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日报社,新疆 伊宁 835000)
新时代,我国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将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疆《伊犁日报》作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机关报,自1951年创刊以来,始终把笔触指向基层,把镜头对准基层,专门开辟民生版,刊发了大量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新闻稿件及图片,报道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在本地乃至全疆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图片功不可没。一张好的新闻图片不仅能使新闻报道更富有生命力,某种程度上还能比文字更能直观地传达新闻信息。与文字相比,图片更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以其直观性弥补文字的抽象性,活跃、美化报纸版面的同时,优秀新闻图片强烈的画面感会令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民生类报道的图片使用得当,不仅有上述作用,甚至能春风化雨,加深读者对惠民政策的理解,强化对党、对祖国的热爱,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例如,2013年3月20日《伊犁日报》刊发《又是一年转场时》的报道,作者是一名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的优秀记者,其稿件、图片多次在国家、自治区级新闻评选中获奖。为将“转场”(牧民赶着牲畜在不同的季节前往春草场或冬草场)这个在以农牧业为主的伊犁有多年传统的活动发出新意、吸引读者,也考虑到作者图片质量较高,编辑大胆使用了多张图片组合发表,并打破了以往转场图片多使用路途中行进场面的老做法,从转场前的准备、出发到途中,再加上牧民满身寒霜的图片,使整篇报道“活”了起来,受到广泛好评,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
按照图片内容,民生稿件经常使用的图片有人物图片、事件图片、场景图片等等。但是,不同于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文化体育新闻的是,民生类新闻报道采用的图片需要更突出“民生”,把镜头对准老百姓,对准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人和事,表达群众关心的,展现群众想看的,反映普通大众的愿望、诉求和利益,只有“接地气”才能更有人气。
《伊犁日报》多年来倡导党报记者深入基层“抓活鱼”,从老百姓中挖掘“明星”,从普通人身上寻找闪光点,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自强不息、爱岗敬业、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的“草根英雄”。
在使用民生类稿件的人物照片时,可以结合人物特点,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图片内容要能展现人物日常状态,小处着眼,真实的反映人物的不平凡。
在伊宁市伊犁河大桥北岸桥头,有一个卖冷饮的小摊,摊主是维吾尔族小伙儿努尔买买提·尼亚孜,他传承了母亲免费给年纪大的游客和残疾人送水的善举,十几年来累计送水十万余瓶,同时还坚持资助贫困家庭和学生。2014年5月27日,《伊犁日报》刊发报道《努尔买买提:做雷锋一样的人》。考虑到主人公努尔买买提·尼亚孜从小受到社会关爱,母亲言传身教,一家人感恩党和政府,时刻想着回报社会,于是编辑将一幅努尔买买提·尼亚孜在冷饮摊插五星红旗的照片作为主打图。这张图片只拍了努尔买买提·尼亚孜的侧面,但是他一手拿着小旗的旗杆,另一只手将五星红旗展开,画面中的五星红旗格外显眼。
吐尔汗巴衣·吾格斯巴衣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加尕斯台乡阿克亚尔村村民,幼年患病导致肢体残疾,小腿肌肉萎缩,无法站立,只能用手支撑地面前行。但是,他和妻子不等、不靠,从帮别人搬运葡萄开始,养牲畜、种红花,到劳务经纪人,吐尔汗巴衣·吾格斯巴衣用一双“能当脚的手”,摘掉了贫困帽子,走出了一条灿烂的自强之路。《伊犁日报》记者从基层了解到吐尔汗巴衣·吾格斯巴衣的事迹后,在全疆媒体中率先进行报道之后,后被多方转载,之后被自治区级媒体跟进报道,影响力不断扩大。而在《伊犁日报》的多次报道中,有一篇稿件使用的图片令人印象深刻——在2016年5月16日的报道《不向命运低头的残疾人》中,记者放低拍摄角度,镜头中,半跪在地上喂牛的吐尔汗巴衣·吾格斯巴衣憨厚地咧嘴笑着,淳朴自然。这是记者抓拍的吐尔汗巴衣·吾格斯巴衣十余年来的每日“工作”一瞬。有读者感慨:跪着的吐尔汗巴衣·吾格斯巴衣比许多正常人高大!
民生涉及千家万户,是群众关心的焦点,但是,这类稿件的人物图片中,往往因为其受重视程度,会出现相关领导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笔者认为,选用这类照片时,要突出主人公本人,要把“民”作为主角。
在民生新闻采访过程中,常常遇到有关领导、相关单位参与的情况。在操作过程中,一些记者习惯性地把焦点放在了领导、企业或爱心人士身上。作为事件发起者、参与者,他们固然重要,但“民”才是关键,他们所做的一切应当都是为了“民”。所以,笔者遇到这种情况时,就会与摄影记者沟通,希望他们把镜头对准群众,杜绝“全家福”式的摆拍。
2016年5月17日,伊宁县喀什乡政府与兵团四师70团共同开展“兵地交融、心手相连”共创共建活动,并举行了精彩的文艺会演。编辑选取了记者拍摄的一张演出现场图片作为民生版主打图。图中,模仿卓别林的演员侧着身子,没有露出正脸,处在图片右半边。而占据图片大部分的是聚精会神观看演出的群众,有老人、有孩子,有人鼓掌、有人拍照,尤其前几排观看表演的孩子表情生动,现场感非常强。
2012年6月30日凌晨5点07分,在新源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交界处发生了6.6级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伊犁日报》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分赴地震发生的各县市,2012年7月2日用两个版(五八连版)的篇幅报道了抗震救灾情况,所有配图没有领导,都是救灾的官兵、干部与受助群众。
民生版还有以场景为主的图片,在这类图片中,“民”虽然被放到了次要位置,但是关乎的“民生”意义却并未减少。
近年来,为进一步打造“察布查尔大米”品牌,尽快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发挥特产优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创建了水稻高产标准化生产基地。2017年5月23日《伊犁日报》的《察布查尔:20万亩水稻陆续插秧》报道中,编辑使用了记者拍摄的三张图片,其中一张水稻田远景竖片被放大使用,另外两张分别是夕阳下农人晚归和机械插秧。主打图中,连片的水稻田由远到近,一个个“小格子”映出蓝天白云,远处一个身着红衣的农民在田里劳作,像一幅山水画。这组图片是记者分别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段去拍摄的,巧妙利用了光影变化、田埂纵深,在反映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水稻种植规模化、机械化的同时,还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之美。
2016年5月11日《伊犁日报》民生版发表的《果子沟爆发山洪致部分路段坍塌 赛果高速全线封闭,有关部门正抢险疏导》一稿中,选用了两张图片,一张是山洪冲毁路基导致果子沟部分路段坍塌的现场,另一张是公路养护部门的大型机械吊运水泥预制板紧张抢险。前者没有人员出现,后者在左边露出了一名公路养护人员的侧面。虽然没有“民”,但作为备受群众关注的交通要道赛果高速的抢修进展,已经从图片中得到了清晰、全面的展示。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应时刻牢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对党的新闻事业始终保持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一旦试着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就会看到事物不一样的一面。文字报道如此,新闻图片亦是如此。高高在上,怎么能反映群众所想、报道百姓所思?新闻工作者要“接地气”,用“接地气”的图片和文字,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出去,将百姓的意愿、困难反映出来,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