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单一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能适应中医的发展,尤其是中医儿科医学发展的需要。在充分认识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的基础上,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明显区别的同时,也探索到了这两组教育模式的优势所在,并且发现了将它们相结合来探索新型中医儿科医学教育的可能。为了满足中医儿科医学在理论和时间方面的需要,通过在院校教育大背景下,强调师承教育中中医文化的内容以及实践临床的内容,并且通过师承教育进行人才选拔培养等方式来实现适合中医儿科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师承、家传、私塾等方式,没有统一的教学规定,师父自由带徒,得以保持不同的理论和经验,通过师带徒的个性化培养,师长得以将中医的理论与独特经验、甚至个人品德修养传授给徒弟,更有利于中医思想的交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利于中医的发展[1]。所以,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将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取二者之精华,更利于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中医儿科医生。
中医学在人与人的传承之间不断进步,吸收了各个时期优秀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成果,并且在师承教育模式下的不断临床实验中,将优秀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成果相结合,丰富自身的医学体系[2]。中医学在现如今早已不再只是一门医学学科,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担当。
纵观中医学历史,中医依赖师承教育来保证先人的经验不断传承、一脉相承,并且因此而形成了中医各家的学说和流派,活跃至今[3]。在传统师承教育模式下,中医“非其人不授”。师承教育中,十分注重实践。中医儿科的医疗对象是儿童,心智并不成熟,在具体的儿科医学教学中,实践是极为重要的方面。
在师承教育中,虽然有跟师临证、口授心传、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注重临床实践等优点,但是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4]。“师带徒”教学模式,无法大规模培育优秀中医儿科人才,面对的学生也参差不齐。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进行师承教育的模式,会导致教学的不统一、不规范,这样培养的儿科中医之间就有较大的差距。
中医教学培养中的院校教育,可以理解为在统一领导规范下,面向广大群体进行规模化生源选拔,并且进行统一规范的集体教学的教学模式[5]。严格意义上的中医院校教育,是在我国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并且在20世纪中叶成为了中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并且在后来的几十年不断发展,已经与现代化教育接轨[6]。
院校教育以其大规模、规范化、体系化、综合化的特点,体现了它的教育优势。但是院校教育最明显的不足就是实践的缺失,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学生在实际的行医治疗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较弱的临床操作能力[7]。面对中医儿科医学医疗的特殊对象,往往无法顺利判断和诊治[8]。
4.1.1 传统经典著作学习[9]要实现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的有机结合,必然要在院校教育课程中进行经典著作的融合。因此,在院校教育中要把握对中华经典医药学著作的阅读和学习,诸如《金匮要略》《内经》《伤寒论》等。中医是我国长期传承下来的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很多著名医学家留下了许多著作,是人们学习中医的重要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资料。因此,学校应对中医专业的学生安排足够的学时及课程,设定必修内容及学分、课时,确保学生在校接受中医教育时,熟悉中医相关著作,从古典著作中汲取知识,掌握中医辨证思维及因病施治的理念,打好学习中医的基础。
4.1.2 把握中医人文素质教育 对于医者来说,为人往往比为医更重要。如何的治疗方式适合活泼好动、天真无邪的孩子,有益于孩子的长足发展等,都是一名合格医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中医儿科的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对人的教育[10]。因此,应该注重教导学生“济世救人”的理念,加强中医文化修养,注重学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通过广泛学习中医文化,领会中医文化贯古通今、兼容并包的特色,吸收诸子百家知识,融合自然、人文属性,提升个人的中医文化修养,增强中医文化功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中医文化。学校应设定相应的选修或必修课程,安排足够的学时,让学生系统地修习中医文化相关书籍,融会贯通中医文化中的相关知识,提高中医人文素养。
“医非人人能学也”。传统师承教育对教育对象的选择就有特定的标准,考察了教育对象的技能素质、心理素质、人格素养等,是全方面的。面对目前要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师承教育,考虑到将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结合的目的以及目前师承教育优秀师资力量的不足,师承教育对象的选拔应该是严格、择优的[11]。
中医儿科医生在实践经验和能力上,相对来说有更高的要求。师承教育以其突出的实践性,满足了中医儿科教育这一方面的需求。也要面对目前医学发展的现状,将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结合,这将成为中医儿科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