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平 肖相如 叶 蕾 于晓飞 王科军 郑秋生 丁晓洁*
(1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2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自古以来,中医学术都是由师承教育的模式传承和发展。与院校教育相比,中医师承教育在精神品质的传承、临床经验的传授、治学方法的建立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1]。近代以来,尤其是建国以后,院校教育逐渐取代了师承教育,成为当代中医的主体教育模式。与师承教育相比,院校教育的不足日益凸显[2-3]。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遵循学科自身的特点,在院校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师承教育,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这已经成为了中医教育界的共识。
国内多所中医院校在融入师承教育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实践[4-6],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仍没有充分体现师承教育的特色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寻求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最佳契合点的具体实施模式尚有待进一步探讨[7-9]。笔者以经方医学为切入点探索和实践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了中医学专业 “线下-线上-门诊” (简称3“O”)经方医学师承模式,为院校教育基础上融入师承教育的具体实施模式探索了新路。
课题组一直致力于以经方医学为切入点探索和实践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自2013年9月至今,组织形式经历了 “经方兴趣小组”“仲景经方研习社” “《伤寒论》师承班” “开设选修课”的不断完善;教学形式进行了 “经方讲座” “小组讨论” “网络互动” “门诊见习”等多种尝试。通过4年 (8个学期)的实践探索,总结出 “线下-线上-门诊”经方医学师承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吸取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精髓,突出教师引领,在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传承的基础上,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实施中进行过程监控,采取知识传授与医德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等教学形式。
2.1 德才兼备 德才兼备,即: (1)要有德,也要有才,两者兼备,缺一不可; (2)两者决非并列,德应放在才前。对此,司马光在 《资治通鉴》中有精辟解释: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人的才能越高强,德与才的关系就越密切、越重要。这时, “才”越是体现 “德”的凭借, “德”越是率领 “才”的统帅;德不仅由才所体现,而且为才所深化、所升华;才不仅由德率领,而且为德所强化、所激活。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而言, “德才兼备,德在才先”,更是一条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理念。本模式在提升学生经方医学理论水平与临床能力的同时,尤其注重医德、人文精神的培养,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将 “大医精诚” “人文关怀”的精神贯穿始终。
2.2 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医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必须结合临床实际,经方医学尤其如此。经方医学由1800年前的张仲景所创立,其理法能否指导当今的临床实践,其方药对人体究竟有何影响和作用?这些都是学习经方医学非常关键的问题。因此,本模式要求导师在讲解理论时,必须联系自身的临床实际;带学生到门诊见习,零距离接触临床;在课堂上必须带领学生亲尝经方药物,使学生对经方对人体的作用有更加深切的体会。
2.3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专门的思维方式,其目的无外乎是做出更好的决策和判断事物 (事情的对错)。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通过分析和评估做出更好的判断,是在吸收的同时要做出质疑、分析、评价、反思。对于医学这样一门日新月异的科学而言,学生必须具备以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现有事物的素质。而在经方医学界,向来就有尊古崇经的倾向和特点。学习经方医学,在尊重仲景原文的同时,也必须以批判性的眼光来进一步研究。比如, 《伤寒论》原文有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对于这条原文的研究,我们必须要追问:什么情况下的 “呕而发热”可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什么样的 “呕而发热”不能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常见的 “呕而发热”有哪些类型?这类对学生的提问和启发,就是基于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教学理念。
3.1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在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先后制定和完善了 《师承班组织形式》 《师承班管理办法》《师承班讲课流程》 《师承班小组讨论实施办法》 《师承班临床跟师办法》 《师承班考评办法》等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2 构建 “线下-线上-门诊”经方医学师承模式
3.2.1 线下 以 “经方讲座”为主,强调医术与医德教育相结合、理论研讨与方药亲尝相结合,体现 “德才兼备” “理论联系实践”的育人理念。课前,为了培养学生美好的人文情操,在学生步入教室的时候,多媒体就在播放引导人心向善、向美的音乐;音乐停止,全体齐诵 《大医精诚》。课中,在研讨 《伤寒论》原文之前,安排 “经方方药亲尝”的实践体验。将事先熬制好的一味经方常用药物 (或一首经方),发给每位同学品尝,并进行尝药体会的分享,做好详细的记录。此外,我们将 “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融入到了课堂,教师上台前先带领学生向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像行鞠躬礼,教师上台后,学生向教师行鞠躬礼,课后师生互相鞠躬致谢。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除了大班讲课外,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6~8人,由主持人召集、引导。我们制定的 《师承班讲课流程》,对课堂礼仪和研讨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由此内化为师生的习惯。
3.2.2 线上 顺应当今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方法改革的潮流,为了使 “师-生交流” “生-生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我们创建了微信公众号 “医路偕行”、微信群“董正平博士中医交流群”、QQ群 “董师 《伤寒》师承课堂”进行讲课、答疑和讨论。线上讲课过程中助教老师协助主讲老师将重要知识点发到群聊。我们专门安排有医德、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线上讲座,其中,代表性的有 “以精诚之志,铸大医之魂—《大医精诚》详解” “东方生命智慧—《伤寒杂病论原序》给当代人的启示”等。
3.2.3 门诊 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经方医学的临床价值,提升其专业认同感和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进而使学生掌握经方医学的临床能力,我们安排了跟诊见习的环节,见习后撰写心得体会,逐步培养其运用经方医学思维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
4.1 组织、保障力量有待加强 在院校教育基础上融入师承教育,是现代中医教育的最佳模式,国家对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也相继出台了政策[10-11]。但单靠政策的支持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投入,才能保证研究的可持续进行。今后我们争取申请更高级别的教改项目,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争取更加有力的保障。
4.2 激励机制有待建立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真正从内心热爱中医,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学生还是有限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激励学生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长效机制。这是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之一。
4.3 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要想培养一流的学生,必须有一流的师资。对师承教育而言,一流的师资必须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尚的教育理想、先进的育人理念、优秀的教学能力,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诚非易事。因此,必须加强高水平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师承教育的质量。
[1]董正平,丁晓洁,叶蕾,等.论经方医学在当代中医师承教育中的优势[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42-44.
[2]张婷婷,许二平,朱光,等.高等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9):22-24.
[3]狄晶,张亚林,高隽,等.中医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新课程,2016(4):6.
[4]章程鹏.黄必胜,吕文亮,等.中医教改实验班开办特色浅析[J].中医教育,2007,26(5):46-47.
[5]韦维,林寿宁,唐梅文.中医专业传统班实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4):92-94.
[6]马佐英,孟静岩,王蕾,等.中医传承班考核评价模式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68-70.
[7]闫忠红,杨天仁.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方式探索[J].西部中医药,2016,29(7):64-65.
[8]许二平.关于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6,35(4):9-12.
[9]武锋.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J].中医教育,2014,33(3):17-19.
[10]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国发〔2016〕15 号)[Z].2016-02-22.
[11]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 号)[Z].2017-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