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医学生医患沟通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探讨

2018-02-09 07:11邱俊齐硕李小艳2刘江华2陈国栋贺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30期
关键词:医患医学生教学方式

邱俊 齐硕 李小艳2 刘江华2 陈国栋 贺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信息技术与高等医学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借助互联网优势将新时代背景出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经典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对现有的医患沟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新的教育和学习模式是我国医患沟通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1]。伴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和医改的深入推进,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也是我国当前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急切需求[2-3]。如何增强当代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意识并提高其医患沟通能力成为了我国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4]。文章通过阐述国内外医患沟通教育模式的不同之处,分析国内医患沟通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国情,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并为医患沟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国内外医患沟通教育模式的现状

1.1 国内外医患沟通教育模式的现状

国内外相关文献表明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展医患沟通教育较早,以美国的医患沟通教育模式为例,在“互联网+”背景下,其医患沟通课程规划具体、教学内容丰富、师资构成合理、教学方式多样、考核评价科学,已经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医患沟通教学体系[5]。而国内对医患沟通教育尚未足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教学周期:医患沟通课程多设置为选修课且以理论授课为主,实践课时较少,教学总学时不足;(2)师资匮乏;(3)教学内容:各大医学院校间医患沟通课程设置差异性较大且课程体系建设不完整,授课内容素材欠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少;(4)教学方式:未对教学方案进行具体规划,授课方式单一,教学效果欠佳;(5)考核评价:大部分医学院校采用考试评价法,该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

1.2 国内外医患沟通教育模式的现状比较及分析

与国外发达国家医患沟通教育相比,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刚刚起步,存在诸多问题,没能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若将国外的教学模式照搬过来又不太适宜。在当今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环境下,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技术给医院的医患沟通及医学院的医患沟通教育均带来了诸多挑战:由信息垄断、垂直传递转变为信息漫延、水平传递,由弱势群体、单向流动转变为原子化的公众、双向流动[6]。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针对我国医学教育的自身特点,为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意识和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如何对医患沟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成为了医学教育界当前急需探讨的关键问题。

2 “互联网+”背景下医患沟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探讨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当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结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国情,在“互联网+”背景下着重从教学周期、师资构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评价五个方面对医患沟通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进行探讨。

2.1 采用多元化学习模式补充教学学时,重构医患沟通教学周期

在医患矛盾日益突显的背景下,为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大部分医学院校开始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并逐步开展了医患沟通教育。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国内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方面仍然存在着轻人文教育重医疗技术教育的现象,加之医学生的临床医学课程任务繁重,因此,医患沟通教育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课时明显不足,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想要在有限的学时内高质量地完成恐难实现。而具有知识内容片段化、受众群体多样化、时间安排分散化的“互联网+”背景下多元化学习模式,不仅能够使医学生夸时空学习,而且能够使医患沟通教育课程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基于此,采用多元化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弥补教学学时的不足,重构医患沟通教学周期,提高医患沟通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7]。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医患沟通教学团队

目前我国医患沟通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理想,学历背景较单一,核心课程教师分布不均衡,专职教师较少,差异性较大,因此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医患沟通学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一门交叉性学科,而在当今知识高度专业化及学科细分化的时代,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医患沟通教师难免过于理想化。大部分医学院校缺少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三门核心课程教师,为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调整好师资构成,高校间可进行师资合作,通过互联网平台各高校可以针对本校授课教师情况有针对性、互助性进行线上、线下授课,同时能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从而构建现代化的医患沟通教学团队,以此来弥补医患沟通师资匮乏的情况[8]。

2.3 革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创建系统完整的医患沟通课程体系

医患沟通课程包括医患沟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七门核心课程,这七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深邃难懂,授新知识枯燥乏味,且课程的开设差异性大,因此,如何革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创建系统完整的医患沟通课程体系成为了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互联网+”具有教育资源共享的特点,将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公开课、优课等公共精品课程设置于医患沟通课程中,在设置同时需打破学科层级壁垒,促进相关课程与医患沟通课程融合,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改以此来拓展医患沟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且授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以往枯燥乏味、深邃难懂的文字图片转换为音频、视频、3D及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既能革新和丰富医患沟通的教学内容,使以往的教学内容讲解更加形象,真实和生动,又能使学生更易于和乐于接受授新知识[9-10]。这些为创建系统完整的医患沟通课程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4 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组建混合式的教学方法

传统经典的线下教学方式有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ning, PBL)、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 based learning,CBL)、讲授式教学法 (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标准化病人 (Standardized Patient, SP)、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11]。这些传统经典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是以“教”为主的,教师主导整个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收。而根据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医患沟通教育的教学特点,应用互联网采取“线上”教学,调整传统的医患沟通授课形式,既能体现学者学习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者教学的主导作用。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组建一套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新组建的教学方法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被学生接受和认可,能在培养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医患沟通意识、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学效果。

2.5 实施在线考核评价,搭建数字化校园医患沟通教育管理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以网络为载体的考核评价体系中,采用课前诊断性评价、课中形成性评价、课后总结性评价等有效、完备、及时的在线考核评价方式,并将本课题组前期自主研制的医患沟通评价量表与之科学、合理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真实、客观、全面地评价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医学生的求知欲、提升个体的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能力。为了随时关注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的情况,搭建数字化校园医患沟通教育管理平台,师生均可通过此平台查看考核的结果、学习任务及计划的完成情况、线上问题的讨论情况等,构成个体化学习档案,既有利于授课教师综合分析学情,调整教学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又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主动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主能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时效性、交互性及亲切感。

3 展望

目前,我国医患沟通教育发展尚不完善,医患沟通教学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研究学术界虽已逐步重视,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的兴起,国家对网络工程的大力扶持,“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计划提出后,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医学教育行业。“互联网+”时代具有信息的互动、共享、虚拟、便捷等特点,将互联网与医患沟通教育两者有机结合,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革新拓展是大势所趋,如何结合当下的“互联网+”环境,适应国家改革的方向及当前教育信息化变革的要求,对现有的医患沟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这对医患沟通教育的研究和教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12]。“互联网+”时代给医患沟通教育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革新。医患沟通教学改革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特色,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医患沟通教育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能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教学相长,在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同时,提升了教学效果[1]。“互联网+”背景下的医患沟通教育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应用前景,可进一步将其推广到其他医学专业课程,为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医患医学生教学方式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