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九翠,朱向明,史良会,余小文,凤 焱,黄 鹤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1)
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阶段,更是培养具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性医学应用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而承担临床教学工作的临床教师则是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主力军。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能力强的临床教师队伍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目标的保证。为此,我们在分析临床教师队伍现状的基础上,竭力构建多层面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旨在全面提高临床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1.临床教师角色多,压力大。临床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承担着多重角色,他们往往是临床工作的骨干,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又是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有的甚至还承担繁琐的管理任务。医疗、教学、科研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不仅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要承担经营创收的任务,同时面临来自医院内部和社会两方面的压力。工作时间长且不稳定,压力大,教学任务多是在临床工作之余完成,容易造成职业倦怠[1]。
2.临床教师对教学工作了解和探讨不多,对教学规律认识不足[2]。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师与一般教师工作经历不同,从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教学工作了解和探讨不多,对教学规律认识不足,临床经验、医疗水平也参差不齐,受学历和各种条件的限制,知识的更新不够,有的医生只重视临床操作和技术,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欠缺,从临床医师转换到教师的角色中对临床教学规律不熟悉,全靠自我摸索、体会,学习和提高的速度较慢。
3.附属医院尚未健全教学激励机制,临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够[3]。高校附属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临床医疗服务,临床工作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教学工作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造成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大多存在重临床、轻教学的思想,把教学看作是额外负担,出现应付教学的不良倾向。在以职称评定为主要方式的评价体系的催化下,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严重偏向临床和科研,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
4.临床教师人文素质缺陷[4]。医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社会人文教育甚少,工作后又面对如此高发的医患纠纷和不良的执业环境,自身的人文感受缺乏;其次,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人文项目严重不足,个别医务人员不重视自身学习和提高、职业精神缺失;再之,在医患纠纷日益增多、个别患者滥用诉权和司法“二元化”的今天,临床教师关注自身执业安全,忽视了与患者及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换位思考的意识比较淡漠。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临床教学质量,阻碍了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进程,因此,以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主旨,多层面临床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1.住院医师阶段。 临床教师来源于医学院校,在校学习阶段掌握了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作为临床教师则普遍缺乏师范生的基本素养及教学技能。(1)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和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使青年教师掌握从事教学必备的条件性知识;对青年教师进行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培训,使他们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尽早适应教学岗位;培养青年教师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守护生命的人文关怀精神及人际沟通、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情绪稳控等人文关怀能力,增强临床教师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责任。(2)基本教学技能培训。对青年教师进行基本的教学技能培训,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从备课、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板书要求、教学方法和艺术、上课注意事项等方面着手,使青年教师尽快做好角色转换,逐步提高教学技能。(3)培训方式。采用专题讲座、集中授课、观摩示范课、研讨会、教学竞赛等形式落实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青年教师具备良好教学素养,并掌握一定教学技能,达到“能上课”的水平。
2.主治医师阶段。 通过对住院医师阶段临床教师的培养,临床老师们已具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技能,他们有能力、有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争取达到“上好课”的水平。(1)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教学设计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预先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等的创造性活动,而教学设计能力就是使得教师能有效完成教学设计的一系列个人特征,如知识、技能、情感、动机、自我概念等[5]。 以教学结构合理(既有教师讲授的时间,又有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学容量饱满、学生学习轻松为目标培养临床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引导临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解读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创新,同时根据医学生的特点及从业性质,在偏重知识传授设计的同时,强调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想品德的设计;为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注重课内知识设计的同时,不可忽视课外知识设计,联系临床实践,剖析临床实例,提高讲授效果。(2)教学组织能力培养。教学组织能力是指教师在安排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媒介和渠道有效地组织教学的能力,它包括语言组织能力、多媒体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科研成果的能力。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设计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亦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3)教学认知能力培养。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的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对学生学习准备性与个性特点的了解判断能力等。在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准备的水平,影响到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4)个体化培养。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临床教师培训需求调查,倾听他们的心声,采纳他们的中肯意见和良好建议,从临床教师的角度组织和设计培训活动,进行个体化培养,满足临床教师的不同需求。(5)培养方式。采用“导师制”、集体备课及集中培训等方式逐步培养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
3.副主任/主任医师阶段。 副主任/主任医师阶段的临床教师已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故引导他们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改革,开拓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并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是此阶段临床教师的培训要点。(1)教学研究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一些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2)教学监控能力培养。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实质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3)培养方式。临床教师通过自学、参加讲座等方式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批判性反思、与同事和学生座谈的方式,进行自身教学的监控。
为评价不同层次临床教师培养模式构建后的实施效果,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学专家课堂督查、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临床教师技能竞赛等途径进行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估。
1.问卷调查。定期、不定期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并分析反馈。
2.教学督导。对首次承担教学任务或讲师职称以下的青年教师以及新开设课程的授课教师实行教学督导全覆盖。
3.教学竞赛。每年定期举办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及临床教师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使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根据不同层次临床教师的特点,施以不同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坚持长期、发展的原则,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逐步加强临床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培养,最终将建设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专业知识强硬、熟练运用教学规律、不断创新进取的能胜任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临床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