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娜 张鹏鹏
(1 山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2 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山西 太原 030024)
柴胡理中汤是门九章教授多年临床实践而总结的经验方,与小柴胡汤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白术、茯苓、片姜黄组成,针对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而设,主治脾虚湿盛,肝胃不和之证,应用范围广泛,几乎涵盖了临床各科。笔者在临床中用于治疗失眠症有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赵某,女,59岁,农民,2018年3月17日初诊。患者1年前因“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1天”于我院就诊,经核磁检查诊断为“急性期脑梗死”,给予对症治疗3周后好转出院。患者出院后,继续行包括药物治疗在内的二级预防及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半年前,患者逐渐开始夜间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每日夜间入睡时间3~4 h,多梦,无原因的自行哭笑,白天精神萎靡,急躁易怒,纳差,口干,舌红、有瘀点、苔厚腻,脉弦细。查体:神清语利,左侧肌力正常,右侧肌力4+级。西医诊断:脑梗死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胆胃不和。治宜和胃利胆,方用柴胡理中汤加减治疗。处方:柴胡6 g,黄芩6 g,姜半夏9 g,党参9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片姜黄6 g,远志6 g,夏枯草15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夜间入睡可,睡眠时间仍然维持在3~4 h,多梦,乏力,纳差,舌红,苔腻,脉弦细。处方:柴胡6 g,黄芩6 g,姜半夏9 g,党参9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片姜黄6 g,远志6 g,怀牛膝10 g,夏枯草20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精神可,纳可,夜间睡眠时间5~6 h,睡眠质量尚可,仍有轻度焦虑易怒,舌红,苔腻,脉细。嘱二诊方再服7剂。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失眠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伴随症[1],发病率较高,却易被忽视,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不仅妨碍神经功能恢复,还会诱发脑卒中的再发生。中医来说,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气血衰少是致病之本,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人之寤寐由心神所控,气血为滋养心神的物质基础,可见中风和不寐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在治疗上有殊途同归之意。柴胡理中汤针对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肝胃不和引起的诸证均可治疗,尤其是本案半夏、夏枯草的相伍顺应了天地间阴阳盛衰的自然规律,暗合了人体营卫循行的节律,正如 《医学秘旨》记载: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焦某,男,57岁,农民。2017年10月12日初诊。2年前在我院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后转诊当地县医院规律血液透析1年余。3月前,患者开始出现夜间入睡困难,甚至彻夜不眠,且睡后易惊醒,多梦,白天精神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口苦,干呕,皮肤瘙痒,双下肢及双足稍肿,按压(+),大便稀溏,小便频数,有泡沫,舌质淡、苔腻,脉沉弱。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心脾两虚,肝胃不和。治宜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用柴胡理中汤加减治疗。处方:柴胡6 g,黄芩6 g,姜半夏9 g,党参9 g,生白术15 g,茯苓15 g,桂枝9 g,片姜黄6 g,炙甘草6 g,生姜3片,红枣4枚。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服用上方后精神和食欲好转,仍觉乏力,口苦,夜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舌淡苔白,脉细弱。处方:柴胡6 g,黄芩6 g,姜半夏9 g,党参9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桂枝9 g,片姜黄6 g,远志6 g,牛膝6 g,炙甘草6 g,生姜3片,红枣4枚。14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三诊:患者精神可,心悸,入睡时间约10分钟,夜间可入睡4小时左右,双下肢未见水肿,大便成形,每日2~3次,夜尿多,舌淡苔白,脉细。处方:柴胡6 g,黄芩6 g,姜半夏9 g,党参9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片姜黄6 g,远志6 g,牛膝6 g,炙甘草6 g,生姜3片,红枣4枚。14剂,水煎,每两日1剂,每日晚饭前温服。电话随访半年睡眠可,目前仍在规律透析中。
按:血液透析患者经过长时间的透析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到患者血压、心理负担、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西医研究表明失眠的原因与患者微炎症状态[2]有关。中医认为失眠病位在心,但涉及多个脏腑,血液透析患者血离经脉,日久则耗伤元气精血,波及脾胃而影响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功能,一方面不能正常化生血液,心血虚,心失所养;另一方面湿邪内生,若加之情志不畅,肝气犯胃,则脾虚湿盛,肝胃不和而失眠。故用柴胡理中汤健脾和胃,养心安神,一诊时双下肢水肿,大便稀溏,脉沉细,用桂枝意在温阳;二诊时用远志、牛膝相伍增强安神之力;三诊时阳气渐复,改为每两日一剂,每日晚饭前温服,目的是既要依靠患者自身机能的恢复来扶正抗邪,又可以减轻慢性病患者长期服药的痛苦,保证能够坚持服药,具有实用性。
刘某,女,51岁,教师。2017年11月3日初诊。主诉:颜面红斑3年余,加重伴失眠半年。患者于3年前开始出现面部红斑,自觉灼热紧绷,瘙痒,平时口服左西替利嗪片和外用炉甘石洗剂治疗,病情反复。近半年来,患者因工作压力大面部红斑面积扩大,出现皮损,伴有乏力、纳差,胸憋痛、心悸、烦躁、失眠,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腻,脉细数。当地医院以“更年期病”给予疏肝解郁治疗,效果欠佳。山西省人民医院行动态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未见双肺及心脏的器质性病变。曾口服艾司唑仑、黛力新治疗,因畏惧药物副作用而自行停药。西医诊断:颜面部皮炎,心血管神经症。中医诊断:瘾疹,气阴两虚、痰湿瘀阻。治宜健脾养阴、燥湿化痰。给予芪元汤和柴胡理中汤两方加减治疗,交替服用。第一方:黄芪30 g,玄参15 g,金银花15 g,当归12 g,丹参18 g,防风10 g,夏枯草20 g,浙贝母9 g,甘草6 g;第二方:柴胡6 g,党参9 g,姜半夏9 g,黄芩6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片姜黄6 g,淡豆豉9 g,栀子6 g,炙甘草6 g,生姜3片,红枣4枚。两方各6剂,水煎,每日1剂,轮流交替温服。
二诊:患者面部红斑及皮损面积减小,瘙痒缓解,面部紧绷灼热感未缓解,未诉胸憋痛,纳可,睡眠未见明显改善,焦虑,夜间仍有多梦,舌淡苔白腻,脉细。第一方:黄芪20 g,玄参15 g,金银花15 g,当归9 g,藿香12 g,佩兰12 g,防风10 g,甘草6 g;第二方:柴胡6 g,党参9 g,姜半夏9 g,黄芩6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片姜黄6 g,牛膝9 g,远志6 g,炙甘草6 g,生姜3片,红枣4枚。两方各6剂,水煎,每日1剂,轮流交替温服。
三诊:患者面部红斑基本消退,心悸减少,口干,夜间可入睡4小时左右,舌淡苔白,脉沉缓。继续给予柴胡理中汤:柴胡6 g,党参9 g,姜半夏9 g,黄芩6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片姜黄6 g,枳实6 g,陈皮6 g,炙甘草6 g,生姜3片,红枣4枚。10剂,水煎,2日1剂,每日晚饭前温服。随访至今面部皮炎未复发,睡眠可。
按:目前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脾失健运,脾虚湿停,日久化热,热损阴津,形成气阴两虚之势,遇到诱发病因则发为皮炎;胃气阻滞,痰湿内生,气机不利,扰动心神,出现乏力、胸憋痛、心悸、纳差等症状,总体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病的治疗中,用到了门纯德教授的联合方组思想,以方为单位,一次性地分别处以两首、三首甚或多首方剂,交替轮服,或循序服用[3],避免了面面俱到,似是而非的大杂方。以芪元汤和柴胡理中汤两方加减交替服用,一方祛邪,一方守正,同时每个单方中亦是标本兼治,各司其职,共凑益气养阴解毒,健脾燥湿化痰之效,直达病所,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