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语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

2018-02-08 16:53回智光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通识日语模块

回智光

(鞍山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1 问题的提出

在知识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对人才的争夺日趋白热化,高校的教育水平也是衡量人才培养高低的标准之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了大量人才,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脱节、缺乏多元化思辨创新意识能力等。为此,各高校纷纷进行了教学改革,其中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越来越受到关注。

所谓通识教育是19世纪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在大学学习中共同学科的广范围学习是学生未来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需的。1945年,《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应具备四种能力:一是思考能力;二是沟通能力;三是判断能力;四是认知能力[1],而大学是培养健全人格和民主社会公民的地方。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全世界有近100个国家已经开始了在高等学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文科类通识模块课程更多地提倡人文知识的培养,注重学生多元思维发展,增强学生的人文厚重感,提高学生多元化思辨能力。它的教学内容相对于专业教育来说更加全面与多元化,与专业教育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文科类通识模块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其多元化、各种角度的文化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提高学生求知欲和拓展知识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通识教育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末才开始[2]。而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建设与实践研究起步则更晚[3],日语通识教育课程方面的研究更是很少见到。

本文主要以鞍山师范学院日语通识模块建设与实践为例,对日语通识模块设置的必要性、模块设置的内容、课程设置的特征及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等进行分析研究,力图提高日语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2 日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日语教育多以日语专业教育为主,忽视了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即使有日语公共选修课,在公选课过程中,也存在课程资源不足,授课方式不灵活,学习方式较固定等诸多问题,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知识经济对教育创新的要求[4,5]。日语通识模块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多语言沟通技能,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多元化文化的理解意识。学习了一门语言就相当于学习了一种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时打开单一的思维方式,开拓性地达到快速解决问题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日语通识模块课程不只是传授传统的语法语句,而是在这些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国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厚重感,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明晰的语言表述能力,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择业技能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21世纪初,我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各高校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创办了一些新的专业。鞍山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原有的第二外语、公共外语等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一步一步组建起来的。但日语专业在组建之初就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体现了多元化、多语种广泛的涉猎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除了扎实的理论教学外,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选择了与专业密切结合的实习基地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几年来,对相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对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各个方面进行跟踪调查,深入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各方面要求后,结果显示,企业希望毕业生能具备多元化的思辨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必须依靠通识教育来实现。

3 日语通识教育模块课程建设的探索

3.1 树立通识教育的观念

通识教育的观念是培养具有知识整体观念的学生,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将教学课程与就业需求相互融合,达到提高学生多元化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课堂教学中要以实际应用为重点、要让学生成为教学主导的教育观念。

3.2 日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日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在学习日语入门的初级枯燥期学会相应的单词和句型,通过视听说训练,将在国内接触不到的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以视听和现场表演的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演练,达到在学习日语入门期即可以记住基础日语的单词和句型,又能让学生感觉到日本文化与我国的差异,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代入式地去阅读和理解日语。

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之后还是张不开口或不敢张口,无法通过学到的知识进行正常的会话交流。所以日语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实用日语视听说”课,此门课程注意体现表达能力和实用性原则,力图通过各种场景内容的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规范、自然的口语表达能力。课程以情景会话的方式,选取日本风俗人情的内容,使学生敢张口,张开口,顺畅地进行交流。

为了使学生能将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日本习俗相结合,逐步减少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因语言和习俗差异所产生的摩擦与误解,并激发学生对日本的社会、经济、习俗等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的兴趣,可开设“日本社会のしきたり”课。课程内容包括日本社会常规惯例、文化风土人情等,授课形式以情境教学为主,要求教师授课时以情境教学为主线,全面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3.3 日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

通常日语专业教学以掌握日语基础知识和取得各类能力证书为目的,基础阶段以满堂灌的封闭模式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与独立思考,培养的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往往不能胜任社会需求。

采用通识模块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把学生带入情景学习中后,教师要先找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自主讨论欲望,这样学生才会参与到创新性的讨论中。同时,授课时不能偏重基础日语的单词和语法训练,而应该在热门话题或中日问题的自由思考和辩论中穿插进基本的单词和语法训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自发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沟通技能,激发其创新精神,提高日语综合应用能力。

3.4 日语通识教育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学校的师资队伍因年龄、资金等多种因素接触到实时的日语环境较少,所以在日语通识模块课程的实时授课时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日语通识模块课程的授课教师及时、快速地与日本现实社会环境对接。要做到这点,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出国研修的支持力度,以开阔教师的综合性视野。也可以长期聘请海外优秀学者来院校为老师授课和讲学。对于教师个人而言,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还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深造与继续学习,以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3.5 日语通识模块课程自主教材和选用

日语通识模块课程要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以往的课程教材,多偏于书面的学习和训练,内容尚未成体系。针对这种情况,学院根据日语通识模块课程培养目标和方式的要求,选择了人文知识厚重、更多元化多角度、内容丰富的优秀教材。在以日语语言为主线的前提下,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合理补充教学内容。

4 日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特征

4.1 注重实践性

日语通识模块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在。所以,无论是在教材的选用还是情景教学的讨论题目都要以实践性为重。教师可通过微课、慕课等方式,在教学前先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发展动向,特别是与中国相关与今后相对应的用人单位相关的知识。

4.2 注重实时性

实时的日本社会环境和实时的日语语言交流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学习日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老旧的影音资料和不能体现当代日本年轻人的流行语言是无法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日语通识课程在选择实时教科书时,可以考虑从日本网络媒体获取最新的流行资讯和语言表达方式,这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4.3 注重能力提高

通识课程教学改革是在以BPO人才培养模式下提高大学生整体综合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改革。开设的基日视听说、日本社会のしきたり、实用日本惯用语会话、日语能力语法与实训等课程,也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创新视角。同时,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前要准备好与学生互动讨论的题目、情景对话等提高进学生应对能力的综合性训练。

日语通识模块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知识面的拓宽,培养学生对多元化文化的理解能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无法否认的是部分学生尚未正确认知此问题,而部分教师的授课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师范院校日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是通过日语通识课程所营造的宽松氛围,加强学生的国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帮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6]。

[1]沈文钦.通识教育的观念与模式在“二战”后的全球扩散[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3):92-94.

[2]苗文利.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J]. 大学教育科学,2007,(4):84-88.

[3]彭蜀晋.师范院校开设通识性跨学科课程的探讨[J]. 教师教育研究,2004,(4):41-45.

[4]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J]. 高教探索,2007,(6):130-133.

[5]彭红梅.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教育管理,2008,(7):85.

[6]邓晓婷.以基本就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英语通识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44-45.

猜你喜欢
通识日语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日常日语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