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党报评论发展路径探析

2018-02-08 09:20赵志敏张科辉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7期
关键词:党报舆论传统媒体

□赵志敏 张科辉

(保定日报社/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自“互联网+”的概念提出以后,“媒体融合”成了热词,新媒体发展迅猛,微信公众号多如牛毛,动辄“10万+”的阅读量让发行量日渐下滑的传统媒体望尘莫及。随着近几年的探索和转型,一些传统媒体在深度融合这场风暴中抢滩成功。人民日报客户端累计下载量已达1.99亿,在主流媒体创办的新闻客户端中下载量保持领先;人民日报微信关注数近1300万,影响力居微信公众账号第一。①几年来的探索表明,传统媒体有能力利用好新技术,拓宽自身的影响力。

作为党报的评论,长期以来承担着传达观点、引导舆论的职责,在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热点事件舆情演进中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然而,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发展的突飞猛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舆论格局,大数据的资源正在改变新闻生产的方式,新闻机器人的出现,使新闻快速的生成和发布,满足了新闻“快”这一要求。但是,有深度的分析性评论却不会被新闻机器人所取代,这也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在全媒体时代,渠道可以改变,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创新,但思想观点的核心竞争力不会被削弱。党报评论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依然有其独有的自身优势。

一、党报评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重要作用

党报作为我国的主流媒体,不仅为人们提供权威的消息报道,更重要的是给人们提供思想、引导意见、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和方式方法。

从报纸的内部分工来看,这个承载思想和观点的载体主要是评论。它是媒体文化的核心,更是在媒介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坚守的有力阵地。它不仅代表着报纸的舆论导向,更重要的是代表着社会的主旋律,以及时代的伟大呼唤,因而是传统媒体应该坚守的高地。随着微信、微博客户端的上线,民众的声音可以及时得到传播,网上评论的灵活性、及时性、互动性深受网民喜爱。但是,网络在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会带来舆论场的混乱,甚至会传播一些谣言。

作为党报,在舆论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更应该激浊扬清,成为引领导向的旗帜、澄清谬误的思想利器。评论作为党报的传统优势,在多元价值交融的大环境下确立正确导向,在与公众的交流中形成共识,依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媒体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时效之争,开始向“观点之争”、思想之争发展。有分量、有深度、有思想的评论文章已经成为党报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新媒体环境下党报评论的不足

党报评论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有自身发展的困境,但同时也有优势。如何补齐短板、做强优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党报评论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其一,影响效果有限。新媒体的兴起,为网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同时也拓宽了传达社会民情和民众发表言论的渠道。娱乐明星的微博粉丝有的达到上千万,也就意味着明星发表言论,就有几千万人看到。除此之外,网络上还活跃着很多意见领袖,通过粉丝社群类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民的舆论态度。与喧闹的网络舆论环境相比,党报由于受众面较小,评论难以广泛传播和发挥影响力。除此之外,新闻反转剧不断上演,多是自媒体率先发声、传统媒体跟进,这样一来,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和言论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占领舆论高地的主动权。

其二,互动性差。随着网民的选择性和独立性在不断地增强,受众更愿意看到与自身相关的内容。而党报评论在传播观点时总习惯使用传统的话语模式,尤其是在工作性、政策性强的政论文章中,往往会使用一些文件原话、官话、套话,缺乏亲和力,形成一个“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形象。在各种网络评论快捷、犀利、时尚、新锐的新传播格局下,党报评论如果不研究受众需求,通过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扩大传播渠道,就会失去受众,也就意味着生存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三、党报评论具备的优势

那么,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党报评论是否会失去自己的阵地?这取决于党报能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实践来看,党报评论至少有如下两个方面的优势:

其一,权威性。网络发声的便利性和虚拟性,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观点交换的平台,网络的匿名传播为意见表达提供了自由性和安全感。戏谑、偏激、刻板成见,这些都增加了评论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意见失当。尤其当面对敏感事件,涉及个人利益、群体安全事件时,网上就会出现过激的言论,一些攻击性、非理性的话语在网上传播,甚至会产生谣言,引发网络暴力。这时,党报就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冷静的视角分析问题,传递党的声音。而党报评论又是代表着主流媒体的声音和社会价值观的导向,肩负着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与网上不确定性言论相比,党报评论更具有权威,更能稳定人心。

其二,专业性。网络评论碎片化特征明显,言论环境比较宽松,这就形成了网上的言论良莠不齐,各抒己见。为了占得头条,有的对事实认识不完整,有的过于情感化。而党报评论的背后有着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队伍,对新闻选题、观点阐述严格把关;及时对新闻事件进行追踪,深入剖析;针对热点问题通过采访相关专家,给出建设性意见等,这是网络评论难以企及的优势,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做到语言朴实而富有激情,结构逻辑严谨,自然会大大增强评论的感召力。

四、新媒体环境下党报评论的发展路径

其一,坚守内容阵地,以优质取胜。尽管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资源库的应用,新闻机器人可以在几十秒甚至十几秒内写出一条突发新闻的报道,但是,在报道中传递温情、凝聚力量却是新闻机器人做不到的。新闻作品不仅要强调技术价值,更要输出文化价值。具体到评论而言,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不仅要求作者具备专业素养,更要具备丰富的人生感悟、深刻的社会感知以及对政策的把控。鉴于此,人民日报社副总编卢新宁在2017年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提出,要让“内容+”成为媒体融合的关键词,用“内容+”赢得发展的新优势。坚定内容生产力,用优质内容加到一切端口上,就能让媒体产业在与各个行业的深度融合中壮大,让主流价值在更多的平台上唱响。

其二,融合媒体平台,建立跨区域工作室。2012年,人民日报率先开通微博,“微评论”开始出现在微博平台上,经过几年的探索,党报评论已形成传播集群,搭建了党报融合论坛群。但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人民日报》开设的《连线评论员》栏目,两年来只刊发了20多篇评论。这说明,党报评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稿件生产力不足的情况。面对受众对评论作品快速、优质的要求,仅囿于一个平台远远不够,党报评论员可以成立跨地域工作室,携手开发包括音频、视频、动画在内的融媒体产品,利用工作室的技术支撑、传播渠道,在全媒体舆论场进一步强化主流价值的传播力。

其三,贴近受众生活,扩大影响力。互联网时代,人们选择信息的主动性更强,单一地讲一些宏观的道理,受众会觉得枯燥乏味,评论的影响力自然会大打折扣。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要想在舆论场中占得主动,就要打开视野,汇集民声,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具体而言,就是在选题上把握受众的兴趣和需求;在写作中注重说理剖析,使文章深入浅出,摆脱假大空;在观点上要立意高远、理性客观。当前的评论竞争,不仅比速度和平台,更比角度和深度,是一种价值观的较量,做到适销对路,才能真正起到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注释:

①杨振武.深度融合中担负主流责任.2017年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注:第二作者张科辉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党报舆论传统媒体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