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力同古丽·肉孜
为了进一步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性发热特点及相关性,本研究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结果见如下报道。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诊治的6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证实,满足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诊断要求[1],其中,男11例,女53例;年龄16~82岁,平均(54.3±10.8)岁。根据有无出现活动性发热,将患者分为发热组与非发热组,每组各3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活动性发热:口腔温度超过37.5℃则确诊为发热[2]。
收集发热组与非发热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入院年龄、住院次数、初治比例、阳性家族史、疾病活动指数评分)、临床表现(光过敏、皮肤黏膜受累、关节炎、浆膜炎、消化系统受累、神经系统受累、肝脾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血清肌酐、补体C3、尿蛋白)、免疫学指标(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以及用药情况(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羟氯喹/甲氨蝶呤/来氟米特、吗替麦考酚酯、环孢素/他克莫司、雷公藤多苷)。多因素分析各指标与活动性发热的相关性[3]。
选择SPSS 21.0软件,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相关性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发热组患者光过敏、皮肤黏膜受累、关节炎、浆膜炎、消化系统受累、神经系统受累、肝脾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依次为18.8%、65.6%、69.4%、18.8%、12.5%、6.3%、15.6%,非发热组患者依次为25.0%、65.6%、56.3%、12.5%、12.5%、3.1%、9.4%,发热组患者光过敏发生率低于非发热组,浆膜炎、神经系统受累、肝脾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均高于非发热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皮肤黏膜受累、关节炎、消化系统受累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发热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血清肌酐、补体C3、尿蛋白检测结果的异常率依次为56.3%、65.6%、31.3%、87.5%、46.9%、21.9%、56.3%、68.8%、9.4%、50.0%,非发热组患者依次为 40.6%、43.8%、28.1%、71.9%、25.0%、12.5%、46.9%、59.4%、12.5%、53.1%,发热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补体C3的异常率均高于非发热组,血清肌酐异常率低于非发热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尿蛋白的异常率对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异常、血红蛋白异常异常、C反应蛋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异常、血清肌酐异常与活动性发热存在相关性,其中与白细胞异常、C反应蛋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异常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异常异常、血清肌酐异常呈负相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女性居多,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会累及多个脏器,导致其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均会造成严重影响[4-5]。发热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之一,分析发热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临床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6]。
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热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免疫学指标以及用药情况方面与非发热组患者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活动性发热与白细胞异常、C反应蛋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异常呈正相关,与入院年龄、血红蛋白异常异常、血清肌酐异常、环磷酰胺使用率呈负相关。由此可知,白细胞、C反应蛋白以及丙氨酸转氨酶的异常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活动性发热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环磷酰胺的使用是其保护因素[7]。提示,白细胞、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可作为诊断活动性发热的参考指标,环磷酰胺可作为治疗活动性发热的主要用药[8]。
综上所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性发热特点较为明显,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该病的防治。
[1]王元元,陆杨,唐洁,等. 滤泡辅助性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39-41.
[2]赵笑梅,王建东. 补体C1q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诊断中的相关性研究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4):55-56.
[3]许俊峰. 美罗华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初步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6):260-261.
[4]张丽娟. 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在鉴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与合并感染中的意义[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6):151-153.
[5]刘喆. 环磷酰胺与泼尼松治疗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2):92-94.
[6]韦芳,黄小林,荣曦,等. 绝经前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中RANKL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0):16-18.
[7]王爽,刘艳华. 凉血化瘀法治疗肾虚瘀热证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4):190-191.
[8]胡晓萍. 环磷酰胺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