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 萌
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宗教等文化因素对世界传播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国家都开始致力于寻求本国文化的传播策略,中国也不例外。语言承载文化,传播文化,因此,语言战略首当其冲。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建立,自此对于我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褒贬不一。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功能方面到底是该赞还是应贬?
自2004年,我国借鉴英、西、德、法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的经验,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目标,开始探索在海外设立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宗旨是促进中国语言和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以此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进而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自孔子学院开办以来,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共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设在125个国家(地区)共500所,其中,亚洲32个国家(地区)110所,非洲32个国家46所,欧洲40个国家169所,美洲18个国家157所,大洋洲3个国家18所。孔子课堂设在72个国家共有1000个(科摩罗、缅甸、马里、突尼斯、瓦努阿图、格林纳达、莱索托、库克群岛、欧盟各国只有课堂,没有学院),其中,亚洲18个国家90个,非洲14个国家23个,欧洲28个国家257个,美洲8个国家544个,大洋洲4个国家86个。孔子学院隶属国家汉办,在世界各地主要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提供中国文化信息,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等等。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吸引来自各方的关注,并伴随褒贬不一的声音。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启动,也自然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眼球,他们对“孔子学院”热切地关注着,赞扬着,批判着,调查着,讨论着。有学者认为这是又一次东学西渐,可以借此机会提升中国软实力。如,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认为,“孔子学院”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牌。海外迫切想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进而了解当代中国的需求。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孔子学院的兴起只不过是为服务中国经济、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与软实力不搭边。有学者认为孔子学院为推广汉语语言、传播中国文化、凸显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张西平教授认为,孔子学院已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标志。而也有学者认为孔子学院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其传播中国文化的初衷。例如,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他一直不满于当下轰轰烈烈的“孔子热”。 他在批评“读经”运动时说,当代中国人没有必要为孔子殉葬。还有在美国任教的薛涌,更是对当下的这种类似于复古的运动嗤之以鼻。这些否定的声音,不是对孔圣人的不满,而是隐含着他们对孔子被无辜利用的担忧,对孔子学院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的担忧。他们是旨在借批评孔子来批评现实。还有少数认为,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无异于基督教的扩展模式。
在传播者方面,对外汉语教师承担着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孔子学院选拔对外汉语教师,对他们的个人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师大多是国内大学、学院或高中的有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由于国外语言环境的特殊性,孔子学院的师资队伍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各个学校的英语教师或者少部分外语水平相对高的其它学科的教师。孔子学院的传播模式主要也是人际传播为主,带有组织性。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传授汉语文化课程。同时,为克服地域局限,书籍传播、网络传播也是当下孔子学院传播的另外两种模式。在传播对象方面,孔子学院对其传播对象没有明确的定位。孔子学院主要采取国内外大学合办的方式,因此目前传播对象主要是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少涉及其它群体。而在传播内容方面,孔子学院旨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各地孔子学院一般都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进行传播。
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使孔子学院长期稳定正向发展,笔者认为,以下三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对外汉语教师的“孔子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孔子学院教师均出自英语师资力量,好多对外汉语教师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汉语过硬,交流顺畅,但文化欠缺。文化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学习。第二,对传播对象缺乏明确的定位。目前,孔子学院的传播对象主要是学生,但孔子学院并没有明确定位其文化传播的接收者。即使是学生,也需要明确规划,因为各个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明显不同。第三,孔子学院的传播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划。由于教师为独立的个体,其知识储备不同,理解力也有差异,即使针对同一文化,讲授时必然会出现各种不同。
针对以上问题,综合调查分析,以下三条整改建议可供参考。首先,应加大我国学生学习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小学阶段开始一直到大学,有计划、不间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国家每个人的专长。针对当下,为保可持续性,可有针对性地对远赴“孔子学院”任教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培训,切实增强他们的知识储备,真正提高他们的“孔子文化”内在素养。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结合考虑为“孔子学院”输送各个领域的专家,可从各个领域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语言文化专家,加强传播者的文化权威性,提高文化传播的内涵。第二,将学生明确定位为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对象。定义好传播对象,还应将传播对象明确划分。这样,才能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第三,将孔子学院需要对外传播的文化内容,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制度化一一列出,规划出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统一的文化传播大纲。并对涉及到的教师进行孔子学院授课培训,使这些对外传播的教师能接受相同的理念,从相同的文化出发点传播中国文化,同时合理利用好当今信息社会的网络等媒介,真正做到在世界各地传播一种文化。
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任重道远,我们应当出谋献策,群策群力,为我国的文化传播、为世界的文化融合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促进我国的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日趋成熟。
(本文系聊城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2105172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吴瑛:《文化传播:从天主教耶稣会到孔子学院》,《传播文化》,2009年第1期。
②张西平:《简论孔子学院的软实力功能》 ,《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
③李北陵:《“孔子学院”走俏海外的冷思考》,《人民论坛》,2007年第2期。
④辛如:《孔子复活》,《大江周刊》,2007年第5期。
⑤项国雄、黄小琴:《传播学视野下的“东学西渐”》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4期。
⑥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系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