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长安第二中心幼儿园 陈奇艳
童话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我园自2014年起,尝试童话剧特色主题的生发,编织以“童话”为蓝本,以“童话剧”为核心,以“生成”为理念、以“活动”为载体、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的综合性特色主题,旨在充分开发和利用主题的教育功能,以满足幼儿爱听、爱读、爱演、爱编、爱画童话故事的兴趣和需要,并促进幼儿相关领域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
从戏剧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尤其是儿童教育问题,早在中国古代就开始了,《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儿童的“礼”的教育从表演嬉戏开始,容易为他们喜爱和接受。宋庆龄在创办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时说:“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养下一代,提高她们的素质是最有意义的事情。”A·S·纳尔在《自由而不是放纵》一书中提到:“儿童期不是成年期,儿童期应是演戏期,对儿童来讲演戏多多益善。”
我园在两年多的童话剧特色主题的生发尝试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缺憾与不足:一是童话剧主题来源较为单一,都为对经典童话剧的再现或改编。二是主题活动中的教学内容安排存在问题:(1)主题内容为“生搬硬套的大拼盘”,而非这个童话剧主题与幼儿经验发生紧密联系并自然拓展出的各个学科;(2)主题内容的综合性体现不强,较为单一地囊括了艺术领域的活动,没有把更多领域的活动形式加以综合。这些问题暴露出在主题活动的生发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保证,更多为教师“高控”下的活动。
鉴于此,我园对童话剧主题的生发进行了大胆革新,要求各班分别从多种渠道收集、拓展幼儿喜欢的、适合幼儿学习的童话剧资源,更凸显幼儿的自主性。比如:来源于幼儿近期关注的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戏剧影视作品、情节性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如《老鼠嫁女》《咕咚来了》《我选我自己》等;发生在幼儿生活中的事件,如根据热门话题八达岭老虎吃人事件创编的小班主题“叫我大王”;幼儿想象的故事,如根据发生在表演区的有趣故事创编的童话剧主题“森林音乐家”。在充分了解童话剧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依据童话故事和活动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方案并开展相应的活动,并更多采用游戏的形式展开,让幼儿借助童话剧剧本的创作——读写区、音乐的选择编辑——音乐区、舞美道具的设计——美工区、角色的分配对白和动作的表现——表演区等多种不同的游戏区域和游戏内容,引导幼儿在看、听、说、演等多通道参与中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促进表现力的提升以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或多领域素质的综合发展。通过儿童自身的童话剧经验的建构为儿童提供最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整合的教育,让每个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童话剧艺术家”。
自主——体现在幼儿立场,体现了对幼儿充分的尊重。陈鹤琴曾指出:“儿童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儿童的暗示感受性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习惯,在教育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或意想不到的效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说明”部分也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的。”而在童话剧主题的实施过程中,幼儿通过进入与童话剧息息相关的区域进行游戏,参与童话剧剧本的创作、音乐的选择、舞美道具的设计制作、角色的分配、对白和动作的表现等,关照到了每个儿童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智力水平的差异性,很好地体现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包括游戏区域、游戏同伴、游戏内容、游戏情节发展等的自主选择。在我们的实践操作中,经常采用照片、视频、演示操作、介绍交流等方式让幼儿根据需要自己选择游戏区域或提供选择插牌、图表、胸饰等让幼儿确定自己所玩的游戏区域;通过询问建议、图示、步骤图等让幼儿自己阅读,明确游戏的步骤和方法;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探索,并能与同伴分享收获;以表格、记录单、印章、画图、日记、情景再现等形式记录游戏过程,帮助幼儿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比如,我园大班幼儿围绕他们班级正在进行的童话剧主题“老虎拔牙”,展开了自主性游戏——“我的游戏我做主”。游戏前一天,班内幼儿轮流当游戏“当家人”,制作游戏计划书(包括游戏内容、游戏所需人员、材料、游戏规则等),孩子们能根据班上正在开展的童话剧“老虎拔牙”的游戏情节,自主开设相应的区域游戏,如糖果店、小医院、美容美发店等。游戏当天,“当家人”宣读计划书,并“招聘”员工,招聘结束后每组“当家人”和录用“员工”对计划书进行修改与补充,讨论安排好工作人员的职位与职责。随后各区域中的“当家人”先找到区域场地后分工负责,积极从各种材料区搬运区域内所需的游戏材料,共同做好开张准备。“自由人”开始装扮自己并带上购物袋和钱币去各个区域游玩。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幼儿已经能初步独立地提出主题,选择伙伴,发展情节,广泛地与同伴交流,自主愉悦地参与到各种游戏中去。
游戏中的自主管理体现在游戏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在幼儿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规避问题、解决问题。几乎在每个教室中,都可以看到由幼儿自主协商后确定的游戏公约,且大多以幼儿最擅长的绘画的方式呈现,对幼儿的游戏具有提示和指导作用,这是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方式。另外,同伴互助或借助材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我园小班老师在“迷路的小蚂蚁”童话剧主题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寻宝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进入到各个区角来“做任务”(各个区的游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寻宝路线图,如果在某游戏屋任务完成了,就可以自主贴上标记,老师会在每周五汇总一周内孩子完成任务的游戏情况,并给予游戏币奖励。幼儿在游戏中不仅了解了游戏币的用途以及上面数字所代表的意义,而且还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自主地参与到各个区角的游戏中去。
幼教界一致呼吁教师应成为儿童学习的“观察者”“协助者”“推动者”,儿童则是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教师和儿童在平等的合作与交往中彼此互动而发展,从而成为课程的双主体。但在童话剧主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师幼间的互动合作欠缺,教师的“高控”仍露端倪,需进一步寻求教师与幼儿、教师与教师之间真正的合作。于是,我们重点推广了以下两种方式:
即区域游戏开始时,主班教师首先进行全面观察(8分钟以内),看全班每个幼儿是否都玩起来了,幼儿是否都按自己的选择进了相应的区域,幼儿之间有没有发生纠纷,材料是否安全充足等,并进行区角游戏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然后,教师针对前一天或两天中出现问题调整的区角(即前两天的重点观察区角)进行跟进观察(7分钟左右)。接着,围绕今天重点区域进行相应的重点观察和指导(直到结束)。配班老师和生活老师观察除重点区角以外的其他区角。在幼儿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玩什么、说什么、有什么发现。观察是重要的指导方法,有时候教师的旁观可以给幼儿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
走近孩子,更多地发现孩子的“哇”时刻,发现他们自发的积极行为,他们天性充分绽放的时刻,并给予合理的支持。此时,幼儿所处的心理环境必然是安全温馨的,他们的情绪也必然是轻松愉悦的。“学习故事”中成人“退居二线”的方式,也给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幼儿积极主动、敢于探究、乐于创造等学习品质也会得到更多的锤炼。
建立教师与幼儿在活动的双主体关系后,教师不再是“领导者”“专制者”,而是跟儿童平等合作,建立起工作协作的关系、学习互助的关系、生活伙伴的关系,着眼于教师与儿童的互相影响、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