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艳
(哈密日报社,新疆 哈密 839000)
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采访亦是如此。在采访前,根据被采访人的不同特点和采访的主题事先拟定采访提纲,这是每个记者的职业必修课。然而,“有备”未必就“无患”,因为采访对象可能并不会按着记者预设好的思路进行,比如基层群众,尤其是那些从未接受过采访的基层群众,只有记者带着感情,带着温度与采访对象交流,让彼此间的距离感消除了,采访活动才可能顺利进行。
近年来,精准扶贫、脱贫致富是新闻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年初,根据市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哈密市各媒体深入基层,采访一批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佼佼者。阿孜古丽·哈力克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盐池镇阿热买里村普通家庭主妇,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一家人通过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脱贫致富。
按照以往采访精准扶贫稿件的惯例,采访前,笔者做了常规准备工作。驱车200多公里,采访组一行来到了阿热买里村阿孜古丽家里,简单地介绍后,采访正式开始。然而,采访进展并不顺利,阿孜古丽虽然一直面带微笑,但她显然有些紧张,不停地搓着手机屏幕,面对记者的问题也是只言片语。
一时间采访陷入了僵局,如何让阿孜古丽愿意敞开心怀呢?笔者一边思索着,一边环顾那个面积不大的小家,干净整洁,尤其是厨房,灶具餐具摆放整齐,灶台一尘不染,很显然阿孜古丽是个热爱厨房的女性。而在客厅的照片墙上,也有一张她做饭的照片,其中最显眼的是一张她和一个男孩在苏州科技大学门口的合影。
大家一起喝着茶,一片沉默,笔者也放下了采访本和录音笔,不经意地跟她聊起了墙上的照片。说到苏州,阿孜古丽的眼睛亮了,开始跟笔者讲起了她的苏州之旅。原来,那是去年她送自己的侄子去苏州上大学时拍的,她不仅喜欢上了苏州,而且还在苏州觅得商机,打算到苏州开饭馆。
就这样,从聊她的苏州之行,到开饭店的初衷和进展情况,一直到传统维吾尔族食物的制作,再到她脱贫后的致富打算。就这样两个多小时过得飞快,采访组“满载而归”,一篇《阿孜古丽:我要到苏州开餐厅》鲜活呈现,采访工作圆满完成。
对记者而言,新闻采访不仅仅是获取所需信息的一个过程,也是与采访对象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特别是那些极少接触采访的基础群众,只有跟他们熟悉起来,打消其戒备心理和紧张情绪,采访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就像我国著名记者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说:“理想的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决不是冷若冰霜的‘公事公办’的关系,也不是一个拼命挤,一个张嘴吐的‘挤吐关系’;而应该是双方互相影响、互相启示、互相感染的‘互激关系’”。
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如果有共同话题作为“粘合剂”,那么彼此之间就容易熟络起来,采访也会变得顺利。今年3月底,笔者采访一个民族团结故事,采访对象是伊州区二堡镇的村民周学田,他与村民玉苏普·买买提一家互帮互助,相处的跟亲兄弟一样。年过半百的周学田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面对笔者的采访,他也是寥寥数语。既然直奔主题无法获得有效信息,那么只能另想办法了。得知周大爷是个葡萄种植大户,农村出生的笔者便跟他聊起了葡萄种植的事儿。
一说到种葡萄、哈密瓜的事儿,周大爷便打开了话匣子。就这样,笔者跟采访对象之间找到了共同话题,彼此之间也不觉得生分了。聊到葡萄修剪技术的时候,周大爷跟笔者讲起他与邻居玉苏普·买买提之间相互学习葡萄种植、修剪技术的事……就这样,笔者不仅顺利完成了民族团结故事的采访任务,还意外收获了春耕备耕,以及新型农业技术给传统种植带来的改变等信息。
所以,当采访遇到瓶颈时,记者不能一味地奔着主题追问,此时不妨先把需要采访的内容放在一边,跟采访对象聊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当彼此间熟悉了,气氛变得融洽了,再把话题引向记者所需要采访的内容。有时候,甚至不需要记者刻意引导,采访对象可能会给你“意外的惊喜”,让记者顺利地、愉快地完成采访任务。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与基层一线群众打交道过程中,除了关注细枝末节,寻找共同话题外,记者还需要真正从内心尊重基层群众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要真正与他们打成一片,融在一起。都说好记者应是一个“杂家”,各领域都应该有所涉猎,作为边疆地区的一名基层记者,简单地掌握一些地方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会让采访活动事半功倍。采访本身就是一种交流,交流效果如何与沟通是否顺畅有着直接关系,使用共同的语言能瞬间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当记者根据被采访对象的不同,使用当地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进行采访时,会让采访对象倍感亲切,心理距离就会拉近。同时,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采访对象,特别是态度上的谦恭,还要尊重对方的隐私或避免触及被采访者心灵的伤痛。
所以说,除了基本的新闻采编理论知识外,实际采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谓“技多不压身”,掌握一些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多学习一些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多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这也记者拉近与基层群众距离的重要途径。
鲜活的东西在基层,新闻生命的源泉在基层。然而,与那些经常接受采访的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不同,基层群众,特别是偏远农村那些从未接受过采访的群众,他们往往不善于表达,亦或是羞于表达。那么,这就给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他们打交道,只做采访前的常规准备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记者要视情况调整采访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带着真情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采访活动方可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