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气象新闻报道领域
——以宝鸡日报社为例

2018-02-08 09:20韩强娃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7期
关键词:宝鸡日报气象

□韩强娃

(宝鸡日报社,陕西 宝鸡 721000)

气象新闻,新时期从天气预报演变出来的新闻产品。随着突发天气事件的增多和汽车时代的到来人们出行半径的增大,气象新闻受到大众和媒体的普遍重视。《宝鸡日报》坚持16年刊发气象新闻,受到了读者欢迎。

一、贴近民生民需,为群众生活生产提供最严谨的气象服务

近几年,气象新闻出现娱乐化的趋势。电视、网络尤为严重,使用俊男靓女当主持人,谈天说地,使得气象新闻青春靓丽。同时,不少都市类报纸也玩诙谐幽默,试图走轻松愉悦的娱乐化路线,这些丰富了气象新闻的表现形式,增加了吸引力,但同时受众要在一大堆无用的话语中挑选有用的气象信息,降低了新闻的传播力。气象新闻事关百姓生产生活,是重要的民生资讯,自刊发气象新闻之始,《宝鸡日报》就秉持这一理念,为群众生活生产提供最严谨的气象服务。

服务三农,引导科学种植。二十四节气中,相当一部分节气跟农事有关,如“芒种”“小满”“白露”等是为种植服务的。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及农作物种子的改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高山白露麦”等模糊种植已不行了,群众需要更精准的天气作指导。宝鸡是陕西苹果的主产区,又是中国猕猴桃之乡,农作物品种丰富。特别是随着“三农”政策实施,花椒、核桃、烤烟、高山蔬菜等富民项目大面积种植,这就需要气象服务跟得上。在这种情况下,《宝鸡日报》开始刊发气象新闻,一开始只是围绕作物收种做天气新闻,相对较粗。慢慢地与施肥、病虫害防治、突发天气的影响以及专家的意见结合在一起,所写的新闻既有天气情况又有科普知识,有利于农民科学种植。在该报的引导和有关部门推广下,目前宝鸡地区共建成田间小气候气象站9个,该项工作走在西部前列。

融入百姓日常,方便出行生活。生活富裕后,私家车逐年增多,人们的出行半径随之增大,所以对旅游天气、道路状况等格外的关心。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天气与运动、穿衣、疾病保健等关系,原先气象台简单的天气预报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需要媒体进行详尽的报道与解读。于是,《宝鸡日报》的气象新闻也丰富了起来,假期与周末的出行天气、雨雪天气的路面是否有大雾、结冰?高考期间炎热还是凉爽?中秋节能否看到月亮?针对这些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并对类似“立秋后为啥高温频频超过40℃”“雾霾天是谁弄脏宝鸡脸?”这些群众关注的异常天气,深度解析。近五年,《宝鸡日报》每年刊发天气新闻120多篇,平均三天一篇天气新闻,完全融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贴近百姓安全,为防灾减灾提供最及时的气象服务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之一,包括山洪、高温、干旱、冰雹、暴雨等,造成的损失要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因此,积极参与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党报气象新闻的重中之重。

关注极端天气,及时预警防范。宝鸡地处陕甘宁川四省的结合部,南为我国南北气候分水线的秦岭山脉,北又紧挨中国雹源中心的六盘山,故而极易出现各种极端天气。同时,境内有包括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嘉陵江等大小河流108条,防汛压力较大。因此,及时做好气象新闻报道不仅仅是办报的需要,也是围绕中心工作、服务群众的民生大事。因而在气象部门作出冰雹、暴雨、大风、雷电等极端天气预报的第一时间,《宝鸡日报》通过官方微博、网站、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和报纸,第一时间将灾害预警发布出去,引起相关部门和群众对天气灾害的重视和警觉。2011年7月23日晚,宝鸡出现有气象史以来最强降水。宝鸡气象台于前一日的下午四时做出暴雨红色预警,《宝鸡日报》随即在网站以新闻形式发布,又在第二天报纸的头版显著位置刊发,提醒相关部门做好危房、滑坡地段人员撤离,不要到河道、山中作业。当日,陇县、千阳、陈仓等县区出现大暴雨,特别是北部山区的陇县,四五个镇街两小时降水超过300毫米,好些地方出现山体滑坡民房被埋情况,但由于该县连夜将3000多人从危险地方转移,所以无一人伤亡。按照新闻的属性,天气新闻属于实用性很强的信息,特别是在防灾减灾方面,天气新闻拒绝“戏说”,人命关天,老百姓期盼严谨权威的发布,而这正是党报的优势之一。

跟踪气象灾害,普及安全知识。气象灾害虽然属于自然灾害,但引发原因中不少是人们违法自然规律、缺乏安全知识造成的。作为媒体,有义务为公众普及相应的安全知识。2013年7月中旬,渭河河水暴涨,致使陈仓区仙龙村47村民被困在孤岛上。消防战士赶来后,从桥上悬梯将村民救出。该报在报道时,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消防官兵救人的场面,还进一步探究了该村为何被洪水淹的原因——仙龙村移民搬迁时选在了山脚下的河湾建房,放在平常年份倒也没事,但是一旦遭遇“50年”或“100年”一遇的洪水,就极有可能被洪水淹掉。这几年,在河道乱建现象时有发生,文章发表后为大家普及了气象、河流方面的知识,因此受到普遍的关注。雷电灾害是宝鸡又一气象灾害,相比较城市,广大农村地区防雷观念滞后,防雷设施缺乏,过去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家电击毁,甚至伤亡等事件。对此,《宝鸡日报》在雷电高发季节,及时予以提醒,发生雷电事件后又进行专业的剖析,使人们的防雷观念逐渐提升。近几年,该市农村人盖房必会考虑和安装防雷设施,雷击事件大幅减少。

三、贴近传统和本土文化,为读者提供最亲和的气象服务

气象云图可能是全球性的,各类气象数据也是客观不带感情的,然而阅读气象新闻的受众却是有地域性。那么,如何使气象新闻让人爱看、耐看?《宝鸡日报》在实践中,坚持贴近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使得气象新闻更有文化品位和阅读魅力。

结合二十四节气,传播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新闻是宣传、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最好方式。《宝鸡日报》紧扣节气,结合天气预报、农事、美食、养生以及相关的诗词赏析,使得气象新闻文化味十足,同时又贴合时令性和时代感。2016年“小暑”节气,《宝鸡日报》刊发的天气新闻《今年“小暑”天大热及时消暑忌贪凉》,介绍了“小暑”“大暑”与“小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四个有关气温高低天气冷热的节气,同时又回答了“大暑”未到天高热的原因,还从养生上讲了要“小暑”消暑但要少吃冷饮等防止伤身。该新闻发出后,不少年轻读者在新媒体上留言“中国传统文化太博大了!”“涨姿势!”从《宝鸡日报》的实践来看,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传统文化是气象新闻的魂,若无这些内容,气象新闻只是一条实用性消息,而添加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哪怕是与之相关的一句诗词或民俗,立马让气象新闻厚重起来。

融入本土文化,增加亲和力。从传播力角度来看,离读者距离越近,读者的关注度和阅读兴趣就越高。为此,《宝鸡日报》在气象新闻中十分注重摄入本土元素,让气象新闻离受众者近些、再近些。宝鸡作为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民间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民间有关天气、农业种植方面谚语和民谣也较多,该报在进行气象新闻写作时充分地吸纳了本地民谚、民俗的精华,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气象新闻。同时,在写作语言的运用上,尽量多使用老百姓的语言,从而进一步增加气象新闻的亲和力。

猜你喜欢
宝鸡日报气象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宝鸡城的走马灯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大国气象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美丽的气象奇观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