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春
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承载着编者的课程理念。但无论教材编制如何尽善尽美,其千篇一律的内容和样式蕴含着整齐划一的教育需求,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情景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教材观的变革使我们明确:“教材不是供传诵的《圣经》,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既然教材是材料,那么作为“建筑师”的教师应该如何开发、使用这些材料以实现有效教学呢?我认为一线教师可以对教材适时地选择一个点进行“二次开发”。
统编版七下语文教材的一些写景抒情类散文,例如《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篇幅较长,对于初一学生来讲,阅读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用集句赏读的方式将“长文短教”。
《一棵小桃树》,作为一篇托物言志类的散文,意蕴深刻,情感动人。文章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洋洋洒洒将近2000字。一位教师在教读本文时,设计了这样的赏读活动:
1.找出文中描写小桃树的语句读一读。
2.找出其中描写小桃树“没出息”的地方读一读。
3.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小桃树“没出息”?
活动1和活动2的活动内容很丰富:学生到文中去勾画描写小桃树的语段,形成共识后,教师投影展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体会;再从中找出描写小桃树“没出息”的语句,老师罗列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体会。这种寻找文章中的“核心句”,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提炼、集中朗读品析的设计,使内容复杂的教材内容一下子脉络清晰,继而顺藤摸瓜,读透文本。学生在活动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对课文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梯度阅读,二是实践了“提取、整合”的学法和思维方式,三是在思维实践和训练中进行了“集美”朗读,得到审美感受。
教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美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与作者感情相通,体味文情。
一位老师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对课文第23-30自然段作了巧妙的朗读处理。
师:作者描述“安塞腰鼓”的气壮山河,更是在借“安塞腰鼓”抒发心中不可遏止的激情,那就是:对黄天后土的礼赞,对蓬勃生命力的讴歌!
既然作者能把无形的鼓声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那我们也可以借助声音把作者的这种激情、把安塞腰鼓的这种气势宣泄出来!请看大屏幕!
(出示投影)师生合作,演读课文23-30段:
(女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合)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男领)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男领)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轮读)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师)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男齐)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女齐)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这一段朗读设计巧妙地重组了文章内容,适合学生全员参与,进行朗读实践,在师生动情投入的演读中,体悟、品味、鉴赏到文章深刻的情感内涵、文化传承、生命品质,读得荡气回肠。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配置插图可使教科书富有活力,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且成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置插图的课文相比,学生可多获得25%的信息。既然这样,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插图的助读、助教功效,适时、创造性地运用插图,丰富教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幅百草园冬季捕鸟插图。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看图写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文中捕鸟的相关文字,发挥想象,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冬天的百草园》。学生兴趣盎然,因为课文本身就提供了一些捕鸟的文字,自己再合理地想象一下,一篇作文就能轻松地完成了。大雪后百草园的各种景物描写,扫地、支筛、撒谷、系绳、牵绳、拉绳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牵绳、拉绳、抓鸟以及一无所获时的种种心理描写,和闰土父亲之间的对话描写,养鸟甚至吃鸟时的各种情趣……这些都忠实于课文,有些是课文的有机延伸和拓展,这样巧用插图开发出的教学内容,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百草园无限趣味的认识,而且激活、深化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作文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古诗词的语言言简义丰,意蕴深厚,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感悟诗意,体悟情感。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诗意,往往会对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词句作一些必要的注释,这些注解对读懂诗歌有着“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对注释充分利用、挖掘、拓展,不失为给了学生一把打开诗歌之门的钥匙。
这是一位教师教陆游的《游山西村》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旁边共有5处对诗歌的注释,请大家结合注释品读诗歌。
(出示投影)活动一——补充注释:请在原注释后面补充词句所蕴含的情感。
生1:注释2——腊酒浑,农家自酿的米酒是浑的,但是农家人待客的情意却是深厚的。
生2:注释3——足鸡豚,“足”进一步表现了农家人为招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热情。
生3:注释5——闲乘月,一个“闲”字,不仅表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悠闲快乐的心情,更透露了作者罢官之后喜爱乡村生活的闲情逸致。
(出示投影)活动二——我来注释:请你也为这首诗添加几个注释,并解释词句所蕴含的情感。
生1:我为“莫笑”补注释,“莫笑”就是不要笑,开篇有感而发,抒发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之情。
生2:我为“柳暗花明又一村”注释,“柳暗花明”意为柳色深绿,花光艳丽,景色美好,无限陶醉之情跃然纸上。
生3:我也为“柳暗花明又一村”注释,我觉得“又”字有转折的意味,作者先是“疑无路”,这儿又看到了村庄,“又”中藏着无限惊喜之情。
生4:我认为颔联还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表示人总会遇到困境,但是总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要有对未来的信心。
这位老师对教材的运用和挖掘独具匠心,利用5处注释生发教学内容,从教学环节做到了对教材的巧妙开发。既巧妙地找到了赏析诗歌的切入点,又使学生凭借注释,披文入情,深入触摸语言文字背后所负载的多重意蕴与丰富感情。
总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我们应该活用教材,相机点拨,通过重组、活化、延伸等方式,对教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促使语文教学资源动态生成,以适应具体的教育情景和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