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云秋
(张家口市职业教育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各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向科学规范的方向进行调整,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着综合的方向发展,既需要有先进的科学知识,也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具有现代劳动意识与技术、礼仪、职业规范、品行习惯等多方面综合素养的劳动者。2014年教育部、劳动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并提出完善高职教育和给出高职教育专业目录。如何使职业教育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在人才目标、培养定位相衔接的基础上,建设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体系,是我国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课题。
“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即国家为满足社会对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让劳动者的职业成长更便捷,在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技术类型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招生通道,让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有了新的空间,在有需要的领域,实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
中职教育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产业人才的需要而专门设立的,在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形成。 因此,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 而对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不够注重。有许多中职生的文化课入学成绩相对较低,一些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低, 即使完成中职学习,考入高职学校,文化课水平仍比较低,成为高职学校的差生。我国的高职教育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历史较短, 在教学方面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难以脱离大学学科教育的影响,重“高教”轻“职教”的思想较为普遍, 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现象,因而对学生的文化课要求较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难以统一。
当前,有许多中职和高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存在重复设置的现象。仅就我校实施贯通培养前的学前专业为例,我校的专业课程和某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相较,重复设置的课程多达60%,实践教学环节存在重叠现象。其他专业也存在相类似的现象,造成教育与学习资源的浪费和消耗。由于中职和高职教学相互分离,各成体系,互不衔接,使得一些课程在中职学习后,在高职又学一遍,而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校在专业发展的递进性,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的倦怠感,学风不良;对于部分直接由高中升到高职的学生,由于他们没有专业技能基础,也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打算继续升学,就得花很大精力去学习文化课,而放弃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由于中高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问题,使得学生既没有学好文化课,又没有学好技能课。
我国中职教育重在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培养一般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重在发挥引领性作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对一线岗位的人才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中职的基础性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的引领性人才培养模式,都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高职培养出的学生,其人员素质与岗位需求存在着不匹配的现象。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 由于该专业知识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较快, 提高了对从业者应用技能的要求。通过调研发现,中职毕业生的心理成熟度较低, 理论基础薄弱, 学生难以胜任岗位工作的要求;而高职毕业生虽然心理较为成熟, 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存在技能操作不熟练的现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急需中高职学校对专业教学作出回应, 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迅速对接。
由于存在历史和客观的原因,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中,应遵循以下衔接原则:
在贯通培养的实施过程中,既要体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又要体现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拓宽学习者的学习上升空间。在设计课程时,既要参考中职阶段是为学生打下职业生涯基础的阶段,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岗位的职业特点;在高职阶段,既要兼顾学生在中职阶段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延续性,又要考虑学生的职业技能在高职的发展性。在实施贯通培养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
在设计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时,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建设一体化的中高职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中高职阶段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要实行分层分级培养,既不断层又各有侧重。中职教育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岗位能力为主,高职教育以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和培养高级岗位能力为主,体现高职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性和岗位能力的延伸性,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贯通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因此,需要多方力量联合参与规划与设计,即: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企业人员掌握本行业的需求及发展动态,提供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学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多方联动,打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的一体化渠道。
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专业衔接的条件,决定着中高职课程的衔接。现实中,中职的专业目录未能与高职的专业目录全面对接,因此,要从建立专业群(大类)专业的衔接入手,探索专业群(大类)的衔接模式以及课程衔接的理论及实践。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教职成(2015)10号)文件中不仅提供了高职专科的专业目录,同时该文件中还进一步明确了中高职的衔接目录,有利于中职学校更好地从专业层面进行中高职的有效衔接。这样,从专业群(大类)衔接的角度出发进行衔接,不仅可以拓展大类专业的发展,为课程体系的衔接创造先决条件,还可以保证课程衔接的顺利实施。
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中高职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理念,这一目标的设定,满足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要求。对各岗位层次的定位是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的起点,只有先明确了岗位层次,才能通过分析岗位的工作需求来确定该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中职学校要求学生既要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学习基本的岗位技能,为后续深入高职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中,既要考虑首次就业岗位职业技能的教育,又要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和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建立职业能力分级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需要按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从就业岗位的需求以及职业能力的分层分级出发,形成理论知识由浅入深、专业知识由单一到多样、操作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的课程体系。依托构建课程体系要素的“四个一体化”,即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构建课程类型的“四个一体化”,即一体化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以大类专业为基础,使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辐射到多个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可以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实现毕业生职业能力的纵向提升。
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的实施,涉及中职、高职的办学主体,需要有相应的协调机制。可以建立由政府主导,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参与的董事会、职教集团等,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依托职教集团,共享资源,整体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合理衔接课程,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需求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中,可以让政府、行业企业参与其中,这样可以发现中高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并就问题及时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曾小波.终身教育视角下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J].河北职业教育,2017(4).
[2]黄红波.中高职衔接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
[3]徐国庆.课程衔接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21).
[4]汤炜光.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路径构建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6(15).
[5]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