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思维导图的运用探讨

2018-02-09 17:24李丽丽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整理

◆李丽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第一中心小学)

一、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小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整理复习》一课涉及的概念很多,包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体积、表面积、容积等。如何给学生讲述这些概念,怎样让学生将零散的、片断的知识构建成知识体系,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复习内容,明确复习任务,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教师出示一张长方体立体图,问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第二,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几个板块开始,整理相关知识。第三,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个板块进行整理,并绘制一幅思维导图。第四,各小组汇报,补充、完善相关知识点。第五,全班学生一起整理,绘出一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思维导图。实践证明,依照上述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及时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学生用发散思维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在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关键词—圆,然后引导学生尽情地思考这个关键词,把联想的内容分板块记录下来,再按照板块一级一级进行分支联想,能够联想到多少就联想到多少。最后,学生可以与其他同学商量,向教师寻求帮助,补充、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三、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怎样才能从感性的材料中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很困难。但有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的帮忙,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复习》的教学,教师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先出示“12-4=”,问学生:“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想出很多相关知识,如“12减4,2减4不够,把4分成2和2,12减2等于10,10减2等于8”“12减4,2减4不够,把12分成2和10,10减4等于6,6加2等于8”“因为4+(8)等于12,所以12-4=8,12-1-1-1-1=8”“有12只小鸟,飞走了4只,还剩多少只”。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相关知识罗列在黑板上。最后,教师总结,把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幅有关“12-4=8”的实例导图。数学学科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建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例导图,绘制思维导图模板。这样,在由具体到抽象的复习模式中,对比实例导图和导图模板两种形式,学生更容易掌握上述计算,他们对“20 以内退位减法的知识结构”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四、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发展

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复习学过的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如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否理解所学重点概念等,从而及时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自主性学习,提高自我批判能力。例如,让学生在学习课后,通过整理反思,总结了自己容易犯错的地方。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复习,对学生来说非常实用。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用思维导图复习数学知识,他们不仅能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训练发散思维。

笔者坚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对思维导图越来越了解、越来越熟悉,也越来越喜欢运用了。他们写下了自己与思维导图之间的小故事。学生一写道: “当我们每次遇到数学复习时,就可以用思维导图,不仅能把数学方面的所有知识点写进去,还能一眼看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思维导图是我们在总复习时的得力帮手。”学生二写道: “画思维导图可比死记硬背更好记,思维导图是一种有趣的复习方式,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希望在以后的复习中多多使用这种学习方法。”学生三写道:“思维导图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图的名称,其实这是一种抽象化的图,无论是词还是物,只要中间有一定分散词性( 即多性词)就可以相连,让主题更加具体化。把一系列词汇一个一个罗列出来,可以更方便理解,这就是思维导图独有的发散性。”

一张思维导图能使学生的思维主次分明、逻辑清晰,发展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发散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实践证明,思维导图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思维工具。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整理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抓不变量巧解题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