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催生化学优质课的有效途径

2018-02-09 20:29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年6期
关键词:优质课主线课件

缪 徐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011)

好课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以为,好课可能来自于教师的灵感、教师的积淀,来自于名家的指点,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执教教师对课的不断打磨。不排除有些常态课就是优质课,但大多情况下常态课和优质课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只有通过反复的打磨,常态课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成为优质课。现以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为例,和大家探讨磨课的几点操作要义。

一、磨教学立意,体现新型理念

课的立意,决定了课的高度。课堂教学要传授知识、技能,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以及应试的课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课。2014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显然,从目标指向的角度看,旨在提高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态度、化学观念、三重表征思维、实验探究能力等)的课才有可能成为化学优质课。立意达不到这一高度,优质课中“优”的含金量就会降低。

学生、教师、教材(课程)是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是否拥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也是衡量一节课立意高低的标准。这里,学生观是最重要的。只有把学生当成有潜力、有个性、会思考、会创造的生命个体,教师才会把话语权、问题权、思考权、体验权还给学生,避免课堂教学中教师“霸权主义”的出现。[1]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又必须拥有正确的教材观,即在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效避免“伪优质课”的出现。

二、磨教学主线,厘清逻辑关系

课堂教学的主线是统筹教学活动的线索,作用于学生知识、方法、情意的习得与体验,具有提纲挈领、引领认知、推进教学活动开展等多重作用。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环节不合理、教学进程不流畅、教学内容零散、师生活动无序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着眼于若干个零散的点(知识点、探究点、能力点等),对各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不透,对环节之间的转承对接琢磨不够。[2]主线问题不解决,散乱问题不解决,一节课就成不了优质课。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这节课容量大、实验多。小迪老师的教案初稿出来后,工作室里的绝大多数成员都觉得内容杂乱、主线不明。为此,我们就实验的数量展开了讨论,最终确定的实验是5个:烧不坏的纸巾;燃烧条件探究;烧杯罩灭烛火;酒精雾化燃烧;面粉粉尘爆炸。第一次试讲后,我们又就实验的呈现顺序做了调整,将“烧不坏的纸巾”实验放到了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之后,从而形成了以实验活动贯穿起来的教学主线:燃烧条件探究→烧不坏的纸巾→烧杯罩灭烛火→酒精雾化燃烧→面粉粉尘爆炸。之所以将“烧不坏的纸巾”实验放到燃烧条件的探究之后,是因为“烧不坏的纸巾”这一实验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燃烧条件是否具备的角度,去分析纸巾“烧不坏”的原因,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的认识。如果将顺序反过来,学生认识问题的思路就会变得茫然、受阻。

课堂教学的主线有明、暗之分,打磨课堂教学主线时,我们既要注意明线的打磨,也要注意暗线的挖掘。

如《金属的锈蚀和废金属的回收》一课的学科知识线是明线。具体线路是:回忆与表达(回忆前面学过的一个铁生锈的实验,叙述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观察铁生锈的对比实验,分析铁生锈的条件以及影响铁锈蚀快慢的因素)→总结与提升(总结铁生锈的实质,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认识)→讨论与应用(由探究结论推出防锈原理,叙述防锈方法)→阅读与归纳(阅读教材,提炼废旧金属回收的意义)→联想与启示(了解食品包装袋中放入铁粉的作用,知道铁生锈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与上述明线对应的还有一条暗线,即该课的思想方法线。具体线路是(与上述知识线对应):认同转化的思想→认同对比探究的思想→领悟对比探究的思想→领悟逻辑推理的方法→感受信息提取的方法→感受辩证思维的方法。

明线和暗线同向展开、相互映衬、彼此呼应,如此,既保证了课堂教学思路的流畅,又保证了思想方法体验的自然,真正体现了知识是方法领悟的载体、方法是知识获取的钥匙这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对于教学主线的打磨,笔者带领工作室的8名成员进行了为期2年的专题研究,最终,探索出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主线创设的主要路径:用系列实验活动创设教学主线;用经典影视片段创设教学主线;用日常生活用品创设教学主线;用知识逻辑关系创设教学主线;用学科思想方法创设教学主线;用常见化学仪器创设教学主线;用拓展性小实验创设教学主线等。该研究成果荣获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磨教学活动,落实教学目标

主线是线索,活动是珠子,没有优质的珠子,线索再好也难以变成精美的项链。因此,在确立好教学立意和教学主线之后,执教教师必须就每一个教学活动展开雕琢和打磨。有了较高的立意、精巧的线索、精彩的活动,一堂优质课也就呼之欲出了。

磨活动,不只是提高活动的趣味性,还要考虑其思考性、简约性,考虑活动与教学情境之间的契合性。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和水之间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设计了一个“花的实验”(注:花是用干燥紫色石蕊试纸做成的),执教这节课时,笔者将这个实验活动打磨成了“五花”实验:醋酸喷花(花变红);清水浇花(花不变);气吞小花(花不变);水汽润花(花变红);热风吹花(花变紫)。具体的打磨点有两处:一是给每个活动加上了朗朗上口的“四字注脚”,增添了活动的诗意;二是在“热风吹花”上做了改进,改酒精灯加热为电吹风吹热风。应该说,上述活动的打磨,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对探究思路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然而,在域外指导某一位青年教师参加省级赛课时,该校的教研组长提出了一个质疑:这个实验和课本上的实验相比,改进的幅度还不算大。可不可以在实验的简约性上再做点文章呢?通过大家的研讨,最终设计出了一个更为简单的实验:一个橡皮塞上插两根铜丝,将干燥、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分别系在这两根铜丝上,然后将塞子塞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口,对比效果十分明显。这个活动的改进赢得了评委老师们的广泛认可,那位赛课的老师也获得了省级评优课的一等奖。

3年前,笔者曾在某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上开过一节研究课《溶液单元复习》。该课以红色经典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和吴叔叔谈缺盐”“潘冬子灵活机智巧藏盐”“潘冬子和宋爷爷熬制盐”3个片段创设问题情境,每个情境中都安排了数个复习活动。当时,听课教师反响强烈:原来复习课还可以这么上!笔者也觉得,这节课的主线和活动都设计得非常不错。然而,2017年12月在江苏省第四届“化学名师论坛”上再上这节课之前,笔者忽然意识到这节课的活动和情境还可以契合得更紧密一点,于是,对这节课中的活动又做了新一轮的打磨。

“潘冬子灵活机智巧藏盐”情境呈现之后的活动,原先只有1次情境回归:潘冬子用什么方法把盐掩藏起来了?(溶解)然后就是一连串的和溶解相关问题的呈现:溶解度、溶解现象、溶液鉴别等。经过再次打磨后,教学活动增加了2次情境回归:(1)让同学们评价潘冬子过敌人哨卡时的表现,然后,提醒学生,潘冬子的沉着冷静不仅和他的革命意志、心理素质有关,也和一个化学问题有关——如果食盐溶于水时放出或吸收大量的热,潘冬子难免会出汗或哆嗦。由此,引出溶解现象的复习。(2)让同学们回忆潘冬子过哨卡的最后一个细节:白狗子用枪托砸破潘冬子盛水的竹筒,并用手指蘸水尝了尝。然后启发学生——从化学的角度看,白狗子的举动就是做了一道鉴别题,从而引出食盐水和水的鉴别问题。复习了学过的鉴别方法后,笔者还补充了一个演示实验:用硝酸银溶液鉴别食盐水和水。对比教材前面讲化学变化中的沉淀现象时曾出现过碘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的实验,溶液单元过后即将要学习硝酸银和氯化钠溶液的反应,这里增设这样的实验,能够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化学复习课缺失实验的问题。

“潘冬子和宋爷爷熬制盐”情境呈现之后的活动,原先有2次情境回归:(1)潘冬子和宋爷爷用什么方法得到了食盐(蒸发)?(2)假如潘冬子棉衣上所沾食盐水的质量是544克(当时外界的温度是5,该温下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将这些食盐水蒸发后最多可得食盐多少克?对相关活动再次打磨后,笔者在第二次情境回归之前加了个学生猜测:回忆视频中的场景,猜猜看,潘冬子和宋爷爷获得了多少食盐?同时,还增加了1次情境回归:《闪闪的红星》中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江西境内一个叫柳溪镇的小山村。据史料记载,那个时候江西还不能产盐,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那时柳溪镇人食用的盐可能来自东部沿海,也可能来自北方盐湖。假如柳溪镇的食盐来自北方盐碱湖,里面肯定会含有少量的碳酸钠,如何除去这些碳酸钠呢?从而引出两种可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分离的问题。

四、磨教学细节,追求教学精致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说“细节决定成败”可能有些夸张,但说“细节影响精致”倒也恰如其分。因此,对于课堂教学的语言、课件、板书等“小问题”,我们也要注意打磨,以提高优质课的精致水平。

首先是语言的打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其实,受教师语言素养所影响的不仅仅是教学效率,还有学生的语言素养。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注意自身语言素养的提升,力争让自己的语言简练规范、清晰缜密、优美动听。就一堂课而言,教师应该着重打磨导语、讲解语、点拨语、过渡语、结语等5种语言。以2017年12月底笔者在江苏省第四届“化学名师论坛”开设的展示课《溶液单元复习——以氯化钠为主线》为例。这节课的导语几经打磨,最终是这样设计的:“看电影和学化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它们之间也可珠联璧合。今天,我们就以红色经典影片《闪闪的红星》中的几个小片段为线索,一同去开启溶液单元的复习之旅。”这节课的结语,也是历经多次斟酌,终于获得了听课教师的广泛认可:“同学们,化学与社会、生活相关,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就是——化学也与文化、艺术相连。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依然乐意和同学们一起,看电影、学化学!”

其次是课件的打磨。课件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课件打磨的重点。课件打磨的重点在于提高它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匹配、融合程度,简言之,教学需要课件辅助则用,需要多辅助则多用,需要深辅助则巧用,反之,则不用或少用。有的教师喜欢将教材文本、图片搬到课件上去,笔者觉得这样的课件和教学的契合度不高,反而剥夺了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的机会,这样的课件应该弃用。

再次是板书的打磨。有人觉得板书这种传统教学留下的“旧件”应该去除,于是,在公开教学中只有课件没有板书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以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甚至是错误的。因为课堂教学中,课件和板书承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课件重在过程辅助,板书重在架构呈现。因此,课堂教学的板书尽可能不要与课件重复,同时还要力求合理、简洁、美观,便于学生记忆和储存。

值得提醒的是,任课教师在用心磨课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四留”有心人:留下每轮教案,留下改动痕迹,留下评课意见,留下自身感悟。这样,打磨一节课的收获就会成倍地放大。帮助教师磨课的专家、同行也应该注意几个问题:课前先做思考,做到细听细记,态度亲切随和,力争保枝改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对课堂结构做大改动)。这样,助人磨课的人就不会越俎代庖、喧宾夺主。

磨课是催生优质课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一线教师专业素养、教研能力、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很艰苦、很烦心,我们要学会苦中寻乐、烦中取静。通过磨课,磨掉落后的教学观念,磨掉陈旧的教学方式,磨出真正的活力课堂,磨出精彩的教学人生。

参考文献:

[1]李跃.课堂教学应警惕教师的“霸权主义”[J].江苏教育,2017(67):1.

[2]缪徐.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主线的创设路径[J].化学教学,2014(10):27-30.

猜你喜欢
优质课主线课件
人物报道的多维思考、主线聚焦与故事呈现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育研究与评价项目获奖结果
数字主线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
优质课评选当精减
大道至简 悟在天成——我们要向优质课学什么?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PPT课件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高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