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王彬 陈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孙武,亦称为孙子,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出生于军事世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孙子兵法》包含十三篇,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部署作战的理论,其中既有对战争规律的总结,又有对具体军事谋略的阐释。在众多学科中,中医的思想也包含部分的军事思想,因为在古代行军打仗,不仅要靠“五事”原则,更重要的是士兵的身体状况,任何出现的疾病都可能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局面。因此,如何更好地赢得战争,就更需要中医从兵法思想得到启发。在中医理论中,阴阳理论是关于人体生理和病理解释的基础理论,而阴阳理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却与虚实的部分理论很吻合,因此可以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1]《类经》曰:“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张景岳《类经》中的阴阳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但是张氏阴阳给出三个方面的概括:其一,阴阳是气的一分为二,即阴气,阳气。其二,凡用一分为二规定的概念,无论是实体,还是属性,均归属于阴阳概念。其三,阴阳对立统一法则是宇宙的总规律[2]。因此,中医的阴阳可以概括为:阴阳是标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和状态特征的范畴,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概念,表示各种物质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经·灵枢》曰:“阴阳者,有名而无形。”[3]
对立是辩证法的范畴,指对立面,亦即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也具有斗争性。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既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也处于相互排斥,互相斗争的局面。所谓统一体,即指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而结成的整体。阴阳双方的对立是相对的,如天与地,内与外,上与下等。同时,阴阳对立的双方,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当中,共同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基础条件。在人体中,生命现象的主要矛盾,是生命运动的动力,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素问》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1]。《景岳全书》曰:“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2]运用阴阳对立以说明人的生命运动,生命就是人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人体阴气与阳气,化气成形的矛盾运动,即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阴与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在军事活动中,两军交战,虽然是生死之战,可是还是一个统一体。战争是由敌我两股力量组成的,没有了其中一方也就不可能有战争存在,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因此,战争本身是对立统一的整体,而胜负存在于战争当中也是达到平衡的,不存在永远的胜利,也不存在永远的失败。对于战争而言,就如阴阳彼此对立统一,敌我争斗组成战争,相互抗衡,而战争中的胜负总是达到相对的平衡。
3.1 防备力量与阴阳的相对性
3.1.1 备前后寡的消长性 阴阳消长,是阴阳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人与自然相统一,阴阳交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自然界的四季和昼夜的阴阳消长,呈现出周期性的节律性的变化。《素问》曰:“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1]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运动规律,如果消长关系超过一定的阈值就会导致疾病产生。孙子曰:“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4]所以,敌人防备前方,则后方兵力薄弱;敌人防备后方,则前方兵力薄弱;敌人防备左方,则右方兵力薄弱;敌人防备右方,则左方兵力薄弱;处处加以防备则导致兵力处处薄弱。孙子的思想中,如何调配兵力是很重要的。在兵力一定的情况下,防备何方,就会导致另一方薄弱,就如中医的阴阳双方,在整体中,一方逐渐强盛,就会导致另一方薄弱,处于此消彼长的消长局面,不会存在永远占上风的一方。
3.1.2 行如流水的易变性 阴阳的关系是处于易变关系中的,正如世界万物都在处于不断的变化,处于此消彼长的流动性当中,属于恒动的范围。阴阳互动下,总有某些时刻阴或者阳处于太过或者不及的状态,可是总体来说基本保持平衡的状态。孙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夜有死生。”[4]孙子认为,用兵的规律就犹如流水的规律一般,水的规律,避开高处流往低洼的地方;用兵的规律,就要避开敌人的主力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决定其流向,作战则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制定取胜的策略。所以,用兵没有固定刻板的形态,水的流动也不会有一成不变的形态,唯顺势利导者能胜,因天、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疏导。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取胜的,可谓用兵如神。因此,五行当中相生相克没有固定的常势,四季轮流更替也没有哪个季节是永恒的,一年之中白天有长有短,一月之中有圆亦有缺。在中医中,阴阳的变化不存在哪一方永久强盛,哪一方永久衰弱,而是处在不断的交替变化当中,如流水和用兵的规律一般,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具有较强易变性,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因此,阴阳的交替变化,与孙子所提倡的用兵根据敌情而变化的规律不谋而合。
3.2 攻守交替与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移、变化,即阴可以变阳,阳亦可以变阴。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在阴阳双方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超越了正常消长的阈值,事物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阴阳的转化,必定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中医中称为“重”或者“极”[5]。故《类经》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2]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与功能的代谢过程,便是阴阳转化的过程,如营养物质不断地转化为功能活动,功能活动不断地转化为营养物质。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常表现为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等的互相转化。孙子曰:“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站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4]孙子认为,我军想要战斗,敌人纵使筑高垒,挖深沟,也不得不与我战斗,攻的是敌人必援救的地方;我军不战,画地而守,敌人没有和我军战斗,是因为敌人被诱使去攻打其他地方。在战场上,对于不同的情况下,攻守交替的情形很常见,本来敌人防守严密,久攻不下,可是遇到特殊情况下,就会转守为攻;反之,我军本来进攻的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转为守状,正如中医的阴阳转化,在特定的条件下,就会向对方转化。故孙子又云:“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4]
3.3 战地攻占与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出现高于正常水平的现象,导致阴盛阳虚或者阳盛阴虚的状况。其中包括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盛则热是由于阳盛是病理变化中阳邪亢盛而表现出来的热的病变。由于阳盛可导致阴液的耗损,故《内经·类经》曰:“阳盛则阴病”[2]。阴盛则寒是由于阴盛是病理变化中阴邪亢盛而表现出来的病变。阴邪致病,如纳凉饮冷,可以造成机体阴气偏盛,出现腹痛、形寒肢冷等。阴盛往往可以导致阳气的损伤,故曰:“阴盛则阳病”。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孙子认为,凡是占领有利地形的我方军队是可以修整以待敌的,而后到达战地的敌人就要为战事准备而奔波劳命。故敌人安逸就能使他们劳累,敌人吃饱就能使他们饥饿,敌人若驻扎安稳就使他们移动。孙子又云:“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4]孙子认为,要使敌人暴露痕迹而我军不露痕迹,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就不得不分散。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而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这样我军便可以十倍兵力攻击敌人,从而形成敌寡我众的形势。能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处于劣势的敌人,那么同我军交战的敌人就有限了。孙子表达的思想,引申于中医当中,可以借鉴为假若阴盛已经处在有利的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出现失衡时,就要设法针对阴盛的状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削弱阴的势力,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局面。对于阳盛的局面,就应该削弱阳的势力[6]。
中医的阴阳理论与《孙子兵法》中的兵法原理具有某些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思想,正犹如军事上的“势”与健康状态的“衡”。
军事上的“势”指必须善于顺应天时、利用地利和发挥人和。如可做到这三点,就能“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了。健康状态的“衡”指人体内阴阳平衡,阴阳双方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处于一种协调的状态。因此,深入挖掘《孙子兵法》对于中医学其他理论的研究,以及深入挖掘中医其他理论对于《孙子兵法》兵法原理的研究都具有潜在的价值,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