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坚敏
高中古诗文阅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诗歌本身比较抽象晦涩,学生难以把握主旨大意。但是就在这内容篇幅很小的一首古诗中,却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有故国家园之思,有离愁别绪,有壮志豪情,也有人生惆怅失意等。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其中的人文价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帮助其健全人格。这是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最高境界,若想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离不开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这也就构成了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境界——意象,意境,情感。从意象到意境再到情感是一个层层递进、不断生成的过程。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客观具体的物象。“意”要借助于“象”来表达。诗歌创作来源于客观的生活体验,是诗人对生活本身一个再加工创作的过程。所以“象”是实体的,是客观存在的。在古诗文阅读中,我们一般认为意象就是自然物象,有时也包括社会场景。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描之人都可以是物象。意象的把握对学生来讲还是非常容易的,这也是古诗文阅读的最基础的认识和感知。如马致远《秋思》一连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十一个意象。杜甫的《登高》中有“急风”“高天”“猿猴”“沙渚”“飞鸟”“落木”“长江”等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学生最容易找到的,但是一些特定意象有着特定的含义,需要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大量的阅读提升。比如“柳”往往有“留恋”的含义,“雁”往往有“家书”“思乡”含义等。对于这些特定的意象,需要多多留心和总结。
一连串的意象组成了意境,意境强调的是古诗中所呈现出的整体环境或者完整画面,需
要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概括古诗情景。而这种想象和联想是要基于意象本身和文本本身去分析的,而不是漫无目的、漫无章法的胡思乱想。对于古诗文意境的解读,也是一个拓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是在意象层次上的拓宽。仍以《秋思》为例,古诗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日暮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声音哀鸣。残破的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不远处有零星的几户人家。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的前行,夕阳也在渐渐落下,没有了光辉,只有孤独的旅人独自漂泊在这异乡。描绘了一幅极其萧瑟悲凉的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教师要启发学生把古诗中的意象组织起来,并通过合理的想象,去完善古诗意境。
意境是诗中所描绘的整体环境,是诗词的艺术境界。那我们就要把自然物象和社会物象都包括进去综合分析。再以《登高》为例,诗歌意境是这样的:刮着疾风,树上的猿猴在哀啼,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四下的树木都沙啦啦飘下落叶,望不到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远眺。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爬满了双鬓,心中苦楚,只能不停的借酒消愁。全诗描绘了诗人登高所见之萧瑟的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多年漂泊流离,老来多病孤独的苦闷之情。有的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但在分析诗歌意境时,仍要启发学生结合诗歌文本,发挥想象,去构造一个完整的情景。
不论是意象还是意境,都包含了“意”,也就是诗人的主观体验。意象和意境都渗透了
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诗人所蕴藏的丰富情感正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表达的。诗人借助外在的意象和意境来表达情感,通常有两种关系。一种是描写的意境与诗人情感想通,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一种正面衬托的作用。如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一系列冷冷清清之哀景,表达了诗人的无限孤寂和愁绪。还有一种是以景与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创作中,往往是乐景写哀情,其效果是更增一倍之哀。
乐景写哀情在诗歌鉴赏中属于层次较高的表达技巧,在诗歌教学中是一个重点,应该重视。柳永的《雨霖铃》结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美景,风情万般,但诗人心中确有难以排解的愁苦。《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春色和柔,却是征夫离别之际,反衬内心的离愁别绪。
反复阅读与鉴赏,由意象到意境再到情感,层层分析,步步递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好这三个层次,古诗文阅读就显得容易许多。当然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些古诗中,仅靠意象和意境很难推导出情感,这就需要其他方法,把握诗歌创作背景等。但是意象、意境、情感始终是古诗阅读的一条主线,在实际古诗教学中无法回避的。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找准意象,运用联想生成意境和情景,并仔细体会物象与情景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