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文学体系“克苏鲁神话”初探

2018-02-09 06:38孔潇逸
枣庄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苏鲁洛夫神话

孔潇逸

(枣庄学院 文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作为通俗文学的重要类型之一,恐怖小说相较其他文学类型,更重视内容和题材上的“恐怖感”取向。大部分评论家认为,西方恐怖文学主要由哥特小说和现代恐怖组成,其中,哥特小说可追溯至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梦魇时代,现代恐怖则包含广义上的恐怖,惊悚,悬疑等一切满足恐怖追求的作品[1](P202~203)。同时,西方恐怖文学的范式又与东方文学中历史悠久的志怪小说和民间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即使恐怖文学一直以来仍属于小众的偏好,也没有受到严肃文学界的充分关注,但作家们心中对恐惧感的叙述渴望,促使他们在原本擅长的文学题材之外忍不住尝试恐怖元素,比如19世纪的著名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鬼魅短篇小说,英国诗人罗伯特布朗宁的叙事长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以及作品向来幽默明快的A·J·雅各布斯闻名世界的恐怖杰作《猴爪》。在当代恐怖小说创作者中,一些优秀的作家以其对恐怖感的强大表现力和超脱日常思维的想象力,成为20世纪恐怖文学的领军人物。其中,心理恐怖之父兼推理小说鼻祖埃德加·爱伦·坡,读者众多的现代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还有亲手缔造了克苏鲁神话世界观的美国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1890~1914?),被并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恐怖故事作家”。

不同于在文学界和通俗大众中引起热潮的爱伦·坡和斯蒂芬·金,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在生前并未受到出版商的青睐。在洛夫克拉夫特离世之后,深受他信赖的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继承了作品版权,并在洛氏的小说世界基础上,发展创作了克苏鲁神话(Cthulhu Mythos)的体系和框架。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作家和爱好者加入了共同创作的队伍中,克苏鲁神话由此逐渐发展为近现代唯一的世界范围的人工神话体系,并成为如今横跨影视、游戏、文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IP。

然而,学术界对克苏鲁神话体系的研究却并未像对其他恐怖大师的作品一样关注。就国内而言,相关文献仅有寥寥数篇,且多专注于洛夫克拉夫特的文学特色,或作为当今游戏动漫设计的参考提及。基于现状,本文试图相对系统地介绍克苏鲁神话体系的建立及组成,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

一、克苏鲁神话的创建与洛夫克拉夫特

克苏鲁神话体系的创始人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1890~1914)出生于美国罗德岛一个优渥的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因珠宝和铁矿石生意收入颇丰,母亲亦有着体面的出身。但天有不测风云,在洛夫克拉夫特3岁时,其父精神病发作,从此常住精神病院进行治疗,直至去世都未能再和洛夫克拉夫特见面。而洛夫克拉夫特自己在9岁时又被诊断出慢性神经疾病,不得不回家休养,日复一日在祖父的书房里阅读《伊利亚特》《奥德赛》等史诗作品和大量哥特小说[2](P74~76)。坎坷的经历和精神崩溃的病症不仅造就了他阴郁消极的个性,也使他早早地接触了幻想文学的世界,在之后的写作生涯里,毫不犹豫地走上了神秘小说的创作道路。

1917年前后,洛夫克拉夫特发表了克苏鲁神话体系的第一部作品《达贡(Dagon)》,这篇小说以一名曾流落海上的战俘口吻讲述了自己漂流至不祥的巨大泥沼所见的景象以及之后的遭遇。故事的主人公在漫游过程中目击了“无法自然形成的巨大石头”、“有如鱼类或软体动物的碑文”、“超越想象的怪物”等奇异景象,即使后来已回到安全陆地,他仍然无法摆脱当日所见带来的恐惧和震撼,甚至因此能够在梦中看到那些不知名的怪物跪拜它们的古神。最后,怪物巨大黏滑的躯体爬上了窗户,故事在主人公发狂的尖叫和求救中戛然而止。

《达贡(Dagon)》(又译作大衮)篇幅较短,内容仅围绕“达贡”这种生物进行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外表描写,并没有提及“达贡”的历史和来头,也没有对世界观进行详细叙述,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篇文章以“达贡”作为切入点,显露了克苏鲁神话体系的冰山一角,也因此成为了克苏鲁神话开山之作。它同之后的许多克苏鲁神话作品一样,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形容词繁复堆积(adjectival accumulation)并且强调文字对景物的描绘能力不足,以超越观察对象来达到对观察对象的描述[3](P363~418);重视甚至沉浸于主人公的心理及情绪描写,赋予了文字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在力量远超人类的“怪物”面前,主角的个人努力毫无作用,逃跑或抗争都归于无形。

奈亚拉托提普是洛夫克拉夫特创造的另一个著名形象,它来自于洛氏在1920年发表的短篇作品《奈亚拉托提普(Nyarlathotep)》。这篇作品同《达贡》有异曲同工之妙,专注于故事主角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以饱含情绪的主观描述来侧面展现奈亚拉托提普的力量,但略有不同的是,由于奈亚拉托提普具有人形化的能力,其言行得以被清晰描述。

之后,洛夫克拉夫特又创作了多篇作品,包括《异乡人(The Outsider)》《阿撒托斯(Azathoth)》《月之沼(The Moon-Bog)》《灰烬(Ashes)》等小说。虽然未能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但持续发表作品使洛夫克拉夫特在恐怖小说爱好者中获得一定的知名度和粉丝,一个以他为中心的交际圈逐渐形成,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他与自己的狂热粉丝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August William Derleth)成为笔友,而这位仅年轻他三岁的恐怖小说爱好者与创作者,日后成为了洛氏忠实的事业守护者和克苏鲁神话体系创建中仅次于他的重要人物。

1926年8月到9月之间,洛夫克拉夫特创作了被无数克苏鲁粉丝津津乐道的代表作《克苏鲁的呼唤》。这篇小说被认为是洛夫克拉夫特作品进入成熟期的分水岭,同时也将克苏鲁神话的特色再一次鲜明展现在读者面前。它在叙述上遵循了侦探小说的逻辑,故事分为三章,围绕主人公针对叔祖父诡异遗物的调查而展开,分别从散乱的手稿、目击者叙述和当事人转述等线索切入,共同描述了一个外表酷似头足纲但异常可怖的生物,并在调查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到崇拜这种生物的神秘异教和它们的古老历史。小说对恐怖生物的正面描写寥寥可数,但对其形象的侧面描写——扭曲的浮雕、诡异的崇拜者、疯狂或死亡的目击者们,仍足以让读者感受到深深的恐惧。这部作品明确提到了“克苏鲁(Cthulhu)”崇拜的历史和世界性分布,尽管作者仍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但随着各种超乎常人想象的“神灵”形象浮出水面,这犹如狂乱梦境的世界设定已可见一斑[4]。

在此之后,洛夫克拉夫特进入了持续近十年的作品高产期,他除了做大量的代笔及合写等写作工作以维持生计,还继续创作了《暗夜呢喃(The Whisperer in Darkness)》《最后测试(The Last Test)》《查尔斯·沃德·德克斯特事件(The Case of Charles Dexter Ward)》《疯狂山脉(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印斯茅斯之影(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超越时间之影(The Shadow Out of Time)》等一系列关联松散又主旨类似的克苏鲁式恐怖小说,成功塑造了米·戈、莎布·尼古拉丝、犹格·索托斯、深潜者、伟大种族伊斯等形象。一个不可捉摸的疯狂宇宙从洛夫克拉夫特笔下渐渐显出隐约的真容。

事实上,虽然这些作品(尤其是具有侦探风格的《克苏鲁的呼唤》)的主角们看似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接近了事件背后的真相,但他们的命运同《达贡(Dagon)》的主人公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的学识和调查并不能动摇黑暗神灵的万分之一,反而会将自己摧毁——越是接近黑暗迷雾的中心,越是处于危险疯狂的境地。

关于作者如此设计的意图,这或许可以作为回答:洛夫克拉夫特在1927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表明了他创作的主题:“我的所有故事都是基于最基本的前提之上的,那就是平凡的人类的法则、利益和情感在浩瀚的宇宙中都是无效的和没有意义的。”[5](P85~109)在公开发布的文章中,从童年起就热爱哥特文学的洛夫克拉夫特也并未将自己的作品冠以哥特之名,反而多次自称其创作的是“宇宙恐怖小说”,他如此解释“宇宙恐怖”的概念:心智有限的人类没有能力理解巨大且残酷的宇宙,因而在盲目无知的人类面前,宇宙的真相即是恐怖[6](P47~50)。

考虑到洛夫克拉夫特本人对科学的痴迷,“宇宙恐怖”的理念或许可以被看成是其从童年形成的世界观和这一时代令人瞠目结舌的科学发展的融合。时值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在面对目瞪口呆的人们阐述相对论的同时,也打开了一个再也无法用牛顿力学解释一切的新世界。当我们罗列洛夫克拉夫特作品中的景物时,不难发现其中处处都在影射当时的科学成果:海底城市的非欧几里德角,宛如放射性元素镭的神秘陨石放射,被冠以混沌之名和黑色螺旋形象的神明阿撒托斯。同时代的科幻惊悚作家们大多仍停留在对爆炸性新科技的畅想和恐惧中,只有洛夫克拉夫特仍抱着悲观和质疑的态度来审视一日千里的科学变革:宇宙是否终将是人类无法解释和触及的神秘?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洛氏的“宇宙恐怖”本质上仍然承袭了传统哥特小说的“古屋闹鬼”模式,只不过这一次闹鬼的老宅变成了整个宇宙,而鬼影下仓惶逃窜的人类即使手握强大科学,仍会发现他们面临无处可逃的绝望结局。

然而,尽管洛夫克拉夫特的名声随着他的作品增多日渐响亮,这一设置仍令当时很多习惯于看到主人公历经艰辛最终解决问题的读者十分不适,另一方面,作品中的残酷宇宙对西方世界拥有最大受众的基督教神话理念的反叛,也使得大批观众无法接受它所描绘的世界。因此,即使洛夫克拉夫特长期保持着高强度创作,他在收入方面仍然相当窘迫。1936年,他被检查出患有肠癌,在经历了一年的病痛折磨后,洛夫克拉夫特留下超过65篇小说和尚未成熟的克苏鲁神话世界,于1937年逝世[7]。

二、克苏鲁神话的继承与发展

洛夫克拉夫特虽然留下了相当数量的作品与包括克苏鲁在内的多个神明及种族形象,对历史和关键事件的设定却并不完整,很多在非公开文件中提及的构想未及成文便被他的死亡中断,更未使用过“克苏鲁神话(Cthulhu Mythos)”这个词语来概括称呼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事实上,“克苏鲁神话”这个词是由洛氏于1926年相识的好友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August William Derleth)发明的,原因是洛氏被提及时往往附加“神话”这一标签。

在克苏鲁神话的创建史中,奥古斯特·德雷斯毫无疑问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克苏鲁爱好者们对其评价相当复杂,但绝大多数都不得不承认,克苏鲁神话之所以能取得当今地位,奥古斯特·德雷斯所作出的贡献仅次于创始者洛夫克拉夫特。

1926年,奥古斯特·德雷斯开始在《诡丽幻谭(Weird Tales)》这种怪奇杂志上发表作品,由于这同样是洛氏发表作品的地方,两人很自然地相识并以书信交流,发展出一段忠诚的友谊。尽管年轻的德雷斯是梭罗思想的狂热拥护者,兼一名天主教徒,与坚定的无神论者洛氏似乎格格不入,但实际上,他对洛氏十分仰慕,多次写信表示自己将致力于出版洛氏的作品,洛氏也在回信中开玩笑般地称他为“灵魂的继承者”,对他的行为表示默许。

在洛夫克拉夫特去世后,德雷斯迅速开始整理其作品,并将它们编纂成多达三卷,包括洛氏发表及未发表的小说、论文、诗作的书稿,递交各大出版社。然而,由于当时恐怖怪奇文学的边缘化,各大出版社无一同意出版,虽有部分反馈建议德雷斯缩小书稿篇幅以便发行,最终,他还是决定自己建立一个出版社,这就是后来在怪奇小说史上有重要地位的阿卡姆之屋出版社。阿卡姆之名来自洛夫克拉夫特笔下虚构的城市,是一个以怪异邪术研究出名的、气氛古怪的地方[8],德雷斯使用它作为出版社名称,无疑是宣告这个出版社的最初使命即是出版推广洛氏的作品。

在德雷斯的苦心经营之下,截止1971年他去世,阿卡姆之屋出版社已出版多部洛氏文集,并帮助很多恐怖科幻作家出版了他们的作品,使克苏鲁神话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高的声望。

更重要的是,德雷斯在整理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和书信的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完善克苏鲁神话的体系和世界设定,为其构建了一个更易于众人接受的框架,这使得克苏鲁神话从一系列关联并不紧密的零散故事,演变为现在大众理解的“外来神(Outer Gods)——古神(Elder Gods)——旧日支配者(Great Old One)”体系,在笔者看来,这也是克苏鲁神话能进入流行文化的原因之一。

由于德雷斯的工作主要在于经营、出版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神话作品,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对原有设定的完善及系统化,奥古斯特·德雷斯在普罗大众中的名声远远不及洛氏。而在洛氏的拥护者和克苏鲁神话的爱好者中,德雷斯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他为克苏鲁神话世界所设定的善恶斗争和元素分类上。

克苏鲁神话中“宇宙恐怖”的理念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洛夫克拉夫特的无神论立场和其对科学的思考,洛氏主张“道德准则在宇宙中毫无意义”,因而他笔下的宇宙实质是处于混乱和疯狂之中,并无秩序可言。同时,洛氏也从未想过为这些出现在作品里的神明构建一个统一,全面的设定。但是,德雷斯出于一个天主教徒不可避免的对秩序的向往,在后续的补充里逐渐将宇宙描述成不同派别的神明和异族争夺力量的战场,他甚至给一部分神明赋予了善的角色,而把另外一些神明描写为邪恶的。另外,他还给犹格.索托斯和奈亚拉托霍特普等原本纯粹的宇宙生物安排了元素属性,甚至创造了多个角色来补齐水火风地四元素的队伍。这些设定不仅由于强行联系而产生了诸多矛盾,也使其中体现的德雷斯的基督教倾向与洛夫克拉夫特原本的意图大相径庭[3](P363~418)。

参与克苏鲁神话世界创造的作家并非德雷斯一个。洛夫克拉夫特还在世时,这个体系就并非一个由他独占的封闭世界:洛氏和作家朋友们经常彼此分享概念和设定,并将对方创造的事物在自己的作品里提及,加上德雷斯在洛氏去世后的补充,到了19世纪50年代,“克苏鲁神话”已经具有了集体创作的特点,换句话说,“克苏鲁神话”并不仅仅指的是固定数量的小说及小说描绘的固定内容,而更应该看成在许多同样世界观下的作品(以及尚未写出的作品)的集合。

在阿卡姆之屋为克苏鲁神话吸引到更广泛的注意力之后,恐怖文学界开始有这样一个声音:由于克苏鲁神话的构思中有太多空白之处,其创建者有必要填补这些空隙,或者至少允许他人在遵守世界观的前提下进行补充。1960年,德雷斯在把克苏鲁神话背景的使用权公开,于是,越来越多的作家加入这一体系的创作中,亦有一些作家将克苏鲁神话的风格带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这之中最著名的作家当数恐怖大师斯蒂芬·爱德温·金(Stephen Edwin King),他称洛夫克拉夫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恐怖故事作家”,在恐怖的表现方式上深受洛夫克拉夫特的影响,作品中也处处可见克苏鲁神话带给他的影响。除了明确属于克苏鲁神话世界的作品《耶路撒冷领地》之外,斯蒂芬·金的大量作品都试图描写“人类最古老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9](P224~227,232)”,在写作理念上堪称是继承了洛式克苏鲁风格的最优秀门徒。其长篇作品《迷雾(Mist)》《尸骨袋(Bag of Bones)》《重生(Revival)》中,都使用了经典的克苏鲁神话元素:触手和肉块组成的怪物,古老危险的历史或传说,随着调查而坠入绝望的主角[10](P50~53)。与备受冷遇的洛夫克拉夫特不同的是,这些元素反而使得斯蒂芬·金在当今更受大众欢迎,不能不说是时代不同而带来的命运迥异了。

三、流行文化中的克苏鲁神话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传媒变革使得一系列文娱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影视,游戏,动漫等产业展现出完全不同以往的创新性和包容性,同时,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学的新形式,进而带动了粉丝社群文化,将小众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扩展。克苏鲁神话作为一种受众面小,却极具特色的人工神话体系,在这期间也发展了远超从前的爱好者和展现形式。

在影视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得到了影视化,其中自然包括克苏鲁神话作品和其他受此影响的小说,较具有代表性的如根据斯蒂芬·金原作改编的电影《迷雾(the mist)》和直接沿用克苏鲁神话中怪物形象的《虚空异界(The Void)》。这一类型电影同欧美常见的吸血鬼或恶魔为主的恐怖片截然不同,其特殊的风格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观众,并进而增大了克苏鲁神话的知名度。

在游戏和动漫等娱乐方面,克苏鲁神话作品的主角们大多遵循着侦探的行为模式,因而相当适合直接改编为角色扮演游戏(Role-playing game)和桌上角色扮演游戏(Tabletop Role-playing game)的剧本,另外,其丰富多彩的种族和神明设定,比常见奇幻更具危险性的背景设定,也让集换式卡牌,解谜等多种游戏形式与之产生极好的相适度。在目前全球最大的综合性数字发行平台和游戏平台STEAM上,一个专门的标签“洛夫克拉夫特式”被用来描述此类克苏鲁风格的游戏,目前属于该标签的游戏已多达131款。即使在没有打上这个标签的游戏中,也不乏受到克苏鲁神话灵感启发而加入剧情或角色的作品,比如广受好评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上古卷轴5:天际(The Elder Scrolls V:Skyrim)》中,玩家会见到形如烂泥遍布眼睛和触手的魔神,日本的著名文字冒险游戏《沙耶之歌》里,剧本亦暗示了女主角的原形是来自克苏鲁神话的黑山羊莎布·尼古拉斯的子嗣,此类仿克苏鲁美术设计在多个游戏中均有出现,笔者在此不再一一介绍。另外,框架成熟的克苏鲁神话成为备受动画制作人和漫画家青睐的题材,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日本流行的“萌化”风潮同样侵袭了原本充斥恐怖气息的克苏鲁神话,如动画 《潜行吧!奈亚子》就是将原本可怕的邪神奈亚拉托提萌化成可爱的少女形象来讲述恋爱喜剧故事。在这种改编下,也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被轻松外表吸引,不明就里踏入克苏鲁神话的大坑,进而真的对克苏鲁神话产生兴趣。

网络的发展是克苏鲁神话在今时今日获得了远比70年代多了数倍粉丝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文章的易获得,资料的易查询,和网络社群对小众文化爱好者的联系作用,网络文学的普及也是一大推动力。虽然德雷斯从1960年便开放了克苏鲁神话的创作权,但在当时,写作仍是资深爱好者和专职作家的领地,网络文学的兴起使得世界各地的本土化克苏鲁神话创作趋于可能,甚至在小圈子里变得常见。具体来说,中国本土的克苏鲁神话创作,大多发表于克苏鲁神话爱好者集聚的论坛,或纯文学论坛,其中不乏剧情文笔都颇具克苏鲁风格的佳作,比如TROW论坛中的《巴虺的牧群》《黑太岁》《克苏鲁来到三井子村》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世纪的恐怖文学体系克苏鲁神话是集体创作而来的人工神话,它创自洛夫克拉夫特一系列风格统一的恐怖文学作品,贯彻“宇宙恐怖”这个在当时独树一帜的理念,经过奥古斯特·德雷斯的完善和体系化,在当代诸多作家的参与和流行文化的丰富形式推动下,日益在今日焕发出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苏鲁洛夫神话
爱情神话
世界著名小镇克鲁姆洛夫
不发糖的克苏鲁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独特的暗黑体系 你可能并不了解的克苏鲁神话
“神话”再现
地质学
我的课题我做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