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乎民生的事件中写出好新闻

2018-02-08 09:07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6期
关键词:昆山苏州笔者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江苏 苏州 215006)

民生工程历来是我党制定方针政策,作出重大发展战略部署率先考虑的内容。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先后跑了10多年的县市区,以及经济管理部门,练就了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科学发展理念、重大战略决策的“本领”。

不同的新闻视角就是为读者提供一个个观察事物的“窗口”,通过不同的“窗口”,形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景线”。新闻记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当好“翻译官”。即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科学发展理念、重大战略决策等,充分运用通俗化的语言和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及时转化为广大读者想听、愿听、听得懂,从中能得到启发和教育的“故事”,从而实现最有效的传播,达到将全社会的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国梦”的共识中来。

然而,要从一些不起眼的民生现象中,挖掘出重要题材,写出好新闻并非轻松事,需要强烈的新闻职业敏感,独到的眼光,及时捕捉信息,精准收集数据,笔者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实践,采写出了一批在江苏省、苏州市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新闻。

从群众传闻中发现新闻线索,强化对事件的策划,将一般新闻写成重要新闻

一个地方政府出台一项政策,实施一些重要发展项目,广大企业员工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是个窗口,作为党媒记者,要学会做有心人,善于从这些普通人的感受中,捕捉其中的变化和内涵,以小见大,找出重大题材的新闻素材,精心策划写出好新闻。

2005年初,笔者任《苏州日报》驻昆山记者站期间,正值苏州城乡一体化迅速发展阶段,昆山成为全国外向型经济聚集地,承担着江苏省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试点的县域城市,各项工作“领跑”全国。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三集中”,即“工业向规划区集中,农民向居住点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等,这是城市化进程必由之路,也是节约宝贵土地资源的有效办法。但是,由于“集中”过程中涉及到拆迁等敏感社会问题,加上全国有些地方发生了一些激进事件,怎样把这件事向群众说清楚,关系到发展的进程和质量。

那天,笔者去千灯镇采访一个村集体经济新闻时偶遇一位老农,在说起自己拆迁后的新生活时脸上充满喜悦。他说,原来老夫妻俩在农村住着一套80年代造的250平方米二层小楼,后因孩子们长大另立门户,老俩口住着嫌大,又因没收入还到处找活干,日子过得紧巴巴。但自从拆迁被置换到三套房后,一套大的给了儿子,一套自己住,还有一套出租,如今靠每月3000元租金过日子,天天在家玩,安心养老了。听到这里,笔者立即敏感地意识到,昆山实施的“三集中”战略,已成功地让农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因为,“集中居住”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是怎样安置好,让老百姓能够心甘情愿接受“集中”,这个问题在千灯镇无疑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在此之前,听到一则关于当时江苏省委领导在会议上表扬千灯镇“三集中”工作,笔者与此事件联系起来后,用了三天时间对千灯镇整个面上的“三集中”工作展开采访,深入到老农所在村的农民、村干部中去,听更多“拆迁故事”;到已搬迁至工业区的企业中,听企业家、职工讲切身体会;到已完成拆迁的村落去看生态,查数据,收集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部门领导直接指导和共同策划下,笔者决定就从这个千灯老农对“集中居住”后的新感受视角出发,采写一篇通讯。用一个个已经发生的新变化、新现象和群众的新感受,来展现和讲述苏州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个重要转变中,给企业、群众、环境带来的好处。同时,也为苏州其他地方推动“三集中”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该文以“千灯农民为啥欢迎集中居住”为题,发表在2005年3月19的《苏州日报》头版头条,并在苏州、江苏省内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文被报社评为好新闻,后又推荐参加当年度江苏新闻奖评选,荣获通讯类一等奖。据当时参加评稿的《苏州日报》副总编辑常新写的一段介绍:此奖来之不易。原来,当年写同样题材,参加评选的还有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驻苏州记者站写的通讯《苏州农民的新家园》,因得分接近难分伯仲,后只得专门请来语言学家评审。最后评委们形成共识,笔者写的《千灯农民为啥欢迎集中居住》一文胜出。

从社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中挖掘重要主题,将问题新闻写成重要新闻

涉及广大民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往往也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集中反映。由于矛盾的发生和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需要我们党报传媒记者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解释,为群众厘清思路,讲明道理,激发热情,坚守信念。从群众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中去提炼主题,将问题新闻写成重要新闻,激发群众产生共鸣,乐于接受,发挥最佳传播效果。

2006年初,昆山已形成全国最著名的台资集聚地和电子产业高地,台湾十条笔记本电脑生产线,九条在昆山。然而,在这个产业为昆山带来快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其中,电子线路板企业集聚带来的水污染处理问题,成为当地民间以及国内引发关注的环保热点。

2006年4月,笔者在参加昆山环保局一个会议的材料中发现,该市引进了一家专吃“IT”废弃物的企业,并表示:将通过集聚实现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建立循环产业。笔者立刻意识到,这是昆山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转型升级之举,于是,立即开始关注和跟踪。一直到8月份,当从昆山市经信委、环保局相关网站和资料上,了解到整个昆山已集聚了20家专吃“IT”废弃物的相关回收企业,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技术先进,效果明显时,笔者决定亲历一家企业现场采访,通过形象化的方式,向社会和群众传递昆山的这一先进发展理念。

2006年8月15日,笔者采写的消息《昆山20家回收企业专吃“IT”废弃物》发表在当天的《苏州日报》二版头条。当时,文章在苏州大市引起强烈反响,不少专家认为,此文既把昆山市在建设环境保护型城市的具体实践有效展示出来,为全市类似地区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也让全社会关注这一问题的群众,以及专业人士等,吃了一个“定心丸”。这篇新闻稿后来获得了当年江苏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同时获得第九届苏州新闻奖一等奖。

从一般事件采访中找出最具新闻价值的亮点,将旧闻写成好新闻

好新闻往往就植根于百姓日常生活沃土中,一些看似旧闻的线索,有时只要深入挖掘一下,就能发现新亮点,从而写出好新闻。

2010年7月18日《苏州日报》头版刊发的,由笔者撰写的通讯《一条商业特色街的升级突破》引起了社会较大关注,文中通过展示苏州古城区中心地段东中市,一条自然形成的五金机电特色街最新发展,即,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建立了销售平台,为全市同类街区今后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当时,苏州古城区这类特色街区不少,但因占用资源多,对周边居民生活、交通产生影响比较大,社会各界争议此起彼伏,部分街区已明确要求搬迁,特色街区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困惑较大。此通讯后来获得第十三届苏州新闻奖二等奖,然而写就此文最早却源于采写的一条旧闻。

那天,该街区行业协会会长杨建渊找到笔者,让写一条该街区如何配合交警,又一次成功治理好附近居民投诉和沿街停车扰民问题的新闻。然而,在介绍情况时却讲了不少他为解决这一问题所做的努力,其中,关于投资20万元建立一个网上交易平台的事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当时互联网技术刚刚兴起,这条街区却已经有不少企业在互联网平台上交易了。笔者认为,这是个重要动态。笔者曾经在区政府机关工作过,从昆山调回城后一直很困惑为何城区经济发展如此缓慢。发展线上交易是一条突破现实资源瓶颈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该大力宣传。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笔者围绕“新发展、新理念、新成果”三个“新”收集素材,并找到杨会长进行了重点采访,厘清了思路,成就了一篇好新闻。

猜你喜欢
昆山苏州笔者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