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静 吕慧 沈悦 乐诗文 王元昊 胡霞敏,2
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将日趋重要[1]。我国医药产业总体规模在国民经济36个行业中排行18~20位,属于中等水平,医药工业总值占我国GDP的2.9%~3.2%,医药行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2]。2010年9月,国务院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进而也成为各地政府扶持和努力做大做强的支柱产业,由此,我国医药行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处于一个上升期[3]。为推动区域医药产业的发展,2012年湖北省对医药产业布局进行了重点规划,发布了《湖北省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努力在全省打造七个医药产业基地。这些政策举措将极大推动省内相关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将推动了我省对医药人才的需求。蓬勃发展的医药产业对药学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开展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正当其时,意义重大;本文旨在探索建立适合我省省情、具有自身特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医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我校药学专业办学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面向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即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它是指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4];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即将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5]。这种模式在国外有多年的实践,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的最佳途径[6]。例如,德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了企业的义务:如果校企合作,企业必须负责学生的培训计划,提供培训费用,并给学生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再如,澳大利亚政府也出台了针对企业需求制定严格的培训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和认证框架;职业院校必须根据企业要求开展相应课程的教学活动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7]。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对校企合作办学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支持和保障。
我国于1997年7月确定“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产—学—研”合作教育一直被作为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形式加以推广,而在本科教学环节的教学环节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应用[8]。但自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9]。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使更多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抹去了大学生就业旧有的光环与特权,用人单位更加关注其实践能力的强弱和综合素质的高低。这一转变使得高校必须关注办学规模和结构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联系,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接轨,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相关专业的“产—学—研”教学模式开始了蓬勃发展[10]。
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是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各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历史经验表明,高等院校加强与相关产业企业结合,合作办学,“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是高校教育紧密结合社会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切实有效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11]。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办学基础,而社会服务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和落脚点。通过实行产学研结合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生产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产学研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是现实的必然,也是今后药学人才培养的方向。
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上手快,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传统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重知识、轻技能”,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动手能力较差,企业需花费巨资培训员工[12]。其次,高等院校现行的培养方案、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与现代医药行业需求脱节。比如,医药企业对熟悉国家药品研发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工作流程新药研发专员,熟悉电子商务的药品销售、管理等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存在巨大需求,而相关课程却开设较少[13]。要改变这种毕业生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就需要对传统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突破传统知识教学的框架,构建一种同时重视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的新的模式。因此,开展面向医药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很有必要。
武汉科技大学药学专业开办9年来,在与省内知名医药企业接触过程中,体会到了高等教育与产业互动的必要性。我校药学教育改革现行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将药学专业教育与医药企业的需求结合,采取“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既可提高毕业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提升办学水平,同时也会助推我省医药产业发展的水平。因此,开展面向医药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泛与医药企业接触,把握医药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与联合医药企业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其中需要研究的几个具体问题:
(1)基本培养目标对原有教学方案进行重新审订,调整不合适课程,但是应达到药学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
(2)加强实践教学增加企业实习、实训,企业文化学习等实践内容,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3)增开适应医药产业发展的课程新技术、新模式会影响、渗透都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对传统的医药销售就产生了较大影响,培养方案中应对这种变化有所体现。新的培养方案还应该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甚至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培养。
建立有一支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成功实施面向医药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
(1)“双师”的遴选:“双师型”队伍以高校教师为主,遴选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能力、善于沟通和组织协调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促进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14]。同时,聘请一批医药企业经验丰富,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客座教授为学生做定期学术讲座和指导实践教学。
(2)“双师”管理评价体系:调整现有的教师业绩考核体系,增加教师企业实践活动所占比重,将其与职称评定和晋升挂钩,鼓励和推动教师到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产业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外聘教师也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最终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
以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及手段,实现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
(1)教学效果:将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引入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加大实践环节在评分中的比重,以形成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的考核体制,并系统地将见习、实习和答辩成绩作为学生的重要考核指标,在一些课程中引入团队评分制。
(2)组织管理:共同建设“双主体的组织架构”,完善责任约束机制,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双方均应严格监控实施质量,保持密切联系,学校定期派人巡视,加强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3)反馈跟踪:将企业反馈和实习生/毕业生调查引入教学评估体系,通过收集企业和学生的反馈,以此指导教学和课程设置,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反馈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药学教育模式也正在发生改变。校企合作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大多都与医药企业有合作关系,特别是历史悠久、影响力强的高校。这些高校通过与医药企业、药检、药政等单位建立联系,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等合作,在践行药学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药学专业以培养具备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药物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药学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药学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深化拓展校企合作,有效整合利用医药行业和产业的育人资源,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优秀药学人才,为药学事业科学的发展汇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协同育人”改变了传统的药学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高校培养药学学生就业、医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为社会培养复合创新型、战略型、实用型人才,为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实现“产—教”无缝对接,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效果。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开办药学专业,发展迅速,培养的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在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面,初步尝试了与医药行业的相互合作,但是在产学研结合办学方面理论准备和实践活动还有待加强。因此,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应结合我省省情和医药产业发展需要;遵循加强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互动、合作办学的原则;针对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培养实用型医药产业人才为目标,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医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武汉科技大学药学专业办学水平的提高;助推湖北医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