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屡”与“频频”的语体分化*

2018-02-09 11:40:49
关键词:语体句法现代汉语

朱 庆 洪

(1.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10;2.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一、引 言

一般认为,“屡屡”“频频”都表示“屡次、次数多”,其基式副词分别为“屡”和“频”。前人研究成果主要见于张斌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和《现代汉语描写语法》(商务印书馆,2010年)、《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王力的《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罗竹风的《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等工具书。学界一致认为“频”在语言史上既有形容词性质,又有副词性质,副词“频”由形容词语法化而成。“屡”和“频”的语义搭配及语法结构很清晰,不易混淆。比较难区别的是重叠式“屡屡”和“频频”,本文打算主要从语体视角研究它们在语法、语义上的异同。语料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陕西师范大学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及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词汇历时检索系统。

二、语义与语法

(一)语义内涵

语义搭配方面,二者均可与褒义、贬义及中性词语共现,不存在根本性差异。

1.共通之处

目前学界认为,“屡屡”和“频频”都表示“多次地、次数多”。初看确实如此,二者在大量动词性结构之前可以互换,命题意义基本不变。如:

(4)然而实施减产刚过半月,国际油价却止升反跌,难道欧佩克的招数到了2002年就不灵了?(新华社《新闻报道》2002年1月)

例(1)(2)中的“屡屡”与“频频”若互换,对命题意义无实质性影响;例(3)(4)中二者还对举共现,说明它们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具有同义关系。

2.语义差异

深入考察后可发现,“屡屡”表示事件多次发生;“频频”的语义其实涵盖了“多次”,具体表示事件的发生“短时高频”。语义上的客观差异,影响了它们的组合规律及使用。

第一,“频频”能与身体动作动词组合[1],如“点头、举杯、招手、挥手、露面、颔首、按动快门、握手、顾盼、回眸、招呼、竖起大拇指、摆手、撇嘴、致意”等。CCL语料库中,未见上述身体动作动词与“屡屡”共现,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屡屡”也极少与身体动作动词搭配,仅约10例。原因在于身体动作行为如果在短时间内高频发生,便与“频频”构成和谐的语义匹配。追溯起来,“频”的本义便表身体动作“皱眉”[2]312,抽象化后引申为“频繁”[3]1647,再进一步虚化为“屡次、连续”[2]312[3]1647及“短时高频”。由身体动作“皱眉”虚化成频率副词,修饰短时高频的身体动作,这在认知上较好理解。

第二,篇章语义有时必须突显“事件的发生短时高频”,此时不能换成“屡屡”。如:

(5)近20年来,攀岩运动在北美地区成为时尚,攀岩爱好者闯入以往罕有人类涉足的悬崖峭壁。(新华社《新闻报道》2002年4月)

(6)APEC会议以前,上海科技馆默默无闻,的士司机常常找不着来电询问。(新华社《新闻报道》2002年4月)

例(5)中,攀岩爱好者“频频”闯入以往的人类禁区才能说明攀岩运动确实成为“时尚”了;例(6)中,连的士司机都“频频”询问,才能说明上海科技馆确实“默默无闻”;例(7)中,没有日本当局的“频频”干预,美元对日元比价不可能重回1比108线以上。在这些语境里,“频频”是吻合篇章语义的逻辑选择。

(二)句法分布

1.相同之处

“屡屡”与“频频”通常都位于双音节以上的动词性结构之前做状语,限定、说明事件或动作的频率。这种句法位置关系反映了频率副词的典型功能,是无标记模式。

2.相异之处

“频频”的语法功能比“屡屡”活跃,动词性结构甚至名词性结构位于“频频”之前的有标记模式常可见到,“屡屡”则一般没有这些有标记模式。如:

(9)俄罗斯族人是粗犷、勤劳、智慧的,也是爱酒的,欢宴时,大家,相碰热烈。(《人民日报》1995年4月)

(10)龙舟竞渡源于中国,现已遍及亚、欧、美、澳四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传统赛事。(《人民日报》1994年第1季度)

例(11)中的“哑炮频频”与“屡屡失误”形成了鲜明对照,充分表明“频频”的句法功能更活跃,CCL的此类语料有286例①有的组合出现的次数不止一次,如“举杯频频”在语料库中出现了7次,“失误频频”出现了158次。,包括90个动词性结构和名词性结构。CCL中基本未找到“屡屡”后置于动词性或名词性结构的合法用例,所见个别例句实际上不合语法或者极其边缘化。即:

(12)福格茨在第十届足球欧锦赛中,在本队伤员屡屡、强手如林的情况下,率领全队团结一致,顽强奋斗,过关斩将……(《人民日报》1996年8月)

(13)甄惠敏跟着马三立福没有享上,罪倒受了不少,不仅生活困苦,而且,伴着马三立走过了半个世纪不寻常的日子……(新华社《新闻报道》2003年2月)

穷尽性统计②本研究剔除了CCL的网络语料,因其来源标注不够明确,无法确认部分语料的语体类型。后文同此。结果表明,“频频”后置于动词性或名词性结构的语料约为其总量的5.55%,这一超常组合引人注目,“频频”的句法功能已与我们的语感有所不同。一般认为“频频”是频率副词,前置于动词性结构为其句法常态。而上述超常组合带来了三个问题:“频频”为何后置于动词性结构?为何与名词性结构搭配且位置居后?为何“频频”演变出了这类组合而“屡屡”却没有?

(三)语体分化

关于现代汉语副词的语体分化,初步研究已经开始③参见朱庆洪《恒常义时间副词的语体分化》,《当代修辞学》,2017年第4期,第87-95页。。

1.相同之处

基于CCL的穷尽性统计显示,“屡屡”与“频频”在实用正式书面语体中的分化率极高,分别为79.24%与81.51%④81.51%是状中型偏正结构中的频率副词“频频”的语体分化率,因后文将阐述非状语位置的“频频”实际上是状态形容词。;二者也都常用于实用正式语体的次类——新闻报道语体,分化率分别为40.72%与44.26%①44.26%也专指状中型偏正结构中的频率副词“频频”。。运用卡方检验中的独立性检验,二者在实用正式语体中的统计结果为x2=4.710,df=1,p<0.03;二者在实用正式语体之次类——新闻报道语体中的统计结果为x2=7.263,df=1,p<0.007,即二者在上述语体中的分化基本相同,没有显著差异。

作为典型的实用正式语体词,它们都较少用于科学典雅语体和艺术正式语体,基本不用于日常交谈语体、事务交谈语体和正式独白语体②综合现有语体分类成果,我们把语体类型的第一层次调整为六类。分别是:(1)日常交谈语体,主要是CCL中的北京话录音材料;(2)事务交谈语体,包含电视谈话节目、讨论、座谈会、会议发言等;(3)正式独白语体,包含解说词、演讲、讲坛节目等;(4)艺术正式语体,含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曲艺等;(5)实用正式语体,含应用文书、产品说明书、菜谱、药方、大众读物等;(6)科学典雅语体,含法律法规、学术论文等。在语体的正式度阶列上,上述(1)到(6)是递升的连续统。。

2.相异之处

“屡屡”与状位“频频”在CCL中的使用频次分别为2009与4867,后者是前者的2.42倍。另外,尽管二者用于艺术正式语体及科学典雅语体的频率都较低,分别为13.84%、17.67%和6.47%、0.62%,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差异仍是显著的,统计 数 据 分 别 为 x2=15.121,df=1,p<0.001;x2=214.449,df=1,p<0.001,即“频频”在艺术正式语体中的分化相对更显著,“屡屡”在科学典雅语体中的分化相对更显著。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实用正式语体的次类——医药类操作性语体中有52例“频频”,2例“屡屡”。“频频”处于状语位置有37例,处于谓语位置有15例。如:

(14)自诉右上腹疼痛四、五年,经常反复发作,痛时有火灼感,。(《历代古方验案按》)

可见,医药类操作性语体基本上只用“频频”。从语料来看,“频频”既与动词性词语“嗳气、咳嗽”等搭配,也与名词性词语“呃声、便次”等共现;既可置于动词性词语前后,也可置于名词性词语之后,这种句法分布与典型副词迥异。

三、“频频”的有标记分布及其语体倾向性解释

“屡屡”的句法表现很稳定,一般为“屡屡+VP”,不与名词性成分共现,反映了副词的典型特征,说明“屡屡”是原型频率副词。相形之下,“频频”则活跃得多,增加了两类有标记结构——“VP+频频”和“NP+频频”。

(一)VP+频频

先看语料:

(20)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想到此又怎不令人心绪丧颓,?(《读者》合订本)

“VP+频频”在CCL语料库的频次为201,VP有34个,基本上是双音节。譬如体育新闻报道中“频频犯规”有17例,“犯规频频”有6例;“频频失误”有80例,“失误频频”有154例。“VP+频频”主要用于新闻报道及报刊,而且呈现出逐渐扩展的趋势。现代汉语中的“VP+频频”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历史上,最早可见的表示“频繁、次数多”的形容词“频”如下:

(24)列子曰:“汝何去来之频?”(六朝·列御寇《列子·黄帝》)

CCL中,“频频”最早见于初唐的《唐文拾遗》和《游仙窟》,有3例。至五代的《敦煌变文》和《祖堂集》,用例有所增加,有8例,说明隋唐五代是副词“频频”形成的主要时期。如:

看来,唐初“频频+VP”是常态,“VP+频频”始于五代,这种形态变化是有其语用价值的,“频频”处于“缓步频频、喘息频频”等四音节韵律结构的尾部,尾部重音位置使得“频频”的语义更加凸显。“VP+频频”既已存于中古,自然对后世的语言使用有所影响。

至于“屡屡”,CCL中最早见于六朝,只1例,唐诗中有2例,北宋有2例,明代起出现大量“屡屡+VP”,约占其古代语料的97.8%,如:

这些情况说明“屡屡”的句法功能在历史上便没有“频频”活跃。历史上“VP+屡屡”极少,CCL有3例,如例(33);“NP+屡屡”也极少,CCL有3例,如例(3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的“VP+屡屡”亦仅8例,频次远远低于“VP+频频”。这些数据表明“VP/NP+屡屡”在历史上未能产生影响,由此大约可解释现代汉语中为何没有“VP+屡屡”。

(二)NP+频频

“NP+频频”宋代以降偶见,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有十余例,如:

(36)卿以公师之官,将相之位,统临四路,屏捍一方。寄重任隆,群臣莫比。虽罹疢疾,冀即有瘳。而,来以病告。宗工元老,视遇有加,恩礼之间,然何敢薄?(宋·王安石《王安石集》)

到了当代,频次显著增加。NP主要为蕴含时间过程义的双音节,如“故障、事故、险局、险情、灾祸、乱象、错误、警钟、红牌、疾病、书信、电话、动作、活动、动乱、风波、战事、盛事、演事、喜事、赛事、地震、余震、暴雨、大雪、攻势、捷报、亮点、成果、会议、呵欠”等;也有四音节的定中型NP,如“枪击事件、交际活动、低级错误、越洋电话、政治动乱、改革动作、国际赛事、无谓失误”等。如:

(41)而主队显然思想压力过重,队员不够兴奋,出手信心不足且,将第一节以16:25拱手相让。(新华社《新闻报道》2002年1月)

CCL中有56个名词性结构85频次的“NP+频频”,虽只占总量的1.7%,但因其频现于报刊,社会影响不可小觑。出现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当代,“NP+频频”主要用于实用正式语体中的新闻报道及报刊,语体驱动应为首要动因。具体的形成步骤大致有二,首先,新闻报道、日报等往往追求新颖表达,凸显表达效果以吸引读者关注,于是语用上追求创新;其次,创新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通过借鉴“VP+频频”类推出“NP+频频”。尤其是在新闻标题里,“NP/VP+频频”能取得更理想的交际效果。如:

就用于标题的频次而言,“NP/VP+频频”是“频频+VP”的4倍,可见前者因语用效果突出而更受青睐。在例(42)的正文中,作者选用了“频频+VP”,即:

从语体学角度考察语料,我们进一步推断,实用正式语体中的药方、新闻报道及报刊等语言材料中实际上有两个语义相同、词性不同的“频频”,一为“频频1+VP”中的频率副词“频频1”;二为“VP/NP+频频2”中的状态形容词“频频2”。

“频频2”不属于陆俭明所指的副词独用做谓语①参见陆俭明《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2期第33-37页。。情态副词、否定副词等单独做谓语时,或者用于对话②参见陆俭明《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2期第34页。,或者用于叙述③参见罗耀华《现代汉语副词性非主谓句研究——副词成句问题探索》,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页。,它们后面原有的主要谓词性成分都省略了。而“频频2”一般只用于实用正式语体中的叙述体,“VP+频频2”之后无法补出其它谓词性成分,“NP+频频2”之后一般也不必补出其它成份。

“频频2”的出现,可能与重新理解(recomprehend)有关。储泽祥、王寅指出,“‘重新理解’是把语言单位历史上的X意义理解成当代的Y意义”,“是由于普通人(不包括专业人员)对某个语言形式历史意义、用法的不了解或遗忘而造成的一种‘普遍误解’,是同一个语言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结果不同的一个反映。”[4]“频”最早有形容词词性,其早期引申义有“频繁、次数多”。历史上,“频”为形容词的义项极少使用,一般只用于“尿频”这一组合。现代汉语中仍有形容词“频”,用例也极少。如:

非状位“频频”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也不鲜见,约96例,主要与动词性词语共现,如:

(50)凡亲友有以贫乏来告借者,亦不得已也,不若随我力量少资助之为是。盖借则甚易,还则甚难,怨由是起。(清·钱泳《履园丛话》)

但是基于重新理解,“频”的形容词义项被普通大众遗忘,其副词义项被大大凸显,于是“频频”也通常只被看做副词。

“频频2”由副词渐变为状态形容词,符合Muriel Norde关于去语法化的定义,“去语法化是某个语法要素在特定语境中于不止一个层面(语义、形态、句法或语音)上获得自主性或语义内质的综合演变。”[5]医药类操作性语体、新闻报道语体及报刊中,“频频2”做谓语,比“频频1”增加了自主性(autonomy)。这一去语法化演变近三、四十年来逐渐显著起来,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词汇历时检索系统,1946年到2015年的人民日报或贵州日报中,88.68%的“频频2”见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④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词汇历时检索系统中,“频频2”共212例,其中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语料有188例。,大致可以说,当代实用正式语体中的新闻报道、报刊等导致“频频2”的频次增加了。

(三)“频频”的特殊语体倾向性

前文已述,医药类操作性语体用“频频”而基本不用“屡屡”。CCL关于药方的古代语料有1例“频频+VP”,2例“VP+频频”,无“屡屡”的用例。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的药方类语料中,“频频+VP”约百余例,“VP+频频”16例,基本亦无“屡屡”的用例。如:

“频频+VP”用于医药类操作性语体古已有之,这应与“频频”的“短时高频”义有关。药方的功能在于描述病情并指引用药步骤,其中的动词性词语多为短时高频的身体动作,于是“频频”的语义与医药类操作性语体的功能之间形成了匹配关系。

四、结 语

总体而言,“屡屡”是现代汉语频率副词的典型成员,其句法组合非常稳定。“频频”则重新利用了古代形容词“频”的语义,在句法组合上发展出更多格式,说明“频频”作为频率副词具有非典型性。医药类操作性语体之所以常用“频频”,是其语体功能与“频频”表“短时高频”的语义相匹配的结果。使用“NP+频频”的主要原因是新闻报道语体的驱动,次要原因是基于“VP+频频”的类推。“屡屡”与“频频”的这种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语言材料进入类型化语境后因语体功能而分化①参见曾毅平《语言材料的语体分化论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34页。。

猜你喜欢
语体句法现代汉语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中华诗词(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句法二题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中国修辞(2016年0期)2016-03-20 05:54:34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长江学术(2016年4期)2016-03-11 15:11:30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中国修辞(2015年0期)2015-02-01 07: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