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胜潘小燕王鸿度张丰正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四川 泸州 646000;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我校 (西南医科大学)为西医院校,其中西医结合学院中医学本科专业从2010年开始招生至今已历时7年,在学校和院系的大力建设推动下,中医学本科于2015年从普通本科专业升为重点本科专业。而针灸教研室对于中医学专业针灸学以及针灸相关课程的教学变革和探讨从开设专业至今一直在进行中。尤其对2015级中医学专业学生如何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教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召开了多次教学培养大纲修订会。
在借鉴外校的经验和本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下,教学培养大纲规定中医学2015级从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即开设有关针灸的相关课程: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推拿学、针灸治疗学。由于针灸相关课程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性质,需要相关的中医基础知识和其他中医临床各科知识进行支撑。由此而带来的如何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抽象与现实进行完美结合,如何在教学中积极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如何将针灸相关课程逐步引入,加强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等问题迫切需要进行解决。基于以上现实,主要针对2015级及以后的中医学本科专业提出本次教学改革初探,以期望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有效经验,及时发现教学改革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修正。
以往的传统中医学教学模式常常将脏腑理论与经络理论分隔开来进行讲述,通常脏腑理论在前而经络理论在后。而在我校中医学的教学设置结合教学培养大纲来看,直接将经络腧穴理论放在了最开始进行讲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1)经络腧穴理论作为中医理论的“生理” “病理”,学好经络腧穴有利于理解中医学的相关知识,对形成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有极大的帮助; (2)针灸学相关课程的实践性,有利于极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以往枯燥的理论学习变为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同时利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打下坚实基础。
但同样也存在以下问题: (1)2015级中医学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即开设有经络腧穴学,而中医的其它基础知识基本上也在同期进行教学,需要有一个知识的储备和适应过程; (2)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2015级中医学开设有刺法灸法学和推拿学,从基础和临床的过渡时间过短,对大一的学生来讲,尚缺乏足够的实践时间。
针对这种情况,在一开始的教材征订中,即将经络腧穴学与刺法灸法学两本教材同时征订到位。在2015级中医班开始上针灸相关课程时,针灸教研室集体讨论后决定,灵活变更培养大纲的教学顺序,打破传统的逐门课程依次教学推进的安排,针对2015级中医学专业学生的针灸推拿方面的培养目标,在现有的基础学科经络腧穴学之外,将本该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刺法灸法学提到本学期,从经络腧穴学的教学课时中分离出一半教学课时,两门课程同时推进。并实行先刺灸后腧穴的策略。而这一改变恰与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李宝岩老师推行的 “针灸学先刺灸后经穴”教学思想不谋而合[1]。在 “先刺灸”的过程中,先接触并仔细了解刺灸所使用的工具,并对其结构、原理进行深入学习,并掌握具体操作方法。同时在针灸教学辅助用具如针刺仿真训练系统上进行基本练习,为自身练习和实际操作奠定基础,降低各种技能操作的危险性。学生经过锻炼后,在 “后腧穴”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形成去分析穴位的生理解剖特点,并去制定合适这一个穴位的刺法、灸法操作规程的习惯。等到真正操作时就会心中有把握而不至于慌乱,游刃有余。
在实际教学中,针灸教研室除了重视针灸相关理论探讨外,始终将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放在第一位。在刺法灸法学教学中,将具体的实践课设计为毫针指力练习、进针法操作、补泻法操作、古典针法操作、灸法操作、罐法操作、三棱针梅花针操作、皮肤针皮内针操作以及特种针刺如火针、穴位埋线操作等具体课程。并分成小班教学,积极鼓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操作。
比如在毫针指力练习时,采用小包装的面巾纸一包,用1寸毫针进行提插和练习。当提插捻转熟练后,采用8 cm×8 cm左右大小的瓦楞纸纸板练习单手进针法,要求每针须穿透纸板。同时在练习时,强调宁心安神,身形端正,姿势标准,要保持对针刺技法的谦恭心态,并专注于 “守神”的练习,做到 《灵枢·终始》曰: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将练习尽量与 《黄帝内经》要求医者在针刺时 “守神”,做到极高的专注力[2]相符合。同时,告知学生,练习应尽量每日都能自我进行,方能有所得。
又比如在灸法操作过程中,设计了大小艾柱直接灸外关穴的体会,隔蒜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中脘的体会,让学生在做完每一种灸法后及时将感受记录下来,并做对比,分析每种灸法的异同。课后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每种灸法的内在机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教学的课程中开始有意识地将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导入进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在经络腧穴学的教学中,则将经络腧穴的相关内容拆分为6次点穴课。每次课让同学两两一组互相按经络循行标记穴位,每条经脉选择1~2个常用穴位指导学生进行针刺训练。将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融合到一起进行训练,既加强了学生的针灸技能,又加深了对针灸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针灸教研室对中医学专业2015级学生制定了课外的实践培养计划和教学安排,集中课外实践培训,弥补课堂内教学实践技能学习中的不足,让学生具备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采取与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合作,有效依托学校附属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临床教学资源,每个周末安排一组共6名学生到针灸康复科针灸治疗区进行见习。并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写出一份门诊病历,严格考勤制度,计入平时成绩考核范畴。
早临床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针灸的临床特色,认识到他们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和针灸技能在临床上是有切实的用武之地的。同时也是基础与临床结合的一个过程,即临床发现问题——回归基础查找问题解决办法——再提出临床解决方法。并在临床见习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灌输针灸 “理-法-方-穴-术”的针灸临证思辨思维。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反复的临床,让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符合针灸学习的规律,并同时让学生觉得所学能更好地与社会融合,从而缩小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对于学生来讲,学习的目的一是为了掌握知识,二则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学分。而在针灸相关课程提出改革后,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一学期同时学习一门课程的两本教材让部分同学力不从心,并担忧期末考试内容复杂化而不能正常获得学分。为此,我们在学校 “形成性评价”导向体系下,对刺法灸法学、经络腧穴学进行相应设计,将成绩构成分为:技能考核30%+平时课堂表现 (考勤、提问等)10%+卷面成绩60%。其中技能考核包括: (1)穴位定位描述和在模特身上找出定位; (2)选取其中一个穴位进行指定进针手法和补泻手法操作; (3)灸法操作; (4)罐法操作。因经络腧穴的内容分配到了两个学期进行授课,所以腧穴考核是两学期期末都必考的内容,而在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上,第一学期主要针对常用进针法、常规单式或复试补泻手法的考核,而第二学期进行古典针刺手法的考核。考核标准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类似标准制定,形成客观化、标准化的评价体系,进而督促学生从平时训练到考核养成标准操作的习惯。
将传统课程 “一考定成败”的总结性评价改为形成性评价, (1)做到了降低卷面所占比例,有效避免了学生期末为考试而积极学习的不良习惯; (2)将注重期末卷面的考核向强调过程考核转变[3],引导了学生注重过程的学习和技能锻炼,更加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2015级和2016级中医学专业已经完成第一学年的学习,而针灸教研室刺法灸法学与经络腧穴学的教学也收获了诸多的经验。在通过以先刺灸后腧穴为主要的教学路线,课堂与实践教学并重为特色,制定规范形成性评价体系和标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辅助的培训体系后,中医学2015级和2016级学生对针灸的兴趣与日俱增。同时也给了笔者一些反思,虽然接触针灸知识的时候,这两批学生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中医学基础知识谈不上有多么扎实,临床经验更说不上有多么的丰富,但学习的热情不减,一是说明在正确的教学方式上我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唯有保持学生的兴趣,才能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二是提示了刺法灸法学、经络腧穴学等课程必须注重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动手机会多、能力强,针灸技能水平才会逐渐提升,才能早日体会到 《针灸问对》所说 “针者,近乎技,几于道”的境界。
[1]李宝岩,李成林,曹锐.《针灸学》“先刺灸,后经穴”的优势与教学体会[J].中国针灸,2012,32(4):374-376.
[2]董善京.《黄帝内经》针刺用神浅论[J].河南中医,2017,37(7):1155-1156.
[3]杜旭,王瑞辉,刘娟,等.《针灸学》考核评价体系创新实践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4):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