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别或义同的问题(上)

2018-02-09 14:38:24刘宋川
中学语文 2018年28期
关键词:音读五律广韵

刘宋川

近年来,笔者为了研究唐诗的格律和体裁,通读了《全唐诗》二十五册和《全唐诗补编》三册。在通读过程中,经常遇到字音字义解释上的困难。主要是该字具有平声和上声、平声和去声、平声和入声的两种音读而意义或异或同或异同兼具的复杂问题。这种语音关系密切的不同音读,用现代语音学来解释,即是一字具有声母相同(或同类,即同发音部位)、韵母相同而声调则分平与上、平与去、平与入的不同音读,而且一般与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不同类型或名词义、动词义的不同义项相关联、相对应。这是汉语音义的重要特点,在唐诗有了集中的表现。训诂学上把转变一字的声调来显示音读的不同,以体现字义的转变,叫做破读。这种声韵相同而调不同的音读在唐诗声律中则归并为平与仄(包括上、去、入三类声调)的不同。唐诗中具有这种音读特点的常用单字计有300多个。考察和研究唐诗的格律和体裁,必须准确解读諸字的音义关系,否则就会曲解诗意,误判诗句的平仄,进而把许多本来合律的诗作定为违律(旧称“落调”)。现今有的学者在注释唐诗这类字群的音义时往往出现错误,甚至具有权威性的大型字典、词典在注音释义方面也有疏漏或差错,这是值得注意的。而一般读者甚至有的专业教师往往错解唐诗中这类字群的音义,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现在按诸字平上、平去、平入两读而义别或义同甚至义别义同兼具等情况来扼要进行讨论。

一、一字平上两读而义别

唐诗中平上义别的常用字计有45个,其中有24字的音义到现今变化较多,容易使人误解。这里挑出“捎、挑、么(么)、攏(拢)”等4字来讨论:

1.捎

A.广韵所交切,平声肴韵生母(简称平肴生),今读shāo。义为:拂掠,动词。B.集韵山巧切,上巧生,旧读shǎo。义为:击打,动词。“捎”字现今变为平去两读,词义也不同。下举三例:

(1)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李峤《竹》,五律)

(2)急雨捎溪足,斜晖转树腰。(杜甫《绝句六首》之四,五绝。溪足,指浣花溪下游。)

(3)醉上黄金堤上去,马鞭捎断绿杨丝。(朱庆馀《公子行》,七绝)

前二例“捎”义为拂掠,用在“平平平仄平”和“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二和第三字,读平声。《汉语大词典》把例(2)的“捎”字词义释为击打,注为上声,有误。例(3)“捎”字义为击打,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三字,属仄声(以上声读归仄)。

2.挑

A.广韵徒了切,上筱定,今读tiǎo。义为:挑逗,引诱,激发,动词。B.广韵吐雕切,平萧透,今读tiāo。注义:挑拨。即拨动,弹拨(弦乐器),又挖掘,又指一种刺绣方法,动词。C.广韵土刀切,平豪透,今读tāo。义为:“挑达”,往来相见貌。此处不举例。“挑”字平上义别,《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注为平上义同,即以上两类义项可以有平上两种音读;新版《辞源》把“捎”的平声义注为上声,都不合唐诗用法。下举六例:

(1)料得相如偷见面,不应琴里挑文君。(罗虬《比红儿诗》之二十八,七绝)

(2)每日城南空挑战,不知生缚入唐州。(王建《赠李愬仆射二首》之二,七绝)

(3)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刘禹锡《冬日晨兴寄乐天》,五律)

(4)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七古)

(5)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杜荀鹤《山中寡妇》,七律)

(6)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杜甫《江月》,五律)

前二例“挑”字义为挑逗、引诱和激发,上声,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五字、“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第六字,都以上声归仄。后四例“挑”字依次表示拨动、弹拨、挖掘和一种刺绣方法,例(3)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二字,读平声。例(4)用在七古句尾,与下句“幺”字押韵,读平声。例(5)、例(6)用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二字、第三字,都读平声。

3.么(么)

A.集韵眉波切,平戈明,应读mó。义为:细小,形容词。又用作句尾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B.广韵亡果切,上果微,应读mǒ。义为:“作么”,即怎么,为什么;又“甚(什)么”,疑问代词。《汉语大词典》等未收“么”的上声反切及词义,有失。现代“么”仍有形容词义,平声。至于疑问语气词已用“吗”字替代,疑问代词“什么”的“么”现今已读轻声,失去上声读。下举二例:

(1)春寺闲眠久,晴台独上多。南斋宿雨后,仍许重来么?(贾岛《王侍御原庄》,五律。“重”字可读去声)

(2)好句慵收拾,清风作么来?(贯休《秋居寄王相公三首》之一,五律)

例(2)“么”是疑问语气词,用在“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五字,平声,并与前面“窠、河、多”三字押韵。例(2)“作么”意即怎么,“么”字用在“平平仄仄平”第四字,属仄声(以上声归仄)。

4.攏(拢)

A.广韵力董切,上董来,今读 lǒng。义为:收拢,靠近,特指船靠岸,梳理,动词。B.集韵卢东切,平东来,旧读lóng。义为:牵拉,特指弹奏弦乐器的一种指法,动词。《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未收平声反切,有失;把“拢”的平声义归入上声,属现代音读。下举四例:

(1)知郎旧时意,且请拢船头。(丁仙芝《江南曲五首》之二,五绝)

(2)睡髻休频拢,春眉忍更长。(韩偓《信笔》,五律)

(3)天马难拢勒,仙房久闭扃。(贯休《观李翰林真二首》之二,五律)

(4)烦君玉指轻拢捻,慢拨鸳鸯送一杯。(李群玉《索曲送酒》,七绝)

前二例“拢”字意为船靠岸、梳理头发,用在“仄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三和第五字,属仄声(以上声归仄)。后二例“拢”字意为牵拉、弹奏弦乐器的一种指法,用在“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式第四字、第六字,读平声。《汉语大词典》在“拢捻”词条下引李群玉此诗作证,但只注上声,显然有误。

二、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别

唐诗中平去两读而义别的字较多,有90多个。其中多数字古今音义有同又有异,不可

粗心解读。这里挑出“任、行、纵、尚、令”5字来讨论:

1.任

A.广韵如林切,平侵日,今读rén。常用义是负担,担当、承当,胜任,经得起,动词。B.广韵汝鸩切,去沁日,今读rèn。义为:任用,信任,依凭、任凭,动词;责任、职责,名词。《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虽收有平去两种反切,但是把以上平声义归入去声读,有误。下举四例:

(1)陈力不任趋北阙,有家无处寄东山。(李绅《寿阳罢郡日有诗十首》之二,七律)

(2)漂泊病难任,逢人泪满襟。(郑谷《江行》,五律)

(3)献纳司存雨露边,地分清切任才贤。(杜甫《赠献纳使……》,七律)

(4)花间醉任黄莺语,庭上吟从白鹭窥。(韦庄《长年》,七律)

前二例“任”字意义分别是担当、承受,用在“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律式第四、第五字,都读平声,合律;如读去声,则违律。后二例“任”字义为任用、任凭,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五、第四字,属仄声(以去声归仄)。

2.行

A.广韵户庚切,平庚匣,今读xíng。常用义是:行走,运行,做、施行,动词;将要,副词。B.广韵下更切,去映匣,旧读xìng。义为:行为,品行、德行,名词。唐诗中常用“儒行”(儒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文行”(文章与德行)、“僧行”(僧人的操行)、“密行”(佛教的修行准则)等词语,“行”字都读去声。大字典把“行”的行为、德行等名词义按平声作注,实为现代音读;虽收去声反切,却未注“行”的此类名词义,而另注他义,有缺。下举五例:

(1)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崔颢《题潼关楼》,五律)

(2)久聆推行实,然后佐聪明。(刘得仁《上翰林丁学士》,五排)

(3)盛业推儒行,高科独少年。(李嘉祐《送严二擢第东归》,五律)

(4)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白居易《钵塔院如大师》,七律)

(5)密行传人少,禅心对虎闲。(刘长卿《宿北山寺兰若》,五律)

例(1)“行”字义为行走,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二字,读平声。例(2)“行实”意思是行为朴厚,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第四字,属仄声(以去声归仄)。后三例“行”字也是名词义,用在“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五、第六、第二字,都是以去声归仄。

3.縱(纵)

A.广韵即容切,平锺清,旧读zōng,今读去声。义为:直,与“横”相对,形容词;又指地理上的南北向,名词。B.广韵子用切,去用精,今读zòng。义为:放、发,释放,放纵,动词。以上两类义项现今都读去声。下举五例:

(1)川原唯寂寞,岐路自纵横。(卢纶《秋晚霁后野望……》,五律)

(2)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杜甫《悲秋》,五律)

(3)纵横策已弃,寂寞道为家。(陈子昂《卧病家园》,五排)

(4)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七绝)

(5)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唐太宗《还陕述怀》,五排)

(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

例(1)“纵”指纵向,即南北向。例(2)“纵横”意思是猖狂作乱,无所顾忌。例(3)“纵横”是“合纵连横”词语的紧缩,“纵”指战国时地理位置处于由北往南的东方六国。例(4)“纵横”指诗文气势雄健奔放。以上“纵”字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和“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三字、第二字和第六字,都读平声。《汉语大词典》把“纵横”的“纵”字都注为去声,实属现代音读,不合唐诗要求。后二例“纵”字才是去声义,论证从略。

4.尚

A.广韵时亮切,去漾禅,今读shàng。义为:尊重、崇尚,主管,匹配(后专指娶帝王之女为妻),动词;犹、还,副词。B.广韵市羊切,平阳禅,旧读cháng。义为:“尚书”,官名。唐诗中“尚书”的“尚”都读平声。《汉语大词典》在“尚书”词条中把“尚”字注为去声,属现代音读,却未注意到中古要读平声。下举四例:

(1)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五排)

(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七律)

(3)始自尚书省,旋闻给事中。(沈佺期《酬杨给事……》,五排)

(4)身齐吏部还多醉,心顾尚书自有期。(韩翃《送郑员外》,七律)

前二例“尚”字意思是崇尚,还,用在“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第四、第五字,属仄声(以去声归仄)。后二例“尚书”的“尚”字用在“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第三字,必读平声才合律。

5.令

A.广韵力政切,去劲来,今读lìng。义为:发出命令,动词;所发的命令,又官名(如县令、中书令),名词;善、佳、好,形容词。B.广韵吕贞切,平清来,旧读líng。义为:使,动词;假使、如果,连词。《汉语大词典》和《辞源》按平去义别作注,在平声反切下注出此类义项,又标出现代去声读,这是正确的;大字典把“令”的使令义归入去声,属现代音读,而未指出中古要读平声,有缺失。下举四例:

(1)旧官移上象,新令布中和。(刘长卿《送梁郎中赴吉州》,五律)

(2)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李峤《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五律)

(3)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五律)

(4)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贺知章《送人之军》)

前二例“令”字表示名词义和形容词义,用在律式中属仄声。后二例“令”表示使令义,用在“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第二、第一字,必读平声。

三、唐诗一字平入两读而义别

唐诗中一字具有平入两读而义别的情况较少,只有“膜、閼、般、嶷、蟆、阿”6个单字。其中“阿”字音义值得注意:

1.阿

A.广韵乌何切,平歌影,今读ē。义为:大山,山和水的弯曲处,名词;曲从,迎合,动词。B.《中文大辞典》引(明)正字通曰:阿读如渥。“渥”字在明代北方官话中已读去声,音wò,而在唐代应属入声字。广韵注为于角切,入觉影,有塞音尾-k。这个“阿”表示名词词头,用在称谓名词之前,唐诗有“阿爷、阿婆、阿母、阿姨、阿姊、阿监”等;用在人名之前,有“阿娇、阿连、阿戎、阿衡”等;用在疑问代词之前,有“阿谁”。这类“阿”字用在唐诗律体中全都属于仄声,应是以入声规仄。《汉语大字典》等把这类“阿”标为ā,平声,属于现代音读,于中古音有缺。下举五例:

(1)闻有淹留处,山阿满桂丛。(宋之问《宴安乐公主宅……》,五排)

(2)新建阿房壁未乾,沛公兵已入长安。(胡曾《阿房宫》,七绝)

(3)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李商隐《瑶池》,七绝)

(4)却向青溪不相见,回船应载阿戎游。(杜甫《答杨梓州》,七绝)

(5)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七绝)

例(1)“山阿”即山的弯曲处,例(2)“阿房(páng)”即秦朝的阿房宫,“阿”字都读平声。后三例“阿”字用作名词词头,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第三、第五、第六字,属仄声,应是以入声归仄。

四、唐诗一字平上两读而义同

所谓一字平上两读而义同,是指该字的基本义项都具有平声和上声两种音读,唐代诗人可以根据诗体平仄或押韵的需要,来选用该字的平声或上声中的一种音读。具有这种音义特点的常用字计有20多个。这些字经过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正音,只保留了两读中的一读(平声或上声),或变为去声读。今人大多不了解字音变化的情况,大型工具书在音义注释方面又偶有缺失,因此在阅读唐诗时值得注意考辨。现挑出“籠、逾、擁、愈、只”5字来讨论。

1.籠(笼)

A.广韵卢红切,平东来,今读lóng。B.广韵力董切,上董来,旧读lǒng。义为:竹编的器具,用于盛物或畜养鸟类家禽,名词;又笼罩,动词。诸义有平上两读,唐诗中平声为常读,上声为偏读。《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和新版《辞源》对诸义只注平声,不合唐诗音读;《现代汉语词典》则把“笼”的名、动义分注为平声和上声。下举四例:

(1)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张仲素《春闺思》,五绝)

(2)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贾岛《题皇甫荀蓝田行》,五律)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七绝)

(4)云天敛馀霁,水木笼微曛。(李群玉《同张明府游溇水亭》,五律)

前二例“笼”字是名词义,用在“平平平仄仄”第二字,平声;用在“仄仄仄平仄”律式第二字,属仄声(以上声归仄)。后二例“笼”字是动词义,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二、第六字,平声;用在“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三字,属仄声(以上声归仄)。

2.逾(踰)

A.广韵羊朱切,平虞喻四,今读yú。B.集韵勇主切,上麌喻四,旧读yǔ。“逾”字义为:越过,超过,动词;更加,副词。有平去两读,平声为常读。《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只收平声反切,有缺。下举四例:

(1)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五律)

(2)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白居易《题笼鹤》,五律)

(3)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明皇李隆基《早度蒲津关》,五律)

(4)转令栖遁者,真境逾难抛。(周繇《题东林寺虎掊泉》,五律)

前二例“逾”字义为超过,用在“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三字,读平声,合律;用在“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一字,属仄声(以上声归仄)。后二例“逾”字义为更加,用在“仄仄平平仄”第四字,读平声;用在“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三字,以上声归仄。

3.擁(拥)

A.广韵于陇切,上肿影,旧读yǒng。B.集韵于容切,平锺影,今读yōng。“拥”字义为:抱、持,聚集、壅塞、围着,据有,动词;有平上两读,上声为常读,现代只保留平声一读。《汉语大词典》等注为平上义同,是正确的;新版《辞源》只注上声一读,有缺失。下举六例:

(1)三十拥旄谁不羡,周郎少小立奇功。(刘长卿《观校猎上淮西相公》,七律)

(2)将军别换马,夜出拥雕戈。(杜甫《日暮》,五律)

(3)绮陌拥行骑,香尘凝晓空。(武元衡《奉和圣制重阳即事》,五排)

(4)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岑参《奉和……贾至早朝大明宫》,七律)

(5)浮花拥曲处,远影落中心。(刘禹锡《双溪》,五律)

(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七律)

前二例“拥”字义为持,用在“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三字,一平一仄(以上声归仄)。例(3)、例(4)“拥”字义为聚集,用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三、第五字,一平一仄。后二例“拥”字义为壅塞,用在“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第三、第二字,一平一仄。

4.愈

A.广韵以主切,上麌喻四,今读yù。B.集韵容朱切,平虞喻四,旧读yú。“愈”字义为:病好了,胜过,动词;更加,副词。有平上两读,上声为常读。现今只保留上声读。《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对以上义项只注上声反切,于中古音读有缺失。下举四例:

(1)积病攻难愈,衔恩报转微。(包佶《立春后休沐》,五律)

(2)飞檄愈风知妙手,也须分药救漳滨。(吴融《病中宜茯苓寄李谏议》,七律)

(3)绝代贞名应愈重,千金方笑更难移。(孙鲂《主人司空见和未开牡丹……》,七绝)

(4)光接神愈骇,音来味不成。(韦嗣立《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准五排)

前二例“愈”字义为:病好了、把病治好。用在“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五、第三字,一仄(以上声归仄)一平。后二例“愈”字义为:更加。用在“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律式第六、第四字,一仄(以上声归仄)一平。

5.只

A.广韵诸氏切,上纸照三,今读zhǐ。B.广韵章移切,平支照三,旧读zhī。“只”字在上古是用作语气词,唐诗仅有1例,这里不作论证。唐诗中主要用作副词,表示范围和数量有限,相当于“仅”,有平上两读(上声为常读,现今失去偏读平声)。《汉语大词典》等把“只”的副词义注为平上两读,是正确的;新版《辞源》仅注上声反切,有缺失。下举四例:

(1)胜迹都无限,只应伴月归。(杜审言《都尉山亭》,五律)

(2)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杜甫《漫成一绝》,七绝)

(3)朝餐唯药菜,夜半只纱灯。(白居易《山居》,五律)

(4)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棱西。(刘长卿《使次安陸寄友人》,七律)

四例中“只”都用作副词,前二例用在“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一、第五字,必读平声;后二例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三字,属仄声(以上声归仄)。

猜你喜欢
音读五律广韵
《原本广韵》引书订误*
关于五律写作的二则思考
中华诗词(2023年5期)2023-02-06 08:48:16
五律·冬至(外一首)
鸭绿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10
Short A Sounds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文言文“四读”教学法之浅见
读写算(2019年7期)2019-08-07 10:02:42
他山 五律
宝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34
福寿双全(五律)
宝藏(2017年10期)2018-01-03 01:52:43
语言接触中的“洋泾浜”现象新议
文教资料(2017年35期)2017-09-25 05:45:52
向熹著《简明汉语史》(修订本)指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