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 王济 李玲孺 张妍 孙鹏程 王琦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治,可以引申为防止,还含有管理、控制、研究等含义。“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儿童健康需求和健康理念的不断提高,儿童医疗服务模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由基于经验的医疗模式转为基于循证与精准医学的个性化医疗模式;从过去单一由医院提供服务,转为医疗、公共卫生机构、健康相关机构合作,为儿童提供服务;从过去重视儿科疾病治疗,转为更加重视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1]。儿童医疗对疾病预防的重视体现了“治未病”思想,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融入儿童健康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儿童的患病风险和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2]。本文主要阐述“治未病”的思想在儿童医疗服务体系中的运用,并针对应用现状,对儿童“治未病”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早在《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就有关于“治未病”思想的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后世医家不断深入理解和丰富“治未病”理论,使得“治未病”思想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治未病”思想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人体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中医学非常强调重视天人相应,适应四时,道法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主张人们通过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运动、精神调摄等方法,来维护身体的阴阳平衡和健康状态[4]。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疾病的研究由“已病”人群到“未病”人群的扩展,从过去“治疗为主”生物医学模式的处理手段转变为现在的“防治相结合”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治未病”思想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定了我国未来15年要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健康中国倡导的是一种现代的健康生活方式,不仅是“治病”,更是“治未病”,“预防为主”正在成为健康新趋势[5]。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思想的核心理论,现代“治未病”理论,其内容可以理解为四个层面: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其运用可贯彻于人生命的全过程,包括疾病前、疾病中、康复期等各个阶段[6]。未病先防,即在平时就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的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正如《黄帝内经》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平素养生可防病于先。欲病早治是指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言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正如《金匮要略》记载:“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初愈的阶段,这时有复发或继发他病的可能。复发,指的是病虽初愈,但因调养不当,导致原有疾病重新发作,再次进入疾病状态。继发,是指病后初愈,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又感染邪气,而引发其他疾病。目前,中医治未病措施主要包括一般作息调养、养性调神、调摄饮食、体魄锻炼、中药药膳、针灸按摩、耳穴、中医膏方等多种方法[7]。
医疗服务就是医疗机构以病人和一定社会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学技术为基本服务手段,向社会提供能满足人们医疗保健需要,为人们带来实际利益的医疗产出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医疗产出主要包括医疗及其质量,它们能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使用价值的需要;非物质形态的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态度、承诺、医疗机构形象、公共声誉等,可以给病人带来附加利益和心理上的满足及信任感,具有象征价值,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8]。儿童医疗服务即服务对象为儿童,为儿童带来医疗产出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
而对无论是未患病的还是已经患病的儿童,通过“治未病”改善体质,进行早期干预,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小儿为“纯阳之体”,此“纯阳”是指小儿的生命活力犹如初生之旭阳,充满生机,小儿脏腑组织的修复能力较强,对药物的反应敏感,较成人易趋康复。所以儿童患病时,行医用药需分外谨慎,尽量少用药或者不用药,采取其他预防保健措施使儿童能尽快康复,此时“治未病”理论在“欲病早治”“既病防变”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冷暖不能自调,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且发病急,传变快。所以,儿童的保健康复要比成人更为重要,对儿童进行“治未病”的健康管理,能有效在疾病发生前或发生时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变[9]。在儿童医疗服务中践行治未病服务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是实现儿童健康的重要措施。
儿童健康教育是指以儿童的健康为中心,对家长及儿童进行健康理念、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的传播与指导。儿童健康教育可指导家长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合理喂养、体格锻炼、生长发育监测、疾病预防、心理卫生等。健康教育是中医治未病的核心和灵魂,是最重要的方法和首要环节,实行儿童健康教育,有力体现治未病理念对儿童健康的指导作用。广泛开展儿童健康教育,会使家长和儿童的健康素养极大提高,养生保健防病知识技能迅速普及,将有力提升治未病服务,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10]。
社区医院及其他公益性社会团体会组织专题性儿童健康教育,向家长普及儿童的疾病预防和保健。随着“互联网+”儿童医疗健康服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丰富了健康教育的受教模式,让家长“线上”即可接收到儿童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使得受益人群越来越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儿童健康教育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及时掌握儿童健康知识和科学育儿理念,从而树立正确预防疾病的观念[11]。
儿童医疗服务中对儿童疾病的筛查早诊体现了“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的理念。
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新的健康问题,使得儿童保健从关注婴幼儿生长发育向学龄期延伸,向早期预防成年病的发生延伸[1]。现在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重点,已经开始转向遗传代谢缺陷、先天性疾病等;对于易患某些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近视等)的高危儿童要进行及早筛查排查,尽早确诊,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以儿童近视为例,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儿童课业压力的增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用眼负荷过重,造成近视。据调查真正的遗传近视只占全部近视的5%,而95%的近视是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受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12]。可见近视是可以防治的,且以预防为主。近视的防治措施有:培养良好的视力卫生习惯、保证良好的视觉环境、注意饮食搭配和注重眼部保健。很多家长由于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没能及时发现孩子近视,导致孩子被发现时近视度数已经很高,使得孩子错过了早期的干预和治疗。而且由于12岁以下的儿童眼部发育尚不成熟,不排除假性近视的可能性。所以一定要及时检查确诊,时刻保护视力。以上可见,儿童近视的早筛和预防是“治未病”理念的典型体现,儿童应定期检查视力,视力下降时应及时到治疗,做到未病先防、己病防变。
疾病的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赋予“治未病”更深层次的含义。
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等越来越多。正气不足是这些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侵犯是其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二是防止病邪的侵袭。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可采用中药内服,未病先防、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注意养生,预防保健等措施[13]。
以过敏性鼻炎为例,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就是由于儿童自身抵抗力下降,从而不耐受环境的变化,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容易发生过敏。儿童的过敏性鼻炎大多有季节性特点,可以在疾病发作前治疗,从而达到“防”的目的,疾病前的治疗可以达到减轻疾病程度、缩短病程,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平时应注意保养身体、提升正气,可以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治未病”可有效改善患儿体质,提高免疫功能,减少发病。尤其儿科诊所和儿童保健科,更侧重于儿童健康管理、个性化诊疗和保健服务,在治疗疾病时以预防为主,做到有病及时诊治。
中医“治未病”思想不但与医学发展方向一致,而且儿童疾病的预防为解决当前儿科医疗资源紧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虽然我国“治未病”思想起源早,但是在儿童医疗体系中的落实还不完善,以下我给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虽然现在线上已经存在了很多医院、诊所、医生、其他团体或个人等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推送一些儿童健康教育常识,但是相关的推送,有时为博噱头,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有待商榷;而且,普及的儿童健康教育内容不系统、不全面,杂乱无章。在线下,虽然一些医院、诊所会进行一些儿童健康教育等普及活动,但活动较少,宣传不到位。所以针对现行的混乱管理情况,亟需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平台标准化建设,制定适合儿童健康教育普及的统一规范,加大对平台的监督和管理,对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做出更高的要求。
儿童医生短缺是“治未病”理论在儿童医疗服务体系中发展的巨大阻碍,需要加大儿科保健医生团队建设,特别要加强中医儿科医生建设,人才的建设是儿童健康行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儿童“治未病”领域人才,才能更好的推进预防医学在儿科领域的发展,防病于未然。
中医在儿童预防保健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冬病夏治、推拿、按摩、针灸、耳穴、中医膏方等都是中医特有的保健优势。很多儿科医生,特别是西医儿科大夫并不具有预防保健服务技能,所以需要举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操作培训班,以提高预防保健人员的技术水平与预防保健知识,提高中医技术、检验技术、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能力。
从根本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特别是对于儿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极易生病,但对药物又异常敏感,所以在儿童医疗服务体系中开展“预防为主”的治未病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预防为主的“治未病”服务模式不仅有利于儿童健康管理,而且能节约儿童医疗资源,缓解儿童看病难的矛盾,需要大力推广和进一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