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伟,朴正国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广州口腔病研究所·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510140)
我国各医学院校的传统医学教育均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即三段式医学课程模式,划分为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使人体系统完整的医学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导致部分授课内容交叉重叠,学科间缺乏有机联系,同一个器官系统和相关疾病的知识需要在1- 2年的时间跨度在不同学科学习,使知识严重脱节[2]。在工作岗位中一名真正的医生接触的是患者,而不是单一的疾病,不仅需要拥有综合分析能力,且能在日益更新的医学发展环境中具备终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分析态度,因此,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急需创新改革,将医学生培养成社会实用性人才。
整合课程(integration curriculum)是把原来具有内在联系但又自成体系的内容重新整合在一起,打破学科和传统知识框架的壁垒,将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与合并,使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其综合优势[3]。即通过科目的整合、科际的整合实现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优化与重组。随着医学技术及医疗模式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趋于综合化和社会化,医学教学改革中萌生了整合课程的理念,促使了医学教育更重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化。继20世纪中期之后欧美等国家逐渐推出医学整合课程之后,20世纪末期我国医学改革逐步引进了医学课程整合理念。
1.整合课程在国外医学教育中的发展。
整合课程起于1952年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及1969 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建立了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模式[4]。哈佛大学医学院自1985年起采取“新途径”课程计划,充分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和“基于问题的学习”两种模式,形成“以问题为基础的混合型模式”,加州大学2001年起正式实施“以病例为基础”的整合课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2009年起实施“Genes to Society”课程,鼓励学生在一个更大的整合系统内,包括社会,文化,心理和环境变量来探索病人健康的属性;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巴兹伦敦医学与牙科学院也在2007年构建了整合课程体系[5]。这种新的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知识构架,避免不同学科间递进时学时的低效重复,有助于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专业知识[6- 8],同时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广泛应用到PBL、TBL、CBL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鼓励医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和主动学习,学生认为可以更多的参与、合作和讨论,接受即时反馈利于知识消化,培养其作为未来卓越医师所必须具备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9]。
2.整合课程在国内医学教育中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很多医学院陆续进行医学整合课程的实践,推进教学改革。中国医科大借鉴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课程改革经验,建立了9门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北京大学医学部则为基础医学形态与机能课程的分别融合,临床课程自身融合,并使基础科学、临床科学与学术研究紧密交织。浙大医学院把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和基础医学教程各论。四川大学医学院于2009年度起在八年制专业正式进行基于人文素养、医师职业素养、公共卫生职业能力及科研训练的纵向整合“临床医学导论模块”以及基于器官系统的横向整合模块[10]。自2003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参照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的课程实施基础与临床融通的系统课程整合,设置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主线,淡化学科,融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为一体”的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黄敏等[11]认为通过开展基础医学多学科整合课程改革创新,构建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课程,实现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虽然各所医学院校具体整合的模式、理念不同,但实践证明整合课程对于医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整合课程模式成为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3.口腔颌面外科学实施整合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国内传统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缺乏有机连接,出现严重脱节,学生在学习临床知识之前对医疗实践缺少感性的认识。
为了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提早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知,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认识到设置临床前期课程的重要性[12]。然而,在目前的一些高校整合课程模式中,知识分离和遗漏的情况常有发生[13]。为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我院提出口腔医学教育整合课程的创新改革。其中口腔颌面外科学与口腔医学中其他分支学科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相似性在于口腔颌面外科学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独立、与其他临床学科有别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差异性在于口腔颌面外科学原本归属于临床外科,全身各器官的系统性评价对于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因此,学习口腔颌面外科学必须以内科学、外科学及诊断学为基础,也包括耳鼻喉科学、皮肤性病学、传染病学等交叉学科为辅,同时与口腔医学内其他学科结合。在医学基础课和口腔专业基础课方面,加强医学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融合与渗透[14];减少重复性的公共基础课程,提早加入口腔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及早接触专业内容,培养专业兴趣,后期对应增加专业课程及实践操作课时。
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必然有其优缺点,课程整合也可能存在一定弊端。如以器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偏重于运用,该模式培养下的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较强,可能会忽视对知识的创造性培养[15]。其次,在整合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专业课程的分配管理存在制约因素,课程顶层设计需打破院系、专业、学科壁垒,对组织机构进行科学整合。第三,推动整合课程实施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学管理决策者和教师团队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四,整合课程跳出统编教材和大纲,没有统一评价标准,新的课程改革在一段较长的实施周期才能体现效果,课程评价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
目前国内尚无口腔医学课程整合改革的研究先例,口腔医学乃至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教学改革机会与挑战共存。鉴于整合课程本身的结构特点与运行规律,教学管理也需要相应的改变,与之适应、配套,才能保障口腔医学整合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运行[16]。口腔医学院及各教研室将进行课程整合排课,以内科学、外科学及诊断学为基础,交叉学科为辅,同时与口腔医学其他学科结合;建立整合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培训;教学模式及考核模式多样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学期末总结性评价改为课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及学生分别自评及互评,多方面评估授课效果,继而做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希望通过整合课程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整体思维和综合临床能力,注重创新型思维的启发,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口腔医学专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