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2018-02-08 20:31李佳桐
卷宗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学经典阐释阅读

李佳桐

摘 要:文学经典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经典主要以时间和空间为题材,利用各种艺术手法阐述文学经典,这是体现文学价值的形式和途径。长期以来,文学的伦理特性采取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阅读、阐释和评价经典文学,为了从中获得新的价值,还需要对文学的批判方法进行创新,对文学人物或历史人物作出公允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可以为大部人所认同,也反映了大部分人的意志,从而发现文学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文学经典;阅读;阐释;价值

1 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主要从社会文明繁衍而生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承载着无数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可以更好的为人们提供相应的参考。文学经典是精神文明的象征,我们需要从文学经典中阅读其内容,文学经典中含有很多经典的价值,新价值的发现使文学更加经典。同时,我们也需要阅读和阐述一些文学经典,从中发现文学经典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主观主义者,他们根据自己的好恶评判历史和文学人物,往往还带有偏激的政治立场和错误的道德标准,这种新的文学可以称之为伪经典,需要清除这些伪经典,这样才能保证经典的内在价值[1]。

在无数个浩瀚的长河中形成的文学经典,经典从古至今都是被模仿和学习的范例。早在古希腊就广泛流传与文学有关的文献,尤其是当时的名录和文集,名录和文集的作家都是文学界的顶尖人物,他们撰写优质的作品,以供人们学习和模仿,由此可以看出,文学经典的学习、教育和继承在古希腊文化流传中就已经开始了。文学经典可在作家目录、课程、文学史和经典趣味中体现,经典的意义是教育,正式的经典也是通过教育机构、权威人士和报章杂志确立的。事实上,文学经典主要是了满足教育的需求,在道德和知识两个方面来确立文学经典,也要接受时间的考验,对知识和道德标准进行选择和评价,以筛选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学经典。

2 文学的经典化过程

文学经典在形成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些典化过程,典化指的是历史化,文学只有经历过经典的洗涤和验证才能成为文学经典。文学经典的形成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经典的文学,在典化过程中都有文学经典重构的现象,文学的重构被理解为颠覆或重建,这是忘文生意的过程,文学一旦成为了经典,得到了广大人群的认可和接受,一般是不会对文学进行推倒和重建的,这是因为,文学在形成经典时,有了时间的沉淀,后人无法改变历史,无法消除历史,也不能否定文学典化的作用和贡献。很多经典文学的流行不仅体现了它的自身的价值,也反应了文学流传的良好愿望,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出多数人的审美观和文学评价的道德意志。在文学典化的阶段,文学经典的形成主要来自不同社会人士的重读,还需要重新审视文学的内容和价值,对文学经典重新阅读、阐释和评价,需要清除主观主义者伪经典,因为他们根据自己的好恶评判历史和文学人物,往往还带有偏激的政治立场和错误的道德标准,这种伪经典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2]。

3 文学经典的价值发现

从文学经典的的内容上,我们可以发得出,需要一定的技巧阅读和阐释文学经典。例如阅读与阐释荷马史诗和希腊戏剧时,将批判的技巧运用到文学经典中,历史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评等方法的运用于各个文学中,重复的利用率文学经典很难有新的突破。为了体现文学经典的价值,需要各个研究者从阅读和阐释中找到新的阐述方式,从传统的社会批评、心理分析、精神分析、历史主义批评、文化批评等中探索新的途径,一般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阅读、阐释和评价经典文学来发现文学伦理的特性,从中发现文学经典的价值。

传统的文学批判价值观比较混乱,不仅需要对文学的批判方法进行创新,还要对提倡批判文学伦理学,事实上,文学批少严重缺少中心价值观,价值观的缺失并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在史学界就已经形成的。由此,有学者提议,不应该将岳飞和文天祥奉为英雄,这种理念产生的依据是民族团结,如果这一提议有效地话,那么,就会出现秦桧平反的局面,当然这一看法有很多争议,在05年,上海一家艺术馆展出了秦桧夫妇塑造站像,还为这一展出命题为《跪了492年,我们想站起来喘口气了》,引起了各个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兴起了一阵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恶搞之风,例如,历史学家建议改变国家的教育部教材,将华歆的《止战疏》代替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有学者认为诸葛的智慧是一种伪智慧,他的忠诚也不是真正的忠诚,也不是真心辅佐于刘备,于是有了《梅朝荣品诸葛亮:中国最虚伪的男人》的诞生。由此可以看出,秦桧、岳飞、文天祥、诸葛亮不仅仅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人物的化身,很多评论已经远远超出了事实,在文学中往往运用批判的手法,对于一个已经定形的人物,仅仅依靠历史否定他们的全部,很明显将道德和伦理混为一谈,这是不科学的,不能将之作为学术的创新,而是将这种颠覆性的批判作为伦理缺失和道德失准的表现。正常的文学批判通常是对文学人物或历史人物作出公允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可以为大部人所认同,也反映了大部分人的意志,不乏存在一些主观主义者,根据自己的好恶评判历史和文学人物,往往还带有偏激的政治立场和错误的道德标准,这种批判应给予苛求和指责[3]。

当下比较经典的小说《老人与海》,小说通过介绍主人公捕鱼的场景,塑造了一个敢于与大自然抗衡的“硬汉”形象,这个评论为大多数人所认可,“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以此表现出圣地亚哥的英雄意志。在小说中出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由此可以看出,圣地亚哥捕鱼并不是单纯的养活自己,更多的是为了战胜大自然,为了胜利的荣耀,这是他战胜鱼信念,他的形象化身为大自然的主宰者和征服者。在文学批判者的眼中,他不仅是一个硬汉形象,还是大自然的征服者,代表了人类的征服和强力精神,这种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地传统哲学,在人们的眼中,是强大和不可战胜的力量。从古代希腊开始,人们有了战胜大自然的精神,在征服大自然的形象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破坏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给生态和人类造成了危机,由此,我们不得不考虑任何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任何自然应该和平共处。从从今天生态伦理的立场来看,就不将圣地亚哥捕捉大马林鱼的现象称为一种硬汉和英雄,而是应该将之看作自然的破坏者。在自然环境下,一切的生物都有自己生存空间和环境,生存之间需要相互调整,这样才能保证生物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生共存的关系,这是伦理秩序,也是整个自然界必须遵守的法则。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老人与海》,圣地亚哥好和大马林鱼本是生存在不同空间的生物,但是,由于圣地亚哥违反了伦理法则,他侵犯了海洋中的生物,不仅如此,他还要征服大海和战胜自然,以体现自己是大自然的主人,而大馬林鱼本并没有给给他带来任何伤害,而他利用人性的狡诈和指挥诱骗大马林鱼吞下钓饵,虽然圣地亚哥杀死了大马林鱼,但是大马林鱼的肉完全被鲨鱼吃掉了,圣地亚哥并没有从中活得任何益处,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发现[4]。

综上所述,文学经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和精髓,经典体现了我国民族歌国家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和《老人与海》作为我国的经典典范,还需要对经典进行阅读、阐释、理解和发现,因为它们是文学经典,文学经典中蕴含着不朽的道德力量和永恒的价值,需要对文学经典不断阅读,这样才能发现文学经典的伦理价值。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文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J].文艺研究,2013(5):34-42.

[2]何翱.文学经典阅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芒种,2013(2):223-224.

[3]侯景娟.文学经典阅读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87-89.

[4]阎俊亭.高校图书馆文学经典阅读推广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4(26):17-18.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经典阐释阅读
永恒的莎翁
我眼中的莎士比亚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