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日报社,江西 新余 338000)
无论哪个行业,要做到得心应手甚至出类拔萃,或多或少都需要有一点相适应的先天素质。《中国青年报》资深女记者蔡平说:“记者是天生的,不是后天的。”我认为,其实她所说的“天生”就是指“好奇心”,就是那股对事事都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作为一名记者,采访技巧可以学习,写作水平也可以锻炼,但是没有天生的好奇心那恐怕很难在这一行做出名堂。
杨澜回忆道,每期的《杨澜访谈录》之前都会选定一位名人,并策划探究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这般“成功背后何种艰辛”一直激励着她探求问题的答案。在采访每位名人之前,她都会翻阅其著的几本书和相关资料,最终确定问题。“历史选择的人,人创造的历史,让我着迷。”如果一直能有一份好奇心,访谈就变成一次有趣的旅行。这也是为什么她一直乐此不疲的原因。
笔者曾经带过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实习生。一个男生每天喜欢各种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个怎么理解?”凡是涉及稿件的专业内容,他都问得个清清楚楚。多数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都是听从老师的采访安排,有一天他来到办公室跟我说,“老师,我看到广场上停了许多出租车,我想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我很高兴他能有这份好奇心,非常鼓励他去一探究竟。正是由于他的好奇心、他的观察力,在两个月实习期内,几乎所有选题都是自己挖掘,独立采写,实习成绩非常好。另一名女实习生则整日闷不做声,只是机械地跟着我采访,很少主动发问,写稿也仅仅根据现有材料,稿件自然缺乏特点,实习期草草结束。最终,男生大学毕业后考入沿海一家大报社,女生毕业后选择了其他行业。
我一直都喜欢看纪录片,因为纪录片真实地展示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的真实形态。久而久之,我已经不满足隔着银幕看,我的好奇心驱使我想去了解身边更多的行业、更多的人、更多的故事,恰巧记者这个岗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需求,因此我多次深入医院、乡村学校,采写蹲点日记。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操场乡这是新余市最北边的一个乡,地处偏僻,经济相对落后,乡里有一所中心小学,几乎所有村子里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有将近一半的住校生。下乡采访期间曾经来过学校两次,一间寝室睡16个人,年仅10岁的住校生要完全自理生活,刚刚大学毕业的城里女孩初次来到乡下教书……这些都让我非常好奇,我十分想深入了解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2015年10月,我来到这所乡村小学进行蹲点一个星期,与老师、学生们同吃同住,写出7篇蹲点日记。这段经历也让我难忘。乡下孩子的学生生活、乡村老师的执教经历都离我、离大多数城里人非常遥远,这与城市生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在学校蹲点的那一段时间,我整天拿着采访本在校园里转悠,一逮着机会就去“挖”老师们、学生们的故事。乡下的生活条件虽然简陋,但是那沉甸甸的采访成果早已让我忘记了物质的贫乏,蹲点日记的刊发吸引了不少读者的关注,系列报道也被推荐参加了江西新闻奖的评选。
似乎,在人们印象中,凡是带“奇”字的都不是什么好的东西,诸如“奇装异服”“奇谈怪论”“奇胎怪物”等,中国古代更有“君子不言奇”的古训。但是,“奇”对记者来说,决不是坏事。记者的好奇心,实际上是一种职业的敏感性。经常听到周围人说,你是记者,是“消息灵通”人士,是社会活跃分子。记者应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社会上、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奇”事,具有一种职业的敏感。记者最好什么都感兴趣,是个“包打听”,而不是“懒得动”。
因为好奇,始终具有敏锐的触感;因为好奇,始终抱有清醒的认知;因为好奇,始终拥有丰沛的感情。我想,对事对物对人的这份好奇,应该就是找到好新闻、写出好故事的基本前提。当然,也是当记者最大的乐趣所在。好奇心来源于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来源于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正因为热爱它,才时刻想着它,才愿意为它付出。
医院是大家都避而远之的地方,但是却又觉得神秘。平日里我非常胆小,至今都没有看过一部完整的恐怖电影,甚至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尸体的镜头都让我起一身鸡皮疙瘩。但是越是鲜为人知的事,我越想一探究竟,所以我先后两次到医院蹲点,一次次走进贴着“请止步”的那扇门,直面血淋淋的手术现场,和癌症晚期病人面对面交流,聆听靠透析维持生命的患者讲述人生经历,感受医务人员的冷暖悲欢……用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感写成数十篇蹲点日记。
记者的好奇心,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记者的事业心。事业心强的记者,会千方百计使自己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会广开耳目,深知下情,会到处活动,处处留神,事事关心。记者的工作有一种永不消失的新奇感,这种新奇感,也就是对工作的责任感。对一名记者来说,采访、构思、写作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不断锐化,甚至痛苦的过程,如何减轻乃至避免?答案也许就是三个字:好奇心。
如何始终保有好奇心,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培养观察力。我国历来有眼见为实的说法,新闻就是要真实,所以应该用眼睛去观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从而发现实实在在的新闻。一些资深记者在谈到如何提高记者观察力时,深刻体会到观察一定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作指导,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武器,坚持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才能去伪存真,见微知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抓住事物的本质。其次,培养动手力。提问是每位记者著文的必经之路,而提出确切的深入的问题却有些困难,因此要提前做好功课,勤动手、勤动嘴,用手查阅资料、记录内容,用嘴直击问题、一探究竟。最后,培养思考力。记者要像超级计算机,有搜索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在复杂和矛盾中厘清思路,分析和判断出事情的来龙去脉。
多年的新闻实践使我逐渐懂得,记者一定要有足够的好奇心,注意用眼睛去发现新闻,然后再进行深入挖掘,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必须下马观花,多找各种有关当事人,认真采访,掌握足够的准确材料,然后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加工,从感性了解上升到理性思考,从而找到新闻亮点、焦点和热点,才能写出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的报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