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慕课建设与发展策略

2018-02-09 16:37李良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供给改革课程

李良华

(西南财经大学财务处 四川成都 611130)

慕课(MOOCs)作为一种新型网络在线教学模式,自兴起迅速引起教育界、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哈佛、斯坦福、耶鲁、清华、北大在内的全球100多所顶级合作高校加入Coursera、edX、Udacity三大慕课平台,使慕课成为近两年教育研究和改革领域的热点之一。学术界关于慕课有很多讨论[1-2],主要集中在慕课的应用研究[3]、学习者研究[4]、平台研究[5]、趋势及影响[6]等方面,这些聚焦慕课自身特点及其应用等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慕课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是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探讨慕课模式对于回归教育本质的价值和意义,慕课特点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教学范式的冲击和影响,慕课理念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尤其是供给改革的启示,并基于这些认识对未来慕课建设与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回到问题原点:如何提供满足学生发展所需的教育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强调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做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个“回归”。基于这四个回归,如何提供满足学生成人成才所需的教育,是我们思考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们认为,最适合学生发展所需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认为,大致有几个特征:第一,能适应、引领未来社会发展,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半衰期变短、教育消费需求升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走向精细化与复杂化,高等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选择,适应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第二,应尊重教育者的个性发展需求,尊重被教育者的个性、兴趣和选择,“发掘”或帮助学生“发掘”其禀赋并支持他的成长成才,是教育的崇高追求。因此,学生的成长成才对教育的需求既是面向未来的,也是多元与个性化的。实际上,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恰好在于如何满足学生的这两种需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表示:“要满足不同教育需求就要加强教育的供给侧改革。”[7]教育部前部长袁贵仁也指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8]

传统上,我们根据高考、自主招生及志愿选择等,筛选相同学业表现和相似兴趣爱好的学生,进入同一大学、同一专业学习,这种方式本身有利于因材施教,但效果却不一定尽如人意;拥有相似学业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入校后,也会在专业兴趣、课程选择等上产生差异,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但非常有限。同时,传统的人才培养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完成的,学校甚至主宰了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选择、课程体系等。从宏观而言,高等教育是一个卖方市场,其供给是垄断性的;从微观而言,学生一旦进入到某个大学,大学又成为一个卖方市场,开放性有限。高校办学育人的开放有限和资源供给有限,对大学人才培养造成的影响和阻碍主要在三大层面:第一,阻碍学生自主选择,选择空间不足难以保障选择权利;第二,阻碍高质量资源优化配置,高校之间的优质教学资源难以流通和配置;第三,阻碍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供需错配让当前高校人才培养饱受诟病。这些问题在高等教育步入后大众化阶段更加凸显,也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所在。

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让不同水平层次、不同发展需求的人能够实现自取其需,这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而言,供给侧改革是从根本性、内生性的问题着手,打破以往从需求端着手进行改革的方式(如限制需求、刺激需求等),破除选择受限、供给不足、供需错配等供给短板,从供给质量、结构、效率等方面入手,满足、创造甚至引领教育需求。因此,以服务学生发展作为逻辑前提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应努力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和数量,贴近学生个性需求,对接社会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和更高品质的自主选择空间,替代原有的统一、有限的课程供给。另一方面,应注重供给的效率与结构,以有效的供给不断推动教学资源、教育模式的结构性改革,打破单一、封闭的培养模式,固定、僵化的评价方式等。

慕课的出现及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教育本质的某些诉求,为学生提供了高效、开放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世界一流高校加入慕课平台提高了教育供给质量,可能冲击相对封闭的高等教育体系,必将对我们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慕课的影响:慕课改变了什么又没有改变什么

课程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相对于传统教育中的课程,慕课的出现究竟改变了什么,又没有改变什么?下面,我们从课程本身、生产机制和蕴含理念三个角度进行讨论分析。

(一)从课程而言,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式,可能会带来以下一些新的改变。一是改变课程体量,提供更丰富的选择空间,替代和优化“单一的学校课程供给”及“统一与程式化的课程开设”。二是改变课程模式,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会随着慕课的深入影响,挑战和改变传统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三是提高课程品质。一方面,高水平大学参与,高质量师资、高品质课程,能够有效提高课程供给的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用点击率投票的方式,也将倒逼老师提升教学技能。

(二)从机制而言,慕课与网络时代学习特征契合,主要因为其内在机制的变革。一是生产机制革新,慕课的建设不再是教师的纯个体行为,随着信息技术与慕课的融合与影响扩大,其生产必然促进教师、师生之间、校际、校企之间的协作,从“个人作坊向团队分工合作转变”,打破大学封闭格局。二是传播机制变革,慕课的传播方式是网络,网络传播方式,突破了课程对时空和人数的限制,加快了传播速度和范围;推动学习的自主选择、个性定制、资源共享、“师-生”“生-生”在线交互等等成为可能,让课程更具个性化,同时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效率。三是反馈机制改变,慕课的测评反馈机制是大规模的机器评阅和学生互评,反馈及时高效。Coursera的创始人吴恩达指出:“来自全球的同学让课程论坛上24h都有人响应。”

(三)从理念而言,课程不只是简单的课堂教学,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维理念和价值取向①如:夸美纽斯为代表的“课程即教材”论、以杜威为代表的“课程即活动”论、以泰勒为代表的“课程即经验论”等。,将助力“双一流”建设,真正实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的教育目标。一是推动教育公平深入人心,慕课提供了低成本获得优质课程资源的可能和更便利的机会,让高等教育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贡献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二是推动教学主导权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理念,将革新僵化、缺少个性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而冲击高校的课程体系、教学组织、评价管理等。三是推动教育开放成为可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教育公平,既有利于推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水平大学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缓解师资力量、课程资源缺乏的困境,又有利于进一步淡化高校身份,打破原有竞争格局。

当然,慕课也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是缺陷,如顶层设计缺乏,办学主体特色彰显不足,市场化机制存在道德风险,不同建设主体之间协同联动不够,学生真实学习体验和氛围熏陶不足等。但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品的属性,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慕课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首先,大规模的课程供给可以缓解甚至解决课程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给予学生更广阔的选择空间;高质量的课程供给,能够适应甚至引领不断增长的教育消费需求;教学重心转移,推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改变缺少吸引力、脱离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供给。教育部高教司前司长张大良指出:“不久的将来,那些没有师生互动的教学课程终将消失,低水平教学会被慕课取代。”[9]其次,慕课的生产机制改变提高了资源供给的效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开放教育的特征,不断冲击教育壁垒,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资源流动、提供更多高效供给,生产、传播、反馈机制的转变,让课程的周期变短、效能提升;团队协作的方式不仅是质量的保障,更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也让市场作为一支新的重要力量真正参与到高校的课程建设中来,推动市场机制进入高校、推动校企校际合作,也推进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对接。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慕课内在理念与价值追求最终可能会成为推动大学内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的变化,从而带动整个教育体系的结构和体制的深层次重构和整体效能提升,如开放理念的深入,能推动体制机制上的重建与重构。

三、加强慕课建设,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而言,慕课契合了当前教育改革的某些重要需求。因此,加强慕课建设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通过分析和讨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慕课建设。

(一)加强顶层设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着力推动慕课建设,必须加强政府的顶层设计,从宏观角度思考如何创造更高质效、更具适应性、更有创造性、更具活力的教育资源供给,而不是局限在某项技术或某个教学场景。尤其是随着未来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进程加快、技术革新和更多商业力量的加入,这些局部问题将会不断得以改善。因此作为政府部门必须立足宏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一是加强宏观政策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宏观布局与市场监管,从整体上推进协同联动、加强资源整合;二是要不断加强对慕课中国化的研究和探索,真正立足中国实际发展慕课。三是明确慕课建设责任主体,推动慕课建设权利下放,把建设慕课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留给市场、留给高校。我们相信,这将是慕课未来在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彰显大学特色。高校是慕课建设的主体,高校的慕课建设必须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结合学校优质师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一是扩大优质供给,以质量为核心要求,发挥办学优势,找准慕课建设着力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二是突出特色供给,优化教学模式,探索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结合,发挥特色课程对特色专业建设、特色教育对个性化育人的支持作用;三是扩大前瞻供给,加强主动研判,准确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四是构建特色制度,探索在慕课建设、引进、应用过程中,与学校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等的融合,探索更适合慕课时代的学校组织架构、体制机制等,推动内部变革,构建学校特色体制机制。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满足不同水平层次教育需求。大学必须清晰定位、突出特色,在不同水平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

(三)探索协作育人。慕课“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催生了新的“学习革命”,但慕课要具有更加深刻广泛的影响、具有长久的内在生命力,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强大助推力,加强协同推进,深化合作,共建共享。一方面,需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高校加盟等协作方式,构建基于不同学科的资源中心与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课程和平台的多种形式应用与共享;在已经运行的平台中,包括高校联盟平台、企业运行平台等,推进平台之间实现课程资源和应用数据的共享。同时,推进已有的国家教育科研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整合和再利用,重构教育开放体系,优化教育生态。另一方面,各建设主体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加强沟通、协同育人,不断探索校际之间管理对接,推进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扩大慕课教学的受益范围,真正让人才培养具有更优化、更丰富的选择空间。

总而言之,教育供给侧改革是解决满足不同教育需求的必然选择,而慕课作为一种高品质的全新教育形态,以更丰富、高效的高质量供给,冲击高等教育固有的相对封闭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选择的多样化和自主性,推进教育供给的精准性与创新性,同时,调整原有教育供给中僵化、单一的部分以及脱离学生发展需求的一些做法,因此可以成为未来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慕课的建设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面向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慕课能够帮助我们打开教育供给端的思路,为我们深入思考教育供给和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供给改革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改革备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