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关键词 看一张党报的四十年
——从改革开放40年《枣庄日报》的探索看地市报报道主题的变迁

2018-02-08 09:14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1期

(枣庄日报社,山东 枣庄 277102)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枣庄日报社成立60周年。1958年6月《枣庄日报》的前身《枣庄通讯》创刊,几番改刊,几度更名,由最初的手刻油印、铅印的小报,发展到电脑照排、彩色胶印的对开大报,成为鲁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梳理枣庄日报社新闻改革的历程,从四个关键词可以看出,《枣庄日报》在改革中前行。

一、改革开放启动展开阶段报道主题(1978年-1992年):经济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枣庄日报》的前身《枣庄通讯》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1980年1月1日创办《枣庄日报》,《枣庄通讯》当日停刊。以崭新面貌出现的《枣庄日报》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主,反映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发展初期的精神风貌。当时枣庄日报社仅有员工30人,却编发了大量优质稿件。经济类稿件占了大部分,新技术投产、新生产线上马、新工厂运行等报道比比皆是,反映了枣庄改革开放初期欣欣向荣的气象。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1985年春,枣庄日报社党委在内部进行多项改革,创造性地提出了办报方针和指导原则,即“坚持党报性质,吸收晚报特点,办出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在这一原则指导下,1987年3月枣庄日报社第一届编委会成立;5月3日创办《枣庄日报·周末刊》,作为新闻改革的内容和创办晚报的过渡和实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枣庄日报·周末刊》围绕新闻热点开办《热点追踪》《新闻透视》等栏目,整版刊发对房地产市场、人才市场、企业转型、下岗职工再就业等问题的深度报道和讨论。1991年,开展了“枣庄市十大景观”“鲁南名吃”征文活动,群众参与度很高,成功评选出“万亩榴园”“运河古镇”等景观,以及“枣庄羊肉汤”“辣子鸡”“菜煎饼”等十大地方小吃,对刚刚起步的枣庄市旅游文化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年,枣庄日报社组织了枣庄市首届广告模特大赛,百余名佳丽参加比赛,引起社会轰动。这个赛事突出体现了《枣庄日报》开拓创新、解放思想的魄力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改革开放10年间,《枣庄日报》迅速树立了权威性,增强了公信力,发行量一度达到十余万份,而1990年枣庄市辖区年末人口总数仅为177.54万。

二、改革开放系统推进阶段的报道视角(1993年-2002年):群众视角

站在群众立场进行多次新闻改革。一段时期以来,《枣庄日报》报道的领导活动多,会议消息多,读者意见大。报社领导班子转变思想,把报道的焦点对准群众,努力探求党报权威性、指导性与贴近性、大众性的完美结合。

把推动市县经济建设作为报道的重头戏。其中经济宣传用稿占上稿总量的70%,一二版头条经济宣传占60%。

报道方向转向群众,写法贴近群众。转变新闻作风,深入基层,反映群众呼声,设立周末热线电话,是报社新闻改革的重点。枣庄日报社从1993年起连续推出了“鲁南大地行”“记者周边行”“记者百厂行”和“科技百业行”,这“四行”给《枣庄日报》带来了一股新风。如1993年组织的“记者周边行”历时3个多月,记者骑自行车采访,途经五区一市(枣庄市下辖五区一市)的33个乡镇,250个村庄,行程3000多公里,其中山路1000多公里,深入1000多家农户,在《枣庄日报》发稿100余篇,发内参稿件4篇,有4篇被省以上报刊采用。报道具体、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周边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风土人情和新人新事新风貌,既锻炼了记者,又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党报新闻工作者形象。

1996年起创办的《100个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寻访铁道游击队老战士》《老英模的故事》等专栏,基层干部、普通群众成为新闻人物。对人民群众深切关注的时政问题,如国企改革、下岗再就业、减负治乱、党风政风、干群关系等等,站在群众立场、群众观点上分析研究,从全局和政治的高度进行把握,使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问题在平易的报道中得到恰当回答。改革后的《枣庄日报》群众欢迎、党委政府满意,1997年《枣庄日报》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报纸之一,2002年6月,组织的“‘三个代表’在枣庄”大型系列报道,中宣部新闻阅评组给予高度评价,山东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向全省发出阅评通报表扬。

增强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把增加信息量作为新闻改革的着力点,引导编辑记者多写多编文短意深、活泼生动的好新闻。报社规定:一般消息不超过800字,通讯不超过1500字。开展了“头条短新闻大赛”“现场新闻大赛”,在一版开辟《要闻简编》《圆点新闻》专栏,集中发表短小精悍的稿件。为进一步服务读者,2000年1月1日,《枣庄日报》网络版登场,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报道重点(2003年-2011年):民生民情

民生问题成为宣传报道的重中之重。2003年,枣庄市超前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远大目标,枣庄市委、市政府从千方百计加快发展跃升到城市转型。而从全球来看,网络媒体迅猛发展,从国内看,晚报、都市报、行业报等各种新兴的纸媒飞速扩张,这对中小城市党委机关报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枣庄日报社根据新情况调整办报思路,改进宣传方式,改变报纸版式,明确了民生问题是《枣庄日报》宣传报道的重中之重。制定并严格执行了编前会、业务研讨会、新闻报道策划会等制度,有效提升了报纸的宣传实效。

2009年1月1日《枣庄日报》进行改扩版。采用国际流行的“瘦报”报型,将报纸为A、B版两大板块,增加了信息量。内容上更加贴近群众和生活,突出本地新闻及时政、经济、社会新闻和反映国计民生的重大主题新闻;增加宏观和中观报道,压缩具体单位的一般性工作经验、行业部门业务性很强的报道和会议活动报道;加强新闻策划,实现传播的规模效应;批评性报道篇幅增加、力度增大,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做活、做精服务类信息;注重党报的理论优势,增加言论和评论报道,整体上融指导性、新闻性、服务性于一体。

2011年8月起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枣庄日报》积极践行“走转改”精神,聚焦普通百姓,体现党报温度。为使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开辟的《记者在一线》《新春走基层》等大量深入基层的专栏已经延续了七八年。通过新闻报道来帮助弱势群体,从帮助菜农、果农销售积压农产品,到帮助特困户筹款看病呼吁社会救助,协调有关方面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深受读者好评。改版后的《枣庄日报》影响力不断增强,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曾多次对我们的报道给予肯定。2011年3月30日《枣庄晚报》创刊,结束了枣庄没有晚报的历史。

四、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媒体自身建设(2012年至今):媒体融合

建设融媒体矩阵。进一步扩大主流舆论阵地。枣庄日报社认真落实“新闻立报、特色强报”的办报理念,主动转型升级、调整结构,全力打造新媒体,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2012年和2017年,《枣庄日报》分两批成立了薛城、滕州和峄城、台儿庄记者站。记者站的成立,是枣庄日报社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该区域的广大读者的重要举措。

为了适应融媒体报道需要,2013年6月24日,报社采编部门用上了新的北大方正采编系统,日报、晚报记者采写的稿件,在同一平台呈现,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媒体融合奠定了基础。2013年5月8日,枣庄新闻网上线;2016年4月13日,枣庄日报社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新媒体——枣庄发布(现更名为枣庄快报)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5月9日,正式接管市政府官方微博——@枣庄发布;2018年初枣庄头条APP上线,标志着枣庄日报媒体矩阵正式形成。两微一端平台定位为“关注民生,权威主流”,超过七成是原创作品,截至2017年底,枣庄快报微信公众号粉丝量超过26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枣庄第一大号,根据著名微信公众号数据测算平台“清博指数”大数据测算,枣庄快报在全国65万个公众号中综合排名最高时达到3600多名。无论是品牌影响力还是关注度、阅读量,均创造了枣庄移动新媒体运作的奇迹。

目前,枣庄日报社已形成《枣庄日报》《枣庄晚报》、枣庄新闻网、枣庄快报微信公众号、枣庄聚焦官方微博、枣庄头条APP、《信息周刊》等“两报一网两微一端一刊”的全媒体格局。媒体矩阵的形成,是《枣庄日报》积极占领舆论阵地,进一步掌握舆论话语权,以更好地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为最终目的。

40年来,新闻改革是枣庄日报社发展的根本特征;不断强化导向意识,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群众的心愿,是我们进行新闻宣传改革的核心;求特色,出精品,着力提高报纸的品位是我们不变的追求。自1987年以来,共有近200件新闻作品获得省级及以上一等奖,质量、数量始终保持在全省地市报前列。进入新时代,枣庄日报社人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闻宣传的总引领,坚守党媒宣传主阵地,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在新的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