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探讨

2018-02-09 18:35曹乾臻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要求利用微因材施教

◆曹乾臻 王 锋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石莲子镇初级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要求。将微课运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还能有效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教学意境

微课是网络信息技术深化发展下的重要产物之一,具备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一切特点,是集视频、声乐、图片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初中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过程与微课的影像演示有效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走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充分感受教学意境,从而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赤壁”相关内容的时候,初中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创设情境功能,将赤壁之战的精彩场面营造出来。将教材中苍白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充分感受到赤壁之战的精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可以很快速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情感被最大限度调动起来,对文本内容也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二、利用微课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因材施教是新课改一再强调的教学要求,也是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教学任务。但是因为当前初中语文采取的是大班教学制,学生数量比较多,而教学时间又非常有限,所以语文老师很少能够全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因材施教停留在口号上。而微课教学则能够改善这一教学局面,帮助语文老师全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将微课这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有效运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切实有效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例如,语文老师在教学之前,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求,将教学内容制作成一个时长约5分钟到10分钟的微视频。同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设置分层学习任务。再将微视频和学习任务上传到群文件之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下载,结合自己的学习任务观看微视频,再根据微视频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将自己没有弄明白、存在疑惑的内容和知识点记录下来。最后,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采取小组交流或者全班共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利用这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都得以解决,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利用微课有效拓展初中语文的教学内涵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所有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老师往往以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为目的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初中语文教材上的知识点,争取在考试中取得更多的分数。实际上,虽然初中语文教材上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但是初中语文教材篇幅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情况下,语文老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对教材进行弥补,不断拓展初中语文的教学内涵,在此基础上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写作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初中语文老师要利用好微课,以此为载体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对相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引导和启发,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有关内容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微课给学生播放一些红军过草地时候的场景,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悟,同时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知道自己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论

综上所述,微课可以为初中语文老师和学生创造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和自由的环境,帮助语文老师构建民主、平等的教学课堂。初中语文老师要认识到微课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其效能和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瑜.浅谈初中语文借助“微课”教学的“攻势”与“守势”[J].七彩语文,2015,(04) :34-35.

[2]田菲菲,刘春,宁先达.切中肯綮 辨证施治——我看中学语文微课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6,(11) :11-12.

猜你喜欢
教学要求利用微因材施教
利用微课丰富学生习作内容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利用微课打造高效识字课堂
浅谈同学们如何利用微课来进行学习
利用微信订阅号评改初中作文模式初探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因材施教,拓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路
新高考对“曲线运动”的考查特点及命题趋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