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晴
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都处于模式单一的状态,大多老师多采用“读、译、背”的教学形式,常常只注重对字词句的要求,而缺乏对文言文自身生命力的关注,缺乏对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文化力的提升。
在江苏特级教师李旭东老师提出的 “本真语文”的主张中,认为语文教育的“文”有着多元的含义:文是文字,文是文章,文是文学,文是文化。所以“文化力”就是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在强化语文教育的陶冶性情、引领价值、濡染精神的功能中,在升华学习者的生命意识和文化精神间形成的学力。作为文言文,更是融贯古今,承载精神。笔者以《爱莲说》一课为例,谈一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力培养提升的策略。
“文”是文字,是汉字,是汉语言。因为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所以它的“言”与白话文是有一点距离的。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方面。因此首先选择“以读代讲”的方式。
第一层次自由朗读,指出字音和停顿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读出它一叹三咏的韵味来。为了读得好,所以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可教给学生对于典型句式要使用“声断意不断”的方法。譬如“菊,花之隐逸者也”,先由老师示范,边读边解说“‘花’和‘之’好像是断了,其实是有一点藕断丝连的感觉”。这样学生就慢慢读出这种似断非断的感觉来了,仿若“春波荡漾”一般,读得“摇曳生姿”。
第二层次互助说读,学习文言文绕不过去的仍然是要直面文言文的“言”,但一直以来教者或听者都忌讳字字句句的落实,因为枯燥无味的翻译让人反感。因此借助“说读”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内容,为后面进一步走进文本中去打基础做铺垫。具体的实行方式是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说大意,先让学生自行活动,再全班展示。
2011版课标曾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要求教师灵活处理语文知识的教学。以“语言”为核心,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促使学生既通畅地梳理文言,又有技巧地朗读掌握,可谓“读之有术”,其用意在于既在教学中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又不用死记硬背。
文是文章,文章即章法结构。阅读文章也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安排。教者需要引导学生在文章的行文思路中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作为语文教学的课程呈现形式,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需积累知识,锻炼思维,拓宽视野。所以,“以文化人”也是依托文章阅读,帮助学生积淀知识,创新能力,形成独具一格的思维品质。那么怎样获悉文章的章法呢?
首先利用课文变形,引导学生观察全文的结构,学生在稍作变形的再现文本中领悟了“说”这一文体的特色,譬如开头的“引”和最后的“议”。由此可以看出《爱莲说》的章法极为严密,首段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提,接下去分别说到“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为此学生对最后一段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作者又将三者的顺序在文末作了调整,变化为“菊——莲——牡丹”呢。教者再利用文本二次变形,步步追问,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章法奥妙和作者的独具匠心所在,由此见出变化之中凸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文变形”是驾驭文本的方式之一,教者利用这个“读之有道”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锻炼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因此,基于思维能力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是文化力的重要发展动力。
如果把“说读”看成是梳理课文内容的第一个活动方式的话,那么让学生在想象中说画面就是深入文章内容的再次活动了,这次不仅仅是走入文本,而是走入文学的伊甸园了。教者这样引导“同学们读的这样舒缓,很能引起大家的想象,下面就请你用这样的话题来说画面,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这是在引导学生读的入境,读的有味。
像这样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让眼睛看到,让鼻子闻到,让整个人仿佛置身于莲的面前,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想象与联想,又进一步用心贴近了莲的世界了。有孩子说“我似乎看到莲花在水中盛开,香味在向四处飘散。”“我仿佛看到了莲花从水中钻出,慢慢开放,闻到了它的清香”“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晶莹剔透笔直洁净的莲花在清澈的水中在慢慢地盛开”。
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从内容而言,文学反映了现实生活;从功能而言,文学教化了人。所以,“以文化人”是依托文学的教化功能,阅读、欣赏、评判,践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爱莲说》虽为一篇文言文,但更是一篇文学佳品。其中不乏清雅幽美的描写,给人一种宁静中的动态美。不轻易放过对这段文字的赏析,而是采用让学生描述画面的方式,让学生在描画的过程中充分地有味道地感受这段文字之美、画面之美、意境之美。
文是文化,文化力还具有濡染功能,主要包括:性情陶冶、价值引领、人格润泽。对学生而言所读的文章不仅仅是文字和知识,还有文章本身所蕴含的美好和对心灵的润泽,对人生价值的引领。就《爱莲说》一文而言,周敦颐赞的是莲,实则讲述的是自己心中所向往的品质。他赋予莲的君子形象,他自己也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着这种追求。教者有必要借助外力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思想情感。
为此,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活动,要求学生设计一套莲文化的邮票,在描写莲的文段中选择一个字来给莲作注解。学生由一开始的全面铺开到逐步删减,再到精准到“香、清、直、净”。但是为何会选择这几个字给莲作诠释呢?如何真正体会“莲文化”的精髓所在呢?在这一部分出示了四个关于周敦颐的小故事,分别为“果断判案”“为错判死刑者据理力争”“教授弟子千余人”“过世后物品钱财寥寥无几”。此时再要求学生对着刘禹锡的故事,和赋予莲的品质,寻找他们的共通之处。学生可以从周敦颐教授弟子千余人而理解为流芳百世,如莲一般“香远”;学生可以从周敦颐过世后物品钱财寥寥无几而理解为他清廉正直;学生可以从周敦颐为错判死刑者据理力争看出他正直。
在对人与物的形象充分的解读中,学生为之深深的感动,触发了内心的情感。而利用人文故事拓宽文化现象接受的渠道,学生不仅仅只是欣赏莲之风采,而是领略到在“物”的背后所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由“物”及人及精神,心灵也受之震撼。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深刻而有远见地提出要帮助学生认真执著地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中吮吸养料,诚如斯言!
总的来说,“文化力”集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于一体,不可分割,融为血肉,“文化力”的培养与提升渗透在文言教学的多个方面。教者可采用“以读代讲”“变形揣摩”“画面想象”“故事架接”等策略,引领学生进入文化维度,指导学生理性思考、科学取舍,打开思维的触角,不断提升思想,陶冶情操、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优美心灵,拥有真善美的文化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