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璐,李灵超
(肇庆学院 a.学工处;b.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1],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最基本要求,它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体育生活方式、坚持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等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掌握运动技能”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健全人格培养”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这3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新时期普通高校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也是轮滑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南.
体育课程最基本的目的是增进人体健康[2],因此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是轮滑选项课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它的具体要求是:一,通过锻炼,提高学生腿部长时间的支撑耐力;二,提高学生的协调和平衡能力;三,提高学生腰部、腹部、背部的肌肉力量.从范围上讲,这个目标的达成是针对全体大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体质健康的大学生.因此普通高校的轮滑教学必须能够体现出“全”“异”“续”的特点,即面向全体、有性别、个体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等.[1]因此,在轮滑项目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不能仅考虑一节体育课或几节体育课的问题,而是需要帮助每位学生每节课都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在课堂上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要通过留课外作业的形式督促他们完成教学目标;对于少数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存在的问题,要求他们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例如,在轮滑基本功练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因为腿部力量差,就会出现下蹲姿势高、时间短的情况,教师就让他们在课外轮滑练习中特别注意加强腿部力量的锻炼,最终在提高轮滑技能的同时又锻炼了腿部力量,从而也提高了他们身体的耐力和速度素质.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方面的练习中发现学生体能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利用提高技能带动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实现体质健康促进目标.
轮滑项目是属于技能项目,因此,传授运动技能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教育部早在21世纪之初就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艺术“2+1”的目标要求,即学生初中毕业时要能够掌握2项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3].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运动习惯和实现体育生活化角度出发,我们必须在轮滑选项课教学过程中,认真执行“运动技能掌握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掌握轮滑运动技能的重要性.轮滑运动具有以下健身功能:一,轮滑运动对身体的平衡能力、协调性和灵活性有益.身体的平衡和协调机能受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兴奋、抑制转换能力的制约,学生通过轮滑运动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使身体动作协调、灵活、柔软有力,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二,轮滑直道、弯道的滑行,对人体膝关节、踝关节的力量要求较高,因而关节的支撑能力特别是灵活性可以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三,当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轮滑运动后,轮滑运动可使学生全身得到锻炼,特别对全身的有氧运动能力有显著的增进作用,也对腰部、臀部、大腿、脚踝等部位的肌肉力量有提升作用.水平技术较高的学生,在通过合理的摆臂加强身体的平衡和提高滑行效果的过程中,其上肢甚至胸部肌肉都能得到锻炼.但目前能够掌握轮滑技术的大学生非常少,大多数学生在1学年的轮滑选项课结束之后,都因技术不高而放弃了轮滑运动.这是中国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学习了14年的体育,结果连一项运动技能都未能牢固掌握,这不仅是体育学科的悲哀,也是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无奈.因此,重新审视和正确认识运动技能掌握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只有在掌握运动技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体育运动才能够起到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载体”作用.因此,在轮滑选项课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完全掌握轮滑运动技能,以轮滑技能为媒介,让学生最终爱上体育运动,达到促进身体素质提高的目的.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统一.健全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地发展,并与社会相适应,为社会所接受而又能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的人格.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轮滑项目是持器械进行的运动项目,其练习方法要求下身蹲屈,上体与地面呈30度,这种身体姿势对学生的体能和技能要求较高.为了在滑行过程中保持身体姿势的稳定,学生要忍受身体上的不适,这样可以锻炼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从而使他们具有坚定的意志品质.
2.1.1确定轮滑选项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适宜性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达成密切相关.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要通过轮滑教学提升大学生身体的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为此,在准备活动中,我们围绕提高学生的柔韧性来安排练习内容,首先,以慢跑热身;其次,以头绕环、肩绕环、腰绕环练习上肢柔韧性,以正、侧踢腿练习提高大腿部后侧柔韧性;第三,结合提高柔韧性进行拉筋练习,拉筋的动作要缓慢而温和,千万不可猛压或急压.拉筋的目地,是利用肌肉肌腱的弹性及延伸,刺激肌肉神经及肌腱感受小体的神经讯息,而逐渐增加伸展的潜力及忍受力.从项目的本质特征分析,速度轮滑课程主要是要求大学生具备力量和力量耐力,特别是腰部、大腿的力量耐力、速度力量耐力和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因此在轮滑选项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轮滑项目的本质特征抓好大学生的腰部、大腿的力量耐力、速度耐力,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的练习.
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从第1节课陆地模仿中的速度轮滑基本姿势起,不断延长直道滑行中的单脚支撑时间来提高大学生的腿部力量耐力.二,从大学生逐渐掌握速度轮滑直道滑行技术开始,要求大多数能够掌握直道滑行技术的学生加大滑行距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速度耐力;对于轮滑技术比较差的学生,以增加练习的时间来提高速度耐力.三,利用提高轮滑技术水平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对于轮滑技术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多采用改进技术内容的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如在直道滑行中利用增加单脚滑行距离提高单脚支撑的时间,达到提高腿部力量的目的;也可以让学生每圈滑行固定时间,提高耐力从而提高心脏功能.四,依据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不断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具体方法是首先依据性别进行分组练习;其次依据所存在的共性差异进行分组练习,技能不好的学生还需要进行课外练习.
总之,在轮滑课教学方面,无论是准备活动,还是技能练习都要把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目标”科学地纳入技能教学内容之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实现轮滑课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
2.1.2轮滑选项课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有效的目标设置可以从多方面影响学生的表现,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生理水平、技能水平、心理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测定和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目标的设置既要具有挑战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最好设在学生需要经过较大努力才能够达到的水平,因为这种目标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促使其奋发努力,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轮滑直道左右单脚支撑滑行能力,即单脚支撑的距离练习时,教师可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对各阶段的动作规格提出具体的要求.第一阶段,学生需要通过练习身体重心左右脚移动,完成初步的单脚支撑任务;第二阶段,在单脚支撑的基础上,逐渐提高练习的动作速度和幅度,并增加左右脚支撑距离;第三阶段,通过增加上体重心移动幅度,逐渐使身体重心移动到一侧脚,另一侧脚在体侧抬起,并不断提高单脚支撑的距离.当多个阶段目标被逐个实现后,自然会促进长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最高一级为长期目标,最低一级是学生当前的能力或水平,中间各级代表阶段目标,难度逐级加大,以此引导学生实现最终目标.
2.1.3轮滑选项课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确定了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创造性地应用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轮滑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依据速度轮滑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大学生学习轮滑首先是要熟练掌握陆地模仿动作,具体教学内容是由基本姿势、直道滑行分解动作、完整直行和滑行动作等几部分组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基本姿势中,注意大小腿下蹲弯曲保持110度,上体前倾与地面成15度角.在直道滑行分解动作教学中,教师要提醒注意侧出脚与支撑脚保持平衡,支撑腿始终保持低姿势,不能上下起浮,教师要求学生体验支撑腿承担整个身体重量,学生必须保持鼻、膝、踝上下成一条线.其次是要求学生掌握单脚支撑能力.所谓单脚支撑能力是指学生穿轮滑鞋之后的直、弯道滑行能力.学生两脚左右开立身体下蹲,保持基本姿势,左脚用力蹬地,推动身体向右腿移动,学生要主动把重心移向右腿,保持低姿势移动.当移动结束再用力蹬右脚,推动身体向左腿移动,学生要主动把重心移向左腿,保持低姿势移动,如此反复.教师在此阶段教学中主要采取讲解和示范的教学方法.
再就是依据项目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速度轮滑的特点是在滑行中要求学生始终保持低姿势、身体重心左右移动,利用身体重量获得动力,熟练掌握左右脚单脚支撑能力,包括直道和弯道的单脚支撑能力.在此,教师可以利用器材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单脚支撑能力的辅助动作是学生两手扶住围栏成低姿势,两脚左右大距离开立,蹬左脚身体重心向右大幅度移动,重心压在右腿上,鼻、膝、踝上下成一条线,再蹬右脚向左侧移动,如此反复.
三是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实施分组教学,也可以针对学生学习和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因轮滑动作与学生的力量、耐力素质和协调能力有关,所以对于力量、耐力素质好的学生,在每个动作难度和时间上教师要严格要求,而对于力量、耐力素质差的学生教师要降低难度要求,比如身体姿势可高和练习时间可短.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未来走向社会能否继续参加体育运动,实现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决定因素是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程度.高校体育教学多以学生自主选择项目为主,学生选择课的主要原因是对项目的兴趣和对未知运动技能的探索,其主要目的是掌握项目运动技能.因此,我们认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应把提高大学生运动技能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在轮滑选项课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目标.
2.2.1强化教学重、难点
速度轮滑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学生是否采用标准的基本姿势,有节奏地左、右脚反复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左右移动,达到单脚支撑,并保持稳定和长距离的滑行.为实现轮滑运动技能掌握目标的达成,我们把基本姿势、重心移动、单脚支撑能力作为重、难点,并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强化.具体教学方法如下:一是从轮滑的陆地模仿基本姿势开始,教师就要对学生强调一定要保持低姿势反复练习,重、难点是大小腿必须保持110度和两手始终要摸到脚尖,使上体保持与地面15度的标准动作.二是在重心移动滑行的基本动作教学中,重、难点是左右腿通过蹬地推动身体重心移动到支撑腿上,我们要求学生必须两手摸到支撑腿的脚尖,从而实现低姿势、大幅度的身体重心移动.三是在单脚支撑能力的教学中,重、难点是在重心移动到支撑腿,鼻、膝、踝上下保持一条线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头向外侧移动20~30 cm,并促使非支撑腿在身体侧方抬起,完成单脚支撑的目标.为完成这个目标,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辅助练习,如学生两手扶住围栏,重心下降,把非支撑腿抬向左侧;然后在保持平衡的基础上,两手脱离围栏,练习右脚的单脚支撑能力.等这个能力提高之后,再做滑行中的单脚支撑练习.四是速度轮滑直道完整技能练习,大学生需要从摆臂、单脚支撑、重心移动到一侧脚抬起,再到后引、收腿等动作,每个动作要协调、连贯,动作幅度逐渐加大,特别是单脚支撑时间应该逐渐延长和重心移动幅度应该逐渐加大.
2.2.2科学合理地组织轮滑课堂教学
在轮滑教学中,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是促进学生轮滑运动技能提高的关键.首先,准备活动须与本次课技能学习相关.例如,本次课学习轮滑重心移动技能,那么在准备活动慢跑和柔韧性练习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陆地模仿练习,让学生体验重心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这样当学生穿上轮滑鞋之后,就能够知道自己应该练习的重点.其次,利用准备活动做一些辅助练习.例如,在学习轮滑直道完整滑行之前,利用将陆地模仿作为准备活动既可起到热身的作用又对学习轮滑直道技能的掌握具有促进作用.
2.2.3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
在速度轮滑1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第5周之后,经常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即运动技能突出的学生和运动技能差的学生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这种现象与性别无关,男女生中都会出现.为了达到全体学生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防止部分学生出现“打退堂鼓”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第1次课时教师就要把这种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对此现象有所了解,并认识到这是正常现象;二是教师要运用好课堂评价,促使运动技能掌握差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尽快提升技能水平;三是教师要多鼓励、激发技能差的学生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对于身体素质差和缺乏信心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多关注、多关心.在轮滑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要恰到好处,特别是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但需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指导如何纠正,更需要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大学生而言,肯定和表扬的作用要胜过否定和批评.
2.3.1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轮滑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12人,按技能强弱平均分配,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安排集体比赛.在单脚支撑比赛中,比赛胜负按照每个学生左右脚支撑的总距离评价.单脚支撑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帮助弱的学生提高技能水平,弱的学生可以为了团队的胜利而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这就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过程.在学生具有团队意识的基础上,我们再组织学生进行轮滑接力小组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2.3.2不畏困难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轮滑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但这些目标的达成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轮滑技术,再通过较长时间的练习以达到熟练的程度.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身体上的种种不适,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甚至有时会受伤.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顺利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就意味着在轮滑教学周期他们在课堂内外进行较长时间的练习.
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一个以轮滑为共同爱好的体育活动小组,引导他们在练习中相互鼓励督促,在技术上相互促进,自觉、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将所学的技能转变成习惯[4],形成正确的体育观.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体能—技能—兴趣之间的关系,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化习惯.“三位一体”教学目标体现了运动技能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达到了以技能带动体能,以体能促进技能的体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从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谈体育教学质量促进的策略[J].体育学刊,2014,21(4):93-97.
[2]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EB/OL].[2017-01-1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6/201001/80891.html.
[4]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