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昆明中医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八所高校的800名在校普通本科大学生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发放800份,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766份(男376份、女390份),有效率为95.7%。
表2 调查对象问卷发放回收情况统计表
(3)访谈法。
研究过程中,一是访谈了相关几所高校从事体育工作的教师,对本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二是访谈了近百名相关几所高校的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三是走访了部分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团委、学生会、体育社团等。
(4)数理统计法。
运用Eexcel和SPSS17.0等统计和数据处理软件,对收集的昆明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有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课余活动是人在余暇时间从事的活动总和。大学生的余暇时间是指除学习和满足生理需要如睡觉、吃饭等时间以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余暇活动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事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余暇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表3 昆明市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情况调查统计表
从表3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课外时间所进行的活动依次为看电视电影、上网、学习、体育锻炼、逛街、聚会、看小说杂志等,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有 76%的学生选择看电视电影,62的学生选择上网,经访谈调查,大学生看电视电影基本是在电脑上或者手机上看,上网的目的主要是游戏、看小学、交友和交流,说明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娱乐和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选择体育锻炼的学生有51%,超过一半,排在第4位,说明整体来说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比例相对较高。原因:(1)大学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掌握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相对中学阶段而言,大学没有中高考升学压力,所以大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可支配的时间;(2)中学阶段,学校和学生都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许多中学占用体育课的时间为学生补课,课外体育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学生体质下滑。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把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当作大学生能否毕业的必要条件,所以也引起了大学生的重视;(3)对体育运动比较喜爱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参与体育运动,到了大学阶段,在时间充裕,体育场馆也较好的情况下就会积极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活动。
表3调查统计还显示,昆明市高校学生选择课外活动项目上,男生和女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生排在前位的分别是体育锻炼、看电视电影、上网、学习,女生排在前位的分别是看电影电视、看书学习、听音乐、体育锻炼、逛街高年级学生排在前位的分别是上网、看电视电影、上网、学习、逛街、体育锻炼。男生选择课外体育锻炼达到64%,排在第一位,参与度非常高,说明男生更加喜爱运动,更愿意把课余时间用在体育锻炼上。女生有36%选择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只排在第四位。通过与部分大学生的交谈得知,大多数女生都乐意将体育锻炼作为课余活动的首选内容,但是适合女生的项目相对较少,同时,受缺乏运动知识、技能不足等因素影响,致使她们不能够更多的参加有课外体育锻炼。
(1)昆明市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情况。
兴趣是人的意志对一定客体的内在选择和外在倾向性,是随着意识产生而出现的,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培养发展起来的,使人们产生参加某种活动的倾向和动力。
图1调查数据表明,78%的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 “非常喜欢”和“喜欢”,选择不喜欢的只有3%。这说明昆明市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是比较高的,具备了体育锻炼兴趣就会逐步地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的习惯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通过体育实践锻炼或经验而适应的行为动作,习惯于做某项活动或运动。体育锻炼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器材、指导者等和个体体育参与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校体育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有着较高的兴趣,对培养终身体育非常有利,培养好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对实施全民健身和提高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1 昆明市大学生对课外体育的兴趣
(2)昆明市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促进身体健康的认识。
图2 昆明市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促进身体健康的认识情况
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改善运动系统功能。能增强骨组织的新陈代谢,改善骨的血液供应,可使骨密度增厚,提高骨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可使肌纤维增粗,肌肉毛细血管增多,改善骨骼肌的供血功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和保持运动系统的能力。二是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可以改善血管壁和血管的分布,心脏的容积增大,冠脉循环血量增加,提高每搏输出量,增强身体活动能力,改善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可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三是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运动时的吸氧量,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泡的换气效率,增大肺活量,提高呼吸机能。四是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可以促使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增强消化道的蠕动,改善胃肠的血液循环,提高肝脏机能,使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加顺利和充分。五是改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准确性,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缓解人体紧张情绪,提高生命活力,改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与氧气供应,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同时对人体的各种腺体结构和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六是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适量运动能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加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增强呼吸道抗感染能力,预防和阻止病原菌的传播,运动产生的致热源可以抵抗外来病原体,抑制肿瘤细胞。
图2的调查结果显示,74%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表明昆明市高校学生对体育活动能促进身体健康的认识情况较好。原因是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宣传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好处,整个社会形成了较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大多数大学生通过自己、同学、家人或者朋友的参与也有了切身的感受,所以能够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3)昆明市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认识。
图3 昆明市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认识情况
图3 显示,有9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认识情况较好。原因首先是他们对体育促进身体健康的认识到位,同时也说明他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也反映了高校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身体锻炼需要。
表4 昆明市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动机调查统计表
心理学中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个内在过程的结果。动机决定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产生于人的需要。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个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的一种心理活动。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体育活动动机是锻炼的基础,是推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内部动力。体育动机指“推动体育行为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体育动机是锻炼基础,是推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内部动力。
从表4中可以看到,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呈明显的多样化趋势。有96%的男生和83%的女生把增强体质作为首选,是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动机,说明“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已经被广大的大学生所接受,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度非常高。男生和女生的第二选项同为减压放松,说明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比较大,同时也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能缓解压力、调整心理状态的认知是比较到位的。男生的第三选项为娱乐,这说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快乐,与男孩子爱动、爱玩、爱挑战自己的生理特点有关。女生的第三选项为减肥健美。说明女孩子更注重于外表的美丽,体现了爱美之心,符合女生的生理特点。有46%的男生33%的女生选择促进人际关系。这说明大学生对良好人际交往的需要与渴求。总体来说,从昆明市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动机的排序来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其动机是积极健康的、具有多样性,大多数学生都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强身健体、调节情绪,缓解学习压力,丰富课余生活和加强社会交往,这些都是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
表5 昆明市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项目调查统计表
表5中的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所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非常广泛,参加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跑步”、“篮球”,选择跑步的男生有54%,排在第二位,选择跑步的女生有64%,排在第一位,这是因为跑步虽然相对其它项目枯燥无味,但可操作性强、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对运动技术没有太大的要求、对体能也没有太大要求、容易控制运动强度、健身效果也比较好;选择篮球的男生占75%,排第一位,选择篮球的女生占41%,一是跟篮球的普及程度较高有很大的关系,不管小学、中学、大学,篮球场地是最基本的教学设施,各级各类学校也都把篮球作为最主要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也是各级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项目。在昆明市高校中,篮球场地相对比较多,几乎每所大学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篮球设施的建设和器材的购买。二是篮球运动趣味性高,可以多人活动也可以单人练习,比较适合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三是篮球运动具有对抗性、技术性,符合大学生特别是男生喜欢在对抗竞争中表现自我的特点。男生排第三位的是足球,女生排第三位的是自行车,体现了男生喜欢刺激性、对抗性、技术要求高、大运动量的项目,女生喜欢强度小、对抗性不强、技术要求不高的项目。总体来说,(1)球类项目比较受学生喜爱。排在前六位的项目中,有四项是球类,分别是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说明这些球类项目在高校开展得相对较好;(2)跑步和自行车排第一和第三,说明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对技术要求不高、强度可控、危险性不强的项目也受到学生的欢迎;(3)男生和女生在项目选择上有差异。男生偏向于选择强度大、对抗性强、运动量大的项目,女生偏向强度小、对抗生弱、小运动量、凶险性小的项目,体现了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4)其它项目中,排球由于对身高要求比较高,目前整体普及程度不高;健身、游泳、网球、等项目受制于场馆少、技术要求高、经济投入大等因素,选择的学生较少。
(1)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频率情况。
锻炼频率指锻炼者每周参加锻炼次数,频率是保证运动效果的前提,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频率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课外体育活动次数的多少是保证体育锻炼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基础,课外体育活动频率保持在一定程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校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效果,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成效。
表6 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频率调查统计表
统计结果显示,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每周2-3次的排第一位,达到54%,每周4-5次的排第二位,达到21%,总体集中在2-5次之间,男女生无明显差异。生理学理论认为:个体每周参加3次体育锻炼,其最大吸氧量的变化才会趋于稳定。因此,体育锻炼个体每周锻炼次数保持在3-4次是最佳选择。说明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是符合生理学特点的,情况较好。
(2)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时间长度情况。
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是衡量锻炼效果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是指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中单次投入的运动时间。运动时间较长,运动量相对较强,锻炼效果越明显;运动时间不足,运动量达不到对身体的刺激效果,锻炼效果相对较差;但是如果个体的运动时间过长,运动量超出自身承受的范围,在运动之后个体容易感觉疲劳,难以恢复,容易对日后的锻炼易形成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运动损伤。因此,合理的运动时间,可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评判标准,30-60分钟的时间为最佳。
表7 昆明市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长度调查统计表
从表7中可以看出,52%的男生和63%的女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都超过了一半,总体达到58%,男女生不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大多数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是合理的,达到了锻炼效果。但我们也注意到,有45%的男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在60分钟以上,超出了合理的锻炼时间范围。应该加强运动理论、知识教育,让他们懂得合理控制运动时间,避免产生疲劳和损伤而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3)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运动强度情况。
运动强度是运动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对运动强度的评价主要是评价个体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受到的运动刺激程度。保证合理的运动强度,对体育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有重要意义。体育活动中,将心率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之内,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锻炼强度过大,心率超过合理范围时,会对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锻炼强度过小,心率低于合理范围时,对机体的刺激不够,难以产生明显的锻炼效果。因此个体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心率状况,合理掌控体育活动中的强度。
表8 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强度感受调查统计表
根据心理学主观评价的方法,把心理感受的“无明显感觉”定义为“无强度”;把身体感受的“发热微汗”定义为“小强度”;把身体感受的“中等出汗”定义为“中等强度”;身体感受的“大量出汗”定义为大强度。表8显示,排第一位的是“中等出汗”,占44%,排第二位的是“大量出汗”大强度,占31%。统计数据表明,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运动强度集中在中等强度上,活动强度选择上总体较为合理。男生中有44%选择中等强度,17%选择小强度,43%的选择大强度;而女生中有45%选择中等强度,31%选择小强度,19%选择大强度。从中可以看出,在选择强度上男、女之间还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趋向选择中大强度,女生趋向选择中小强度,这主要是由于性别不同而产生生理和心理差异造成的,由于男生倾向参加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喜欢比较柔和的项目,因此运动强度大于女生。
表9 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活动场地调查统计表
从表9中可以看出,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在选择课外体育锻炼场馆时,有77%的大学生把学校的各种体育场馆作为自己的首选,排第二的是广场空地,有42%,选择健身会所、自然区域、校外收费场馆、公园的分别为 23%、21%、13%、11%,说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大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校内、免费的场所,而较少到校外、收费场所。因为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在校内进行体育活动既方便、经济又安全,符合大学生日常生活特点,成为大学生的首选是必然的。此外大多学生选择免费场所而不选择收费场所的特点跟大学生生活状况有很大关系,大部分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父母,自己还没有完全的经济能力,因此没有过多的钱花在体育锻炼上。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了解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吸引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方法,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
表10 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形式调查统计表
从表 10中显示:84%的学生选择“和朋友同学一起”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活动形式的首选,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上高度集中在 “和朋友同学一起”。“和朋友同学一起”活动时不会枯燥,可以营造良好的活动气氛,增加参加活动的兴趣,又可以相互交流活动经验,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29%的选择“单独”活动,“单独”活动的优点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爱好和特长参加体育锻炼,比较自由也容易进行,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集体活动的单一性,缺点是单独进行活动比较枯燥,不容易克服自己的惰性。27%的选择“学校组织”的活动。学校组织的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增进不同班级、专业之间同学的感情;选择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的学生有19%,相对较少,经调查访问,这是由于“学生社团”举行的活动较少,原因主要是组织活动经费少。选择“校外组织机构”的大学生只有3%,原因是参加校外组织机构的活动都要收费,而大学生消费能力有限。
(1)积极影响因素情况。
表11 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积极因素调查统计表
由表11可知,从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来看,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因素中,电视网络占第一位,第二位是体育报刊杂志,第三位是学校体育氛围,第四位是体育教师,第五位是体育明星。60%的学生选择电视网络,从中可看出,随着电视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影响力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大学生作为年青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比较快,对各种知识和信息的渴求比较强烈,而电视和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在电视和网络中,国际国内体育比赛的报导、直播、转播越来越多,在网络中还有很多的运动技术教学视频和文章,能从中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解决遇到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大。体育报刊杂志也能提供很多体育运动知识,所以排第二位。44%的学生选择学校体育氛围,说明昆明市普通高校整体的体育氛围是好的,跟近年来国家重视全民健身和校园体育的发展的很大关系,如篮球、排球、足球的校园周末联赛的开展、各级大学生运动会等。体育老师的积极影响排到了第四位,情况不容乐观,还需要加强体育课的教学管理,提高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学能力,增强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选择学校设施的只占的18%,与学生访谈得知,学校体育设施虽然相对较好,但室内场馆的数量还是相对不足的,有的学校室内场馆连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都不能满足,在课余时间也都有偿使用,导致学生因消费能力不足而不能参加自己喜欢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理论课排在最后一位,说明昆明市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经走访调查发现,多数学校安排每年3-4次体育理论课,个别学校每年1次,多数学生不喜欢上理论课,觉得理论课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这除了大学生好动以外,也说明体育理论课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2)消极影响因素情况。
表12 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消极因素调查统计表
从表12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影响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因素前6位的排位顺序是:学习紧张没时间、学校场馆不足、缺少运动知识、缺少同伴、缺少锻炼氛围、消费能力不足。54%的学生觉得学习紧张没时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学习负担还是比较重的,经访谈得知,学习负担重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大,为了将来好就业,不得不参加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其中有英语、计算机、教师资格和专业对应的等级证和资格证等,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也加重了学习负担。学校场馆不足排第二,主要是反映了大多数学校室内场馆相对较少,使用中安排利用还不够合理。缺少运动知识排第三,说明还应该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利用学校网站、宣传栏、学生社团、微信等向学生传播体育运动知识。缺少同伴和缺乏锻炼氛围排在第4和第5位,说明大学生喜欢群体性的体育活动和良好的锻炼氛围,学校应该经常组织课余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相互带动,形成良性循环。
(1)昆明市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比较浓厚,对体育活动促进身体健康的认识比较到位,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认识较好,但是在课余时间选择参加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只达到51%,实际行为滞后,情况不容乐观;
(2)增强体质是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动机,他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对体育锻炼能缓解压力、调整心理状态的认知比较到位;更多的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娱乐,说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快乐;更多的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减肥健美,体现了女生更注重于外表的美丽,体现了爱美之心;46%的男生和33%的女生的动机是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促进人际关系,体现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要与渴求。总体来说,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比较集中,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呈多样化趋势,符合大学阶段学生以校园生活为主、追求健康、娱乐和体形健美的特点;
(3)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所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非常广泛,同时也相对集中在普及度高,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组织形式多样、运动强度易控、可操作性强、低消费的“跑步”、“篮球”、“自行车”项目上;球类项目比较受学生喜爱,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在高校开展得相对较好;男生和女生在项目选择上有差异,男生偏向于选择强度大、对抗性强、运动量大的项目,女生偏向强度小、对抗生弱、小运动量、危险性小的项目;健身、游泳、网球、等项目受制于场馆少、技术要求高、经济投入大等因素,选择的学生较少;
(4)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集中在2-5次,符合生理学特点的,情况较好;大多数学生每次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合理的,达到了锻炼效果,男生每次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超过女生,有45%的男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在60分钟以上,超出了合理的锻炼时间范围;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运动强度集中在中等强度上,活动强度选择上总体较为合理,但男、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趋向中大强度,女生趋向中小强度;
(5)大多数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内场所、免费的场所,这些场所的特点方便、经济、安全;广场空地也经常是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选择收费场所的较少,也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6)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和朋友同学一起”,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选择参加“学校组织”和“学生社团”的活动较少,原因是活动太少、形式单一、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经费投入不足;由于消费能力有限,绝大多数学生不参加“校外组织机构”的课外体育活动;
(7)“电视网络”是影响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积极因素,符合大学生课余活动时间的安排,从中可看出,随着电视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影响力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大学生通过在电视网络观看体育比赛的报导、直播、转播,从中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解决遇到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大;昆明市普通高校整体的体育氛围是好的,篮球、排球、足球的校园周末联赛的开展、各级大学生运动会促进了校园体育氛围;体育老师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大,情况不容乐观;体育课教学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体育理论课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排在最后一位,体育理论课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习紧张没时间”是影响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消极因素,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学习负担较重;近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多数学校室内场馆相对较少,场馆设施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安排利用不尽合理,是影响大学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由于体育理论课效果不佳,宣传教育不到位,缺少运动知识也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消极因素。
(1)要积极开展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普及体育与健康知识,要让大学生们知道为什么要锻炼,锻炼什么,怎样锻炼,并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的运动处方,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建立健身咨询网站,举办各种体育知识讲座、体育项目培训班、积极承办各种形式高水平比赛,加强全民健身计划及各种体育法规的宣传,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运动处方及裁判工作等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比赛欣赏水平和体育文化修养;使大学生了解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放在的重要的位置,使大学生在学校或者进入社会以后的不同年龄阶段,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和生活环境中,都具有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情感和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理论课教学,提高大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鼓励他们尽量多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加速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大校园体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加强体育社团建设、举办体育文化节、举办各式各样的体育知识讲座和各种体育比赛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所特有的快乐感和喜悦感,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主动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通过在校园体育场馆、食堂、学生活动中心等合适位置安装电子屏幕或者大屏幕电视机,在适当时间、适当地点播放各种项目、各种级别的体育比赛,提高学生对体育比赛的欣赏能力;根据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建立专门的体育网站、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供学生互相了解,互相学习;进一步调动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积极性,大力扶持团委、学生会、体育部下属的各种学生体育组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加强体育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和技术指导;
(3)各高校应健立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机制,成立课外体育活动领导机构,制定相关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并将课外体育活动工作内容作为学年学生工作开展情况评价的重要指标;多开展校级、院级、班级比赛、联赛等,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按照学年或者学期组织具有延续性的比赛项目,以竞赛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包括体育知识竞赛,如:“迎新杯”、“五四杯”、“团结杯”、“迎春杯”、“尊师重教杯”、“白衣天使杯” 等各项校园体育比赛;
(4)要充分利用场地设备,合理安排时间,挖掘现有硬件设备的潜力,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根据学生经济能力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参加校内有偿健身、娱乐体育活动,进行健康的自我投资;各高校应当力争政府加大场馆器材的投资建设力度,来缓解学生扩招后体育场馆短缺的压力,同时,也要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开展对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而学生又喜欢的简单、易开展的运动项目;尽量降低场馆收费,加强后勤保障,给大部分学生创造锻炼条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强化“花钱买健康”的思想观念,利用适当收费来解决补充学校体育经费和器材的不足,促进一些深受学生喜爱而学校无力开展的项目的发展;各高校应在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尽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以确保所有大学生每天有一定时间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尽快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分层次开设体育选修课,兴趣提高班,从各方面为学生创造锻炼条件,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各高校和教师应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在大学生强身健体、人际交往、休闲娱乐方面的独特作用,将课外体育活动同大学生良好的生活管理、健康管理、健康交友环境、消遣娱乐等需求相结合,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大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培养竞争意识的场所;
(5)要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形式,使课外体育活动的向多样化发展。要结合学校和本地实际,本着趣味性、健身性、科学性、易操作性的原则对课外体育活动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活动当中来。对课外体育活动项目技术结构进行简化,降低参与门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6)在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转变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的形式上进行变革,体现体育课程的完整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注重课内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的延伸。因人而异地建立个性化运动处方,让体育课教学与课外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互贯通,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刘洪俊.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以天津市普通高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3.
[2]张云华,赵健.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及对策[J].潍坊学院学报,2009,02.
[3]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4]王秀霞.山东省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
[5]许文鑫.福建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6]江志鸿.对浙江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4.
[7]贾秀雯,贾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J].体育学刊,1999,02.
[8]孙伟.唐山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现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9]李晓武.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异化现象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4).
[10]牟玉梅,丁小燕.南京市民办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亟待解决的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3).
[11]梁超等.广州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4).
[12]印罗观.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动机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6).
[13]余红.浅谈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现代医学,2005(7).
[14]郭建强.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形式所持态度的调查与分析同[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
[15]李平.长沙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S1.
[16]于红梅.黑龙江省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8,03.
[17]宗军.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20.
[18]叶林海.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