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昌 宋丽军
(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高等教育中药学类专业主要包括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以及蒙药学、藏药学等专业等,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中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中医药思维和现代科学思维并重”的“双思维”原则[1-2]。
限于历史和条件等原因,中药学类专业办学脱胎于“药学专业”模式,长期以来以偏重现代科学思维,忽略或轻视中医药思维,使得中药学类专业办学出现了以下办学问题: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药学化”,中药学类专业课程特色和内涵缺失,中药学类专业教师中医药思维弱化,中药学类专业“学术自治”地位削弱[3-4]。因此,强化中药学类专业办学特色,坚持以培养中医药思维为导向的中药学类专业建设,培养具有中医药思维的“中药特质”人才势在必行。
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学类专业建设应围绕学生中医药思维培养这一中心,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材、教师队伍、教学改革、实验条件、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工作,使学生四年的中医药思维培养“内化”为“中医药的世界观”“外化”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适应中药生产、质检、科研的行为,初步具备“中药特质”的毕业生。
中药学类专业建设应遵循“高等教育本科中药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高等学校本科中药学专业规范、本科中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中医药发展规划纲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等文件,制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分级细化中药学知识、能力、素质的各目标,形成总目标分化下逐级“目标树”,每一目标必须对应相应的课程、实验实践、科目等,同时有完善的评估机制,建设基于“目标达成”为导向的培养体系,而各高校中药学类专业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设置目标指标,目标要适中,不能拔高或照搬照用,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某课程)知识点、还是运用本专业(某课程)知识点,还是达到本专业(某课程)逻辑分析能力,还是创新综合能力等不同要求,要区别对待,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本校中药学专业。
目前本科各专业多采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类课程体系,以“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教学。结合中药学类专业特点,各高校应建设适应本校的通识教育体系,而非简单移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药学类专业通识教育可设置中医通识类课程,如中国哲学、世界哲学、历代典藏、历代儒释道经典和古代天文学等;中药通识包括历代本草选读、本草方剂典故、动植物学、地理学、气候学、物候学、习俗学、药膳烹饪学等。该类课程以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以师生讨论、学习报告等形式完成,贯穿四年学习。
专业课体系是建设以强化中医药理论特色为中心的中药学类专业课体系,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等。加强与创新中药炮制学的教学,增加制剂炮制学内容和典型的古法炮制制剂、地方特色炮制技艺,进一步扩充经典的药材炮制方法,保护还原失传的炮制工艺。在原有的化学类课程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创新改造现有的中药制剂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等课程。中药制剂学突出丸散膏丹传统制剂,新增制剂工艺要增加“药味成分”工艺整体控制部分;中药制剂分析要增加以“整体控制”为主线的多维多息质控体系,如“指纹图谱”内容,减少“点式”单一成分控制等。中药药理学要增加方-证的实验研究,“证”的模型标准化等。本着“循序渐进、特色加强”的目标适当增加改进课程内容。
师资队伍以本科中医学、中药学学历结构为主师资组成,适当弱化化学学科主导的中药学类教学,实施中药学专业教师“中医药思维培训”工程。结合专业特点,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中药学专业实施了五大教学团队:中药鉴定教学团队,中药制药教学团队,中医药理论教学团队,中药化学、制剂标准制定教学团队,中药药效毒理教学团队。各团队结合自己的科研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加强青年教师中医药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结合教师的岗位特点,将所有专任教师纳入实验教学团队,细化实验系列教师、教学型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功能职责,分层次、分阶段指导学生实验,形成四大实验教学团队,分别对应于课程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创新与科研项目型实验等,孵化培育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项目等。
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改革以课堂理论教学和体验式实践教学两方面展开。部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可柔性结合,即“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等,如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等。大量增加体验式教学内容,植物园、标本馆、中药房、生产企业、质检单位等见习,建设典型中药的“药用植物栽培-药用植物标本-药材标本-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分析-中药制药-中药药理”的全程一体化理论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对大四学生,本校中药学专业学生要完成50~60味中药的“药用植物栽培-药用植物标本-药材标本-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分析-中药制药-中药药理”的全程师生考核“问答对话”,逐步形成对中药的“整体”认识。
中药学专业教学相关实践活动包括采集学生“生源地”药材并制标本、每年以不同主题进行的校园“药膳”比赛、形式多样的中药文化如历代中药诗词、谜语、典故以及武术、太极等“文武”比赛活动。
贯穿中医药思维教学于全程培养教学中,形成中医药浓厚的氛围,需要耐力、定力,非一朝一夕之事。要坚持中医药特色这一基石不动摇。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中药学专业围绕“特色鲜明,技能突出,传承创新,医药融通”专业办学特色,以培养中药学专业具有“一特色(中医药理论特色)、二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三注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协作精神的培养)、四坚持(坚持中医与中药相结合,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五技能”为特征的中药学应用型人才为抓手,打破传统教学框架,创新中药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复合型与实用型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潜力,开设了不同的互动式中医药文化专题课,鼓励大学生开展课外中药学科学研究及社会调研等,建设了实现中医药思维培养理念的有效培养途径,达到“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三有”和较高中医药文化底蕴培养要求,同时在进行中医药理论学习同时,增强了学生养生博爱、爱专业、爱岭南、爱国的情感归宿和中医药自信心。
中医药思维的“中式”培养目前存在以下问题:①中医药理论思维模式与现代科学思维的差异性和冲突性;②中医药理论思维模式的继承性和地位性。我们要培养具有中医药思维的教师,要把中医药思维放在优先位置,继承传承为先,对中医药思维的优势和缺陷要认真分析,“继承扬弃”并重,把握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灵魂”[5],为“中医药的一带一路”“中医药健康中国”“中医药文化自信”提供人才培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