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鸿 罗慧燕 李语婕 李玉莹 黄 泳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培养具有“基础扎实、临床出色、素质高、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已是各大医学院校教学的迫切要求,由于医学教学有其特殊性,对于交互式教学的要求更为严格。医学教育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知识庞杂、涉及面广、学习周期长等特点,让学生对繁杂的医学知识产生兴趣,理解其中含义,灵活运用于临床,并能养成自学意识及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是当今医学教育必须达到的目标。
交互式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及最近发展区理论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模式的宠儿[1],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凸显了该模式中师-生交互的重要性,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高效地完成互动?另外,为了更好地保证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如何评价教师是否高效、成功地组织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显得刻不容缓。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强,逻辑性严密,推理严谨的学科。从西医角度讲,对疾病的理解涉及到生理、病理、病生等知识,对疾病的治疗涉及生化、药理等,对于中医学来说,则涉及到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等基础知识,如何把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需要有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点拨。由于现代医学理论知识飞速更新,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终身学习及与时俱进是对教师的新要求。医学交互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把基础内容讲透,还需要通过传授前沿知识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对前沿知识的掌控能力,才能在交互式教学课堂上随机应变、掌控全局。
其次,交互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更加优秀的表达与沟通能力。通常,为了更好地向学生剖析问题,教师常常需要解释、举例及类比,清晰的表达、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对知识的构架更清晰。例如,讲解血液生物化学这一章节时,教师通过引入“吸血鬼”这一类比,讲解卟啉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引出课堂内容,不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更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
教师应通过“共情”来理解学生,由于人类互动模式是“刺激-解释-反应”[2],解释是中间过程,因此教师应通过学生回答的问题来思考,为什么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在解释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回答必须与标准答案一致。站在学生角度看待问题,学生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感到满足、喜悦,对交互式教学关系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相反,教师不恰当的表达,会严重影响互动效果,以中西医专业课堂为例,西医学背景的老师在课堂上表达中医是“伪科学”的个人看法时,往往会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反感,影响课堂互动效果。
另外,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理论又很抽象的学科,例如中医诊法中的切脉,单纯通过讲解书本上的知识,阅读文字描述显得过于抽象。此时,教师可让学生互作模特,相互把脉,再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各个模特把脉,告知他们各自的脉型,同学们再相互确认,切实地从指上得出不同脉象的感觉,加深理解。因此,交互式教学并不单纯指言语上的交流,眼神、动作之间的互动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关注包括自身语速、语气、声量、动作、表情交流等较易被忽略的方面,从各种小细节提高互动质量。
最后,医学教育任务繁重,而课堂时间有限,互动式教学要求能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把普遍性难题高效地解决。教师可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及时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对于个别性问题,鉴于每个学生功底不同,理解能力有差异,要在课堂上完全解决这些问题显然不切实际,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讨论板块、答疑板块、上传课堂实录视频及课件,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学习途径,通过答疑板块来解决个别性问题,通过重复回顾课件及实录视频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吃透难点,这种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思考,树立自学意识,又可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动态,进行个体化教育。因此,交互式教学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更加科学有效,也更要求教师多关注沉默群体及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
交互式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关键环节。教师应当充当一个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角色,通过指导小组学习及建立实践反馈模式来帮助学生[3]。
指导学生学习,是指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深入地阐述解决疑问的信息和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学习[3]。例如,在讲解低钾血症的表现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低钾血症发生时下肢症状比上肢严重、近端比远端先受累这类书本未特别解释的知识点。通过讨论,可以了解学生对生理学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应占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讲解基础知识,根据教学目的提出开放性及封闭性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展开小组讨论,而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反馈,结合重点与难点,深入浅出地剖析学生理解上的不足。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地增加辩论环节,模拟医患,课前小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应重视临床实践能力的指导,例如针灸课堂上,教师通过拔罐、针灸、推拿等实操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实际,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师生间轻松地交流,突破教师唱独角戏的框架,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学习,才能更高效完成师生互动。
评价一个教师是否成功、高效地完成了交互式教学,不能只看互动效果,更要对互动过程进行评价。互动过程的评价包括:(1) 教师对于互动设计的合理性;(2)师生互动形式与过程。互动效果包括:(1) 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2) 学生受到的影响。
3.1 教师对互动设计的合理性 一个合理的互动设计,首先以基本教学内容的清楚讲述为基础,同时延伸至前沿知识,其次是互动设计是否突出了教学重点与理解难点。其中的关键在于互动问题的合理设计,互动问题要有代表性,能与临床相结合。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PBL)强调问题是学习相关内容知识的起点,这些知识是理解或解决与案例相关的各种问题所必需的[4]。互动问题的设计若偏于开放,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无所谓标准答案,互动效果会比封闭性问题更有效。如果教师能设计出代表性互动问题,互动过程就成功了一半。
3.2 师生互动形式与过程 互动的设计不仅仅在于内容,也在于互动形式。互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利用病例引出主题(头脑风暴)、设置分组讨论、学生提问环节、组织辩论赛、角色扮演等多种模式。
互动过程是评价教师是否成功完成交互式教学的重头戏。课前利用问题或案例来串起学习内容的主线,能提升整节课的课堂效率。有研究数据显示,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使用案例能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5]。课中有意识地组织起上述多种互动形式,并且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才能算是成功的互动。
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状态呢?有研究[6]认为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回答老师的提问;二是主动请教老师;三是通过点头、微笑等肢体动作与教师互动;四是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有效使用高级认知策略;五是当自己的想法与教师观点有分歧时能坚持自己的想法且保留教师的意见。
另外,在交互过程中,教师在个人表达方面,做到思路条理清晰,语调抑扬顿挫,时常表扬肯定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强化,那么无疑,这个互动质量非常高效。
3.3 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互动课堂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主要基于理论成绩与临床操作能力的考核。需要强调的是,理论成绩的构成比例应当合理,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这种评价方式只能对学生短时间的记忆情况进行检验,不能完全反映其对知识的掌握与内化情况[7],所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应各占一部分比例。
3.4 学生受到的影响 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从学生的学习达成状态进行分析。有研究表明,以PBL为基础的医学交互式教育,对学生发展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沟通技能,成为终身思考者和学习者[8]。学生开始懂得自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并把它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对所学内容形成批判性思维,能独立自主思考,甚至敢于质疑,能在分析和探讨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这一点不仅是评价教师高效完成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指标,也是医学交互式教学最终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组织并实施医学教学中师-生高效互动,有赖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医学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评估,也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优化互动设计和实施。在具体进行评估时,需综合考虑互动过程和互动效果,两者缺一不可。并且,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以保证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评估的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