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波
(辽东学院商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更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目前,地方高校已经意识到了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还尚未建立起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本文通过对辽宁省4所地方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调查,分析目前地方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帮助地方高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进而实现地方高校的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大学生校内外专业实训和实践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找出会计专业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其中的研究方法包括: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相关专著和论文,在提供理论支持的同时,也为合理设计调研问卷、准确把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调查的样本高校有4所,分别是辽东学院、渤海大学、沈阳大学和沈阳工业大学。问卷数量为:学生800份(均为会计专业在校学生,其中2016年7月毕业学生占80%)、教师50份(会计专业老师40份,其他相关专业10份)。教师问卷50份全部有效回收。同时还调查了40家企业(大部分为丹东市企业),共向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发放问卷50份,问卷全部回收。
编制访谈提纲,与上述4所高校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机构负责人围绕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
应用于归纳分析总结当前地方高校会计专业在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校内专业实训与校外专业实践两个方面对地方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
2.1.1 政府的相关政策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高校自身的教学管理水平,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与资金投入对学校办学质量的影响也很大。近几年来,受高校人数扩招的影响,各级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地方高校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地方高校在实践能力培养活动中普遍存在经费短缺,无法满足实践活动基本需求的现象。
2.1.2 地方政府对高校会计专业办学的支撑弱化。高校在原来的行业办学时代,办学特色鲜明,培养出的专业人才适合用人单位的需要。近十几年来,高等学校大幅扩招,但学校与行业的联系却有所削弱[1],行业参与高校办学的热情也大幅降低。尤其是地方院校,由于行业对高校办学的直接支持力度下降,对高校办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减弱,地方高校得到行业提供的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越来越少。
2.1.3 企业参与高校育人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实践知识的取得、实践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依靠在校学习期间的各种专业实践课程,另一方面更依赖于校外的实习。但目前企业在参与高校育人方面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尤其是地方高校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较少,获取系统、完整的实习工作岗位的机会更少。再加上企业、用人单位接收学生参与实习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企业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为此买单。学校与企业间的利益分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使用都将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及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2]。
2.2.1 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存在缺陷。实践教学在地方高校教学中的被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教学方式方法依然比较落后,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较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差,仅以修满学分、取得毕业证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会计专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参与实践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很难在实际遇到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致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被扣上“高分低能”的帽子[3]。
2.2.2 校内实训室建设难以满足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受校外实践环境的限制,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靠校内实训。各个地方高校都配有会计校内实训室,但是,目前会计实训室条件很难满足学生和老师对实践教学环境的需要。从表1的调查结果看,只有半数的学生认为校内模拟实训对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效果很好,有超过1/5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和较差,总体反映出学生对此的满意度不高。
表1 校内实训对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情况调查结果(学生)
表2 校内实训对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情况调查结果(老师与主管)
对校内实训效果评价结论为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普遍认为:目前实践教学内容陈旧,不能紧跟社会发展与相关政策变化;相关教学软件版本更新不及时,与经济形式发展不匹配;实践场地不能满足实践需要,实训室的环境和硬件有待改善;实训室的开放频次不足,不能满足其课后实践实训的需要,等等。
受访的教师及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对校内实训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的评价也不乐观,见表2。
总之,受访对象中有相当数量的样本对实训室的建设、投入、软硬件配备、日常管理和开放情况提出了质疑,说明校内实训室建设难以满足当前对会计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2.2.3 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对实训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没有接触过真实的企业会计业务,只能照本宣科式地进行实训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2.2.4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不科学、不合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包括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考核方式一般以学生完成的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的评价为主。实习报告往往是统一模板,学生按模板要求撰写,内容大同小异。而实习单位的评价也往往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校内实训一般都是通过模拟企业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训练,教师按经济业务的先后顺序讲解会计分录答案,学生按标准答案填制会计分录、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期末学生上交全套会计资料,教师审阅会计资料后评定其实训成绩。这种方式很难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各级政府的教育及相关部门应重视地方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国家政策对地方高校要有所倾斜,资金上要有合理保证。而行业的支持力度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行业很多,其中最直接相关的是注册会计师行业。为此,地方高校要争取到这个行业的支持,派遣学生到事务所进行专业实习,接受业内专家的指导,对提高学生的从业技能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要提高企业参与高校育人的积极性。有关部门应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育人工作,主动配合、接纳大学生的专业社会实习。对于接收学生实习工作表现好的企业单位,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政策上与经济上的支持,以鼓励企业参与地方高校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首先要做的是改革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师为主的课堂为学生为主的课堂,激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其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改善校内实训场所的实验条件,以满足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改善软硬件配备。在日常管理中,也要从提高学生实训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通过增加实训室开放时间等措施为他们创造更加有利的实训条件。
再次要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在制定职称、考核等文件中增加社会实践方面的条款,对符合“双师型”条件的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待遇或者单独开辟职称晋升通道,促使广大教师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还可聘请一些企业的兼职教师配合学校教师一起,共同完成实训教学任务。
最后要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与理论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相比更加灵活多变,更加复杂,应该结合学校实践教学的实际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目前会计类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毕业实习、课程实习、毕业论文为主,实践场所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对于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要建立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任课教师与学生必须按照学校规定的考核方式认真完成对实践教学各项目的考核与评价,确保实践教学环节不流于形式。
[1]严红霞,杨星星,钱茹.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人才资源开发,2017,(12):60-61.
[2]侯玲玲.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3]杨忠娜.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